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 300384)
?
大學校園文化發展對策研究
郭瑾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 300384)
摘要:大學校園文化是高校的精髓和靈魂,是激發高校活力的源泉,是構成高校辦學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強調通過思想引領、科學規劃、新媒體介入等途徑推進校園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校園文化;發展;對策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先鋒力量,是發展、傳播社會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文化是高校持久發展的內部動力。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它是以大學校園為背景,圍繞師生的實踐活動和校園生活,由師生共同創造并發展的文化體系。它可以對學校師生員工起著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的激勵、約束、感染作用。一所大學最值得品位的是她所擁有的文化底蘊,大學文化所擁有的力量,深深的熔鑄在高校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將對學生的道德人格、倫理規范、思維方式等產生深遠的影響,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它對提升高校的文化層次、精神境界,推進高校穩步、長遠發展,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繁榮和發展大學校園文化的對策與途徑:
校園文化工作者應加強馬克思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把握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包容的胸懷,去學習、去吸收、去借鑒,以此成為繁榮高校校園文化的強大思想武器。
校園文化以其開放性、適應性的特點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社會上最新的思潮與時尚都會被敏感校園文化所吸納。對此,校園文化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必須密切觀注社會“熱點”與學生思想的“興奮點”,更新觀念,改進工作方式,增強校園文化工作育人的緊迫感;與時俱進,豐富校園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時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積極倡導時代主旋律,攜手將校園建設成先進文化的傳播陣地和廣大師生的精神家園。引導學生在校園文化的大環境中汲取精神財富和力量,提升人生境界,樹立遠大志向,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建設“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塑造其人格,樹立其擔負社會責任的理想信念。
首先在全學年選準四個主要時間節點開展標志性活動。如春季啟動校園文化藝術節、夏季安排以感恩母校為主題的畢業生系列活動、秋季以新生為主體圍繞入學教育開展活動、冬季以促優良學風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做到校園文化繽紛四季。二是選準切入點,緊密結合學校的重點工作和學生專業特點,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同時考慮不同年級大學生特點和需求科學規劃,在校、院、班級分別開展活動,明確參與范圍和影響面。
為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為廣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每年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此項活動可持續時間長、參與范圍廣,每年舉辦一屆,每屆確定一個主題,期間圍繞主題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這些活動可從大學生的特點出發,突出學校特色、謳歌時代主題,吸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塑造科學、民主、文明的大學人文精神。
藝術節以“學生”為主體、以“青春”為主題、以“藝術”為主線,構架起學生與藝術、文化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將“繼承與創新并重、普及與提高并舉、注重在創新引導下繼承、在提高指導下普及”貫穿其中,為學生營造和諧、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文化藝術活動中,從實踐中探求真知,感受文化氣息和藝術熏陶,從身心修養開始提升,從而促進學生個人全面發展。
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可引導校學生會、大學生藝術團和各學院負責承辦藝術節系列活動。開展如:舞蹈大賽、歌手大賽、合唱大賽、話劇小品大賽以及器樂大賽等活動;高校相聲聯演、高校話劇聯演等專場演出。為廣大學子提供觀察美、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藝術舞臺,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舞臺上不斷提高科學和人文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
歡送畢業生晚會緊扣“心懷感恩、文明離校”的主題,將校園文化藝術節各項比賽、演出的優秀節目精心編排。晚會以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為主線,展現學子們對祖國、對家鄉、對校園的真摯情感與熱愛。
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起著重要作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可豐富學校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引領大學生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優秀民族文化,校園文化工作者每年都應主動聯系校外文化資源,開展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在欣賞、接受高雅藝術時感悟人生的價值和責任,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相結合,成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有效形式,端正思想、作風,不斷去完善自我。
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高雅藝術氛圍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使學生在提高自身素養時得到精神上的洗禮,對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培養審美情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也讓更多的學生更加關注藝術、文化、熱愛生活,并使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使之附著于更多的人群,加以強化。從而提升學校整體文化品位,抵制不良文化的形成。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指出,要加強網絡新媒體建設,不斷豐富工作的新手段,開拓育人的新空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117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截至2014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以10-39 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合計達到78.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
高,而這部分群體主要是學生。根據這項統計顯示,當今大學生獲取社會信息的主渠道是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之后才是人際傳播、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傳統媒介,且比重較低。手機通信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甚至有的學生擁有和使用兩部手機。學生個人擁有博客、微博等網絡空間的比率高,每天網絡在線時間長,網絡信息的更新頻率快。這些告訴我們,學生的網絡行為是學校教育不能回避的問題,必須走進新媒體,用好新媒體,搶占8小時以外的教育陣地,營造、繁榮優良校園文化氛圍。
新媒體與大學生的親密接觸,正日益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高校校園文化工作者,應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特點,分析新媒體給高校育人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繁榮、發展校園文化新渠道提供思路。
新媒體的自由與互動性擴展了校園文化的傳播渠道和影響力度。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是基于“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信息傳遞出去”這一理念進行設計的,強調單向灌輸;而新媒體中博客、微博、微信的設計理念則強調“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的交流與互動”。傳統媒體時代,在高校校園文化中,大學生通過四大傳統媒體接受信息,他們是處在單向灌輸的被動受眾地位,渠道單向、形式單一,選擇性弱。但是新媒體在傳播形式和內容上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形象性和娛樂性以及吸引力。使有限的校園文化資源擴展了受眾群體。教師在新媒體的互動環節中加以適當的引導,將會使主流校園文化在學校內起到更積極的作用。通過新媒體渠道廣泛傳播主流校園文化,增強健康、高雅的文化覆蓋面。
新時期下,將會給我們教育工作者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努力豐富工作新手段,規劃校園文化工作新模式,使優秀的校園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塑造出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推動大學整體文化繁榮、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向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肖意貞·影響與對策:新媒體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