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賢曌 史靜 史賢忠
摘 要:后進生作為班上被邊緣化弱勢群體,需要教育者采取恰當方法對其實施轉化,本文通過對后進生專業策略提出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后進生;信心;評價
后進生作為班級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明顯存在學習上自信心不足、精神上壓力漸增、對前途悲觀失望等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強化后進生的群體中的孤雁意識,也會影響到整個班級體的總體水平的提高,因此,對于后進生的轉化,不僅關乎他們個人的前途,亦是教師做好教書育人本職工作的神圣使命。如何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筆者(以非省級示范性高中學校的高一新生為例)個人建議如下:
1 全面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是做好學生工作的前提。首先,班主任要及時與原先學生所在初中學校的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爭取了解他們之前的學習、生活情況(電話溝通或當面溝通),從而制訂出一套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后進生轉化方案。其次,多與當前其他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通過溝通交流,從而更加客觀、全面的了解學生。
2 自信心的培育
進入非省級示范性高中的后進生,顯而易見是歷經中考的洗禮,進行了一次中考“人工選擇”(亦是無奈選擇)之后才來到了他們心目中的與期望值產生偏差的或已經提前預知到的高中學校,但由于新學校高一開學伊始,他們存在多種心情交織情況:進入一所新學校的新鮮感,沒有進入社會輿論所認為的“好學校”的挫敗感,擔心被添上沒有進入重點高中(而實際上已經被社會輿論添上)標簽的被歧視感等。對于以上情況,班主任應該及時抓住學生入學伊始的新鮮感,輔之以必要的心理溝通,以達到增強后進生的學習自信心、為后進生轉化創造條件的目的。
3 做學生的心靈朋友
首先,可以采用談心法。班主任要充分利用高一新生入學的那段還在軍訓沒有正式上課的時間與學生進行談心交心,從而增進與學生們的距離感、實現“親其師,信其道”,為下一步學生信服老師、增強班主任對班級管控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心理困惑解疑。高一學生隨著身體的逐漸成熟,心理層面亦受到了來自于外界的綜合影響。一次自習課上,有位平時在班上一言不發的學生突然問我:“老師:你覺得談戀愛影不影響學習?”這種心理困惑存在于班上一部分學生之中,因此,必須對這種心理進行一番班級教育,于是我組織了一次班級辯論賽,賽前先讓學生們進行了一些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賽后進行了一些總結性的點評。通過此次活動,既鍛煉了學生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那一部分學生之前的困惑得到了解疑。使學生可以投入更多的心思到學習中來。再次,對學生學業、心理變化進行動態管理。通過對學生學業、心理變化的動態管理,從而掌握學生的成長軌跡,為下一步的學生工作開展總結工作經驗。
4 學習態度轉化
對于一部分后進生來說,學習態度不好往往是他們學習成績提高之路的隱形殺手。后進生中的部分學生常常向我表達他們的無奈:“老師,我們也知道認真學習的重要性,但就是打不起精神來學習。”我通過認真審視發現,其實學生對我的授課(高中歷史)還是能聽懂、學得會的(因為高中歷史不像有的學科需要很強的基礎),問題是后進生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上課不聽講的“習慣”已然形成,對此,教師除了需要提高自己講課(講課妙趣橫生與歷史能力提升緊密結合)水平之外,還需要對該類學生進行耐心的課下說服教育,使之在學習態度上轉變過來。
5 綜合性評價
首先,后進生之所以成為“后進生”,是因為學校的應試教育在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依然在撥弄著學校與其它同類學校進行評比的神經,家長對學校的第一印象是該學校的高考排名怎樣,因此學校的首要任務是集中一切力量大力提高本校的高考升學率排名,從而提高學校的招生生源。但從個體身心發展的長遠來看,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與學生個人能力的高低畫不上等號。所以我們需要豐富對學生的評價標尺。
其次,個體發展是有差異的,一個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有的人擅長音樂、繪畫,有的人在運動方面更具備天賦(擅長籃球、足球等),有的人……社會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不同人才,所以我們在對后進生進行轉化過程中,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挖掘出他們身上的潛能,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培養,促使學生個性發展。
6 防止后進生被剝離于“局內”之外。促發后進生成為“局外人”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傳統座位的編排。一個班集體成員經過考試分數的區分之后,傳統座位的編排往往會在班級成員之間無形中傳遞一種信息——成績好的坐班級前排、中間,而靠墻的兩邊及后面偏遠之地往往是后進生們的遠離教師視線、減少回答老師問題頻率的“安全”地帶(說“安全地帶”是因為后進生“怕”回答、參與老師的問題),筆者做教師多年,聽了多次的示范課,發現授課教師很難在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與后進生之間優先選擇后進生回答問題上做出公平的權衡。
其次,活動、競賽等常常是老師面前的“紅人”或“學習積極分子”的“圈內人”之事情,后進生只能而且必須參加“拉拉隊”或“熱心觀眾”,否則還會被冠于為“不關心班集體”“沒有集體榮譽感”的惡名,這種“選人唯親”政策惡化了后進生融入班級體的歸屬感,如果“選拔”的參加活動、競賽人員素質還不如“后進生”,勢必會加劇后進生對班集體的疏離感,增強了他們對集體的心理“不滿”。
總之,轉化后進生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各方力量多管齊下、多方配合,才能在后進生的轉化道路上打造出優等生來,從而在學校營造一種公平、公正的良好教育壞境,進而給這個社會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