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德朝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605大隊四川眉山620860)
不同地球化學景觀區的化探方法分析
■佘德朝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605大隊四川眉山620860)
文章總結了30多年以來化探工作在不同景觀條件下的找礦成果,重點探討和分析了在不同地球化學景觀條件下,如何選擇最優的探找礦方法和手段,發揮化探方法的找礦優勢,以達到高效和快速的目標,實現更進一步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地球化學景觀區區域化探找礦方法
近年來,地質勘探部門在礦產勘查過程中,通常會優先選擇化探手段作為探礦先導,特別是在重要成礦區帶內投入了1/5萬、1/2.5萬以及更大比例尺詳的化探測量工作,圈定了大量的化探異常,為實現區帶找礦突破提供重要的目標靶區。后期驗證成果進一步證實了化探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文就不同的地球化學景觀中,探查區內化探的異常評價和快速普查以及追蹤和查證異常源,總結出了成礦的最佳預測途徑和化探的技術方法。
自1978年以來,我國已完成了1/50萬、1/20萬的區域化探600余萬平方千米,發現了化探綜合異常達5萬多個,其中有一定價值的找礦異常近2萬個,對4800多個異常進行了驗證,發現礦致異常處達到了3100多個,發現工業礦床669個,大型礦床達61個。此外,還發現金、銀礦產地共計420處,有色金屬礦產地322處,其他礦產地19處。就冶金系統而言,區域化探主要包括1/5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以及少量1/10萬和1/20萬區域化探。區域化探分析項目涵蓋了Au、Ag、Cu、Pb、Zn、As、Sb、Hg、Bi、Mo、Mn、Co、Ni、V、Ti、Cr、Sn、W、B等19種元素,而針對尋找有色、貴金屬的工作區,則選擇性分析了Au、Ag、Cu、Pb、Zn、As、Sb、Hg;發現了1萬余處區域化探異常。
化探方法在尋找金礦方面的效果尤為突出。中國冶金地質勘探總局在國內的重要成礦區帶內開展的化探工作,發現了500余處的金礦產地,其中金礦床(點)150余處,包括大型礦床5處,中型礦床60余處,小型礦床80余處。如通過1/10萬的分散流異常處找到了聯合村、丘洛金礦和橋橋上金礦(大型),以及中小型金礦床7處,中型鉛鋅礦床1處。除此之外,在山東蓬萊地區開展的1/2.5萬的化探掃面工作,找到了數百處化探異常,通過異常檢查發現黑嵐溝金礦。經后期勘探發現,該礦屬于大型特富金礦床。此外,還發現了大柳行大型金礦,以及曲家奄口、覓鹿夼等10余處中小型金礦床等。
在尋找貴金屬、有色金屬和其他一些不好識別的礦種方面,區域化探毫無疑問是一種有效的、快速的和經濟的探礦手段,國內勘探單位普遍將化探的方法研究和應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以往發現的1/20萬化探異常作為國家新一輪礦產資源選區、選片工作的重要依據,特別是1/2.5萬、1/5萬大中比例尺的化探異常更是如此。
近些年來,國內地勘單位按照區域化探成果,結合成礦構造、巖體、構造蝕變帶和礦化信息等區調成果,先后申請取得了大量探礦權,探礦權面積從幾平方千米~幾十平方千米,大小不一,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區域主成礦異常規模關系密切。多年的找礦實踐經驗證明:在區域化探異常內進行異常查證和找礦預測,密切配合地質方法和探礦工程,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優找礦成果,提升探礦權潛在價值。對此,本人綜合了國內外化探研究成果,總結出在不同地球化學景觀條件下優先選擇的化探方法及其配套手段的建議,以供參考。
2.1中低山區普查找礦
在已經開展過1/5萬的化探異常的區域,建議將工作重點放在重點異常區,以追溯異常源為首要任務,以期發現含礦構造蝕變帶或礦體。在覆蓋區,采用化探先行、地質跟進的思路進行探礦,即采用構造疊加暈法配套溝谷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對異常源區進行追蹤、定位,在小范圍(異常源區)開展較為細致的地質探礦工作,尋找含礦構造蝕變帶或者礦體更為有利;在基巖出露較多的區域,地質、化探雙管齊下,即通過地質手段發現構造蝕變帶,結合構造疊加暈法,對異常源進行追蹤、評價。
2.2半荒漠、半干旱地區普查找礦
以內蒙古中北部區域為例,該區域多為草地和殘丘。殘丘相對高差在100m以內,以10~20m居多,在丘頂(脊)及周圍基巖裸露,在緩坡區域覆蓋層厚度不大,夾雜有原巖碎屑,厚度一般小于2米;在谷底區域覆蓋層一般以坡積物為主,混雜有風積物及少量巖屑等,厚度一般為1~3米。總體來講,該區域覆蓋程度較高,地質探礦難度大,對此,建議采用巖屑地球化學測量方法縮小異常靶區,借助山地工程對覆蓋層進行揭露,進而定位異常源,以發現構造蝕變帶或者礦體。
2.3干旱荒漠地區普查找礦
在我國新疆中北部、甘肅中北部以及內蒙西部地區屬干旱荒漠地區,地形多為丘陵和中低山,在次景觀條件下選擇開展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是最經濟、有效的。但該區域存在外來物(風成沙)污染,采樣介質需要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對此,通過截取粗粒度將風力易于搬運的細粒物質分離出去,通過粒度分析試驗,認為選擇--1~+20目為最佳截取粒級,所形成的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完全能夠指導地質找礦工作。針對半荒漠的地區,水系沉積物最佳截取粒級為--10~+40目,能夠有效排除干擾。
2.4戈壁灘的覆蓋地區普查找礦
該區域地貌以剝蝕平原和丘陵為主,由第四系松散沉積物覆蓋,沉積物成分復雜,含有砂、礫等物質,磨圓度從好到差均有,物質來源具有多成因的特點。該區通常僅做了航空物探工作,因地表基巖出露少,通常為地質工作空白區。建議選擇巖屑地球化學測量方法會有一定效果,或者選擇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包括泡塑的吸附法、水提取法、地電化學法和汞氣測量法等。
2.5已經發現了的礦(化)體區段普查
在該區域內,以進一步了解礦區深、邊部找礦潛力,力求擴大資源儲量,建議采用構造疊加暈法進行找礦工作,若條件允許,最好建立礦床構造疊加暈的找礦模式,通過前緣暈、中間暈、尾暈組合特點,進一步預測礦體深部是否具有尋找盲礦潛力,從而為礦山未來部署攻深找盲工作提供重要依據。
[1]任天祥.內蒙中西部荒漠、半荒漠區區域化探掃面方法技術研究[A].第三屆全國勘查地球化學會論文集[C].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1 34(4):56.57.
[2]張華.新疆東天山地區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研究[J].地質與勘探,2012 26(4):18-19.
P624[文獻碼]B
1000-405X(2016)-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