科學伉儷捕捉『海洋二號』
陳是如

馬晶、譚立英夫婦
上世紀90年代初,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系教師譚立英準備碩士論文時,專門去北京圖書館查閱資料,其中有一篇關于衛星激光通信的論文讓她眼前一亮。“要是能在浩瀚空間建立一個無線光網絡,實時進行高速信息傳輸,這將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譚立英的心像煮開的沸水,激動得要溢出來,她打算開展衛星激光通信研究。
然而,這個選題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當時的衛星微波通信還不是十分成熟,更不要說是衛星激光通信,一名普通教師竟然要挑戰世界難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譚立英的想法是天方夜譚。
得知譚立英的想法,導師更是大搖其頭,他們不相信一個在職碩士研究生能夠駕馭如此尖端的課題。哈工大物理系幾位資深的老先生均委婉地勸說:“對衛星激光通信技術的研究,美國、歐洲已進行了二三十年仍沒實現,中國在這一領域尚屬空白。你要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方向雖好,但難度太大了。你能否換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很難畢業?!?/p>
剛剛找到了方向,瞬間又陷入黑暗,譚立英一時間不知道從哪里著手。最后,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丈夫馬晶。
馬晶的專業是應用物理,當時剛剛結束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實驗室歐洲核子中心做訪問學者的經歷,回到哈工大成為物理系的一名講師,也正在確立自己的科研方向。
馬晶與妻子一起反復研究從北京圖書館帶回來的有限資料。他認定這個研究方向很新,這項技術若能攻破,將給衛星通信領域帶來革命。馬晶決定,與愛人一起選擇這個具有前瞻性的課題。
“沒有經費就擠家里的錢,咱們一起來做吧?!瘪R晶溫柔而堅定地對譚立英說?!皠e人都拿錢去炒股、買房掙錢,我這卻是要往這里砸錢。你不怕我們竹籃打水一場空嗎?”譚立英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問丈夫。馬晶刮刮她的鼻子,眼神透出濃濃的愛意:“你只要知道,不管發生什么,你的身邊都有我,就足夠了。”
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給了譚立英最堅實的依靠。就這樣,35歲的馬晶和34歲的譚立英翻開了中國衛星激光通信研究的序頁,不知深淺地邁向了漫漫天光之路。無數個夜晚,夫妻倆就在通宵討論那片科學的空白之地中度過。5歲的女兒聽得多了,也學了不少知識,天真地說:“爸爸媽媽,我真希望你們快點研究好衛星,連上天空和大地,這樣我就能去太空旅行了?!迸畠旱脑?,把他倆逗笑了。夫妻倆牽著女兒的手,看看窗外的夜空,幸福悠遠又篤實。
鋪就漫漫天光路,話說的雖然容易,但是做起來何其艱難。沒有經費支持,家里的積蓄和兩人每月幾百元的工資就是全部科研經費,馬晶和譚立英不得不算計著花。為了弄清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夫妻倆不得不頻繁地從哈爾濱到北京查資料,常常一坐就是幾十個小時的火車。有時為了節省經費,馬晶就買一張坐票,再買一張站票。他讓妻子能盡量舒服地坐著休息,自己則備個小馬扎,往火車過道人少的地方一窩,一趟旅程下來腿酸得都直不起來。
馬晶從學校借來的地下二層的一間屋子成了他們的實驗室。夫妻倆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一點籌措實驗所需軟件硬件。可基本的實驗設備總不能憑空造出來,夫妻倆只能從別的課題組借。有時一點頭緒都沒摸索出來,歸還的時間就到了,研究常常陷入窘境。
一天,馬晶略帶得意地安慰妻子:“咱們有自己的儀器了?!逼拮拥纱罅搜劬Γ骸皼]有錢,上哪去弄儀器設備?”馬晶故作神秘地說:“這是個秘密,先不告訴你?!?/p>
兩天后,馬晶把妻子帶到了簡陋的地下實驗室。拉開門的一剎那,譚立英驚呆了,地上擺了一堆“破爛”。馬晶卻對這些破爛如數家珍:“這是學校教學實驗室報廢的儀器,我們自己買些配件修一修,興許還能用!”譚立英聽了半信半疑。
夫妻倆在實驗室忙活開了。他們首先將這些“破爛”整理歸類,湊成了幾件“整尸”,然后對其進行“拯救”,果真湊成了幾件寶貝。夫妻倆興奮得像孩子一樣大笑起來。
經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無數次的論證和試驗,夫妻倆終于完成了衛星激光通信的概念研究和單元技術研究,并初步掌握了關鍵技術,譚立英也順利通過了碩士畢業論文答辯。拿到畢業證書的那天,夫妻倆忍不住相擁而泣。
此時,譚立英與丈夫已在研究中投入了兩萬多元,他們的積蓄已經見底了,而激光通信研究才只是開了個頭。為了獲得進一步研究所需的資金,馬晶和譚立英商量后決定向國家相關部門求援。
跑經費的日子,譚立英不知該進哪間辦公室,更不知該找誰反映情況,就那么迷茫地在航天部辦公樓的樓道里徘徊。她的舉動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幾經輾轉,她找到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在讀了譚立英的畢業論文,了解他們夫妻所做的工作之后,陳芳允激動地說:“你們做得非常好!國家需要衛星激光通信,也一定會支持你們的研究工作,希望你們能繼續做下去?!?/p>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馬晶和譚立英在衛星激光通信領域的概念研究引起了哈工大和航天基金的關注和支持,研究經費陸陸續續補充了進來,他們的研究工作也逐步進入正軌。
馬晶與譚立英挑戰世界前沿科技,注定走的是一條孤獨而艱難的拓荒之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成了他們的工作模式,女兒也自此進入了“散養”模式,譚立英通常都把年幼的女兒交給鄰居或學生代為照顧。女兒考上高中要住校,大多數父母都在擔憂孩子能不能適應離開家人的集體生活,可這兩口子竟然樂壞了——因為有更多時間可以投入到科研中了!女兒高考結束第二天,兩人就為了項目的事情出差了,以至于女兒說:“在咱們家,實驗是親生的,我是馬路上撿來的。實驗室里的那個‘孩子’總是比我更重要……”
這些年,他們心中充滿了對家人的歉疚,可是,心中的使命感讓他們覺得實驗等不起,團隊成員也等不起。馬晶后來回憶說:“多年來,我們幾乎沒休過周末,沒有節假日,真的是日日奮戰夜色里。記不得,月圓月缺,春風又綠。漫漫長路二十年,幾度風風雨雨。到今朝,連通天地?!?/p>
某個清晨六點,馬晶、譚立英和他們的團隊已在緊張而忙碌的工作著,他們已帶領團隊在基地鏖戰了近兩個月。由于當初對試驗的復雜性及各部分工程任務量等估計不足,科研經費又一次出現短缺。馬晶和譚立英默契地使出了老辦法——自掏腰包。他們在附近小區租了套毛坯房,又從家里搬來電視機、窗簾、大米,讓參與試驗的老師們自帶行李搬了進去。日子必須精打細算,所有研究人員每天中午都只吃6元的盒飯。
彼時,在我國首次星地激光鏈路雙向捕獲跟蹤試驗現場的大屏幕上,“海洋二號”衛星以兩萬多公里的時速疾馳而來,它經過試驗區域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必須在這短暫的時間內,衛星光信號與地面光信號準確對準,實現快速雙向捕獲、鏈接并跟蹤。
11秒!“海洋二號”進入鏈路試驗區后僅11秒,地面終端就成功捕獲到衛星終端發出的光信號!試驗現場頓時被掌聲和歡呼聲包圍。該項試驗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成為第二個成功進行衛星激光高速通信試驗的國家,國際上首次成功進行了衛星與地面直接探測高速星地激光通信試驗。
這一刻,馬晶、譚立英一直緊盯監測屏幕的眼睛濕潤了。夫妻倆默契地抬頭相望,相視一笑。作為同一個科研團隊里的戰友、事業上的搭檔,這對伉儷又一次共同見證了一個難忘的時刻。
2015年1月,馬晶和譚立英團隊的科研成果“星地激光鏈路系統技術”獲得了我國發明創造的最高獎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貞浧疬@些年的艱辛和付出,向來在外人面前低調的馬晶忍不住在眾多朋友面前熱烈地表達他對妻子的愛和信任。被散養了二十年,已遠赴加拿大留學的女兒得知喜訊后,這樣祝賀雙親:“千里之外候佳音。喜極泣,無知頑童,也將而立?!?/p>
面對巨大的成就,馬晶和譚立英很清醒:“這僅僅是序曲,衛星激光通信事業還要繼續下去,為國家建立天地間的激光高速信息網絡是我們的夢想,一生做好這件事是我們的最大快樂?!蹦杲椎目茖W伉儷韶華雖逝,癡心依舊未改。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吳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