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明風
?
落實“中國制造2025”政府需調整傳統組織模式
寇明風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自2015年5月正式印發以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業強基、綠色制造等5項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已經出臺,后續將有更多的配套方案發布。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部署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將“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彼此結合起來進行工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加快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山東、河北等20個省份相繼出臺了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初步勾畫了本地制造業發展的藍圖。
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制造2025”概念在政府部門、科技界和學術界已成為討論的熱門,而真正的實施主體——各類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或積極性不高,或態度模糊,或不知如何對接,或認為與己無關。對“中國制造2025”感興趣并采取行動的多為互聯網企業,而傳統制造業企業行動并不積極。
上述現象的出現有很多種原因,但是其中重要一點,可能就是我們忽略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的組織模式。“中國制造2025”規劃,直接指向我國制造業出現的問題,對當前國際制造業分工格局也有充分清醒的認識,但是在組織實施過程中,仍習慣于傳統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模式,沒有真正調動市場力量共同實現戰略目標。主要表現是:戰略熱議于學術界,政策出自政府、浮于上層,而落實限于行政層面,以行政命令的動員方式取代市場,熱衷于上項目,以完成上級任務為主。由于傳統的組織資源多來自于行政系統,或者類似于石油、軍工等戰略性行業,在這樣的領域和行業,傳統組織模式下通過舉國體制的大規模攻關和運作,可能會取得較高的組織效率。但傳統組織模式決無法適應“中國制造2025”這樣具有深刻的戰略目標、清晰的市場定位、實質的經濟內涵的重大戰略實施。制造業體系龐大,分散于國民經濟各行業,以市場充分競爭為主,大中小各類企業都參與,傳統的組織系統會因為組織成本高昂、政策引導能力不足、政府系統和企業系統目標不一致等原因,導致戰略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德國“工業4.0”戰略來自于德國產業界、政府和學術界的共同倡議,背后有強烈的市場和企業的利潤動機,西方的高端制造業發展背后不乏戰略投資集團的影子,這是最重要的動力。因此,我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就必須更好地激發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的自組織能力和內在動力,而不是僅限于政府組織資源能力可及的范圍之內。當然,目前我國制造業處于傳統制造業的冬天,大多數制造業企業可能沒有戰略騰挪的空間,政府的引導和支撐依然必不可少。
按照這樣一個邏輯,政府政策就不再僅是下達行政性的命令,或僅限于對技術研發的補貼,而是要推動企業建立有利于提高技術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將“中國制造2025”戰略內化于制造業企業的未來成本收益、資產負債等財務指標之中,這樣企業才有持續的動力,市場才有健康的發展方向。對于政府來說,要建立適應市場環境的、高效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真正為企業和市場服務。同時,要建立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協作系統和網絡,統籌協調制度、體系設計,形成部門、地方、企業、市場之間的良好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