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鉑堯
摘 要:在我國的流傳下來的詩詞當中,李白的詩作極為的豐富,在現代編撰的李白詩集當中,都是根據流傳下來的詩篇由編者編撰而成的,而李白的詩歌出現的文本眾多且非常雜亂。在對李白的諸多詩篇版本和選錄詩集中通過分析和比較中可以得到,在李白所作的樂府詩篇《蜀道難》中的文本有多出的不同,文本在流傳中的真實面貌和后世閱讀的詩篇面貌有所差異。本文通過對李白《蜀道難》流傳中的文本異同進行闡述和分析、比較,為人們在閱讀過程中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李白詩集;《蜀道難》詩篇:文本異同;分析
李白是我國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集在我國各地廣為流傳,但李白從未自編過詩集,在流傳下來的版本當中都是后人整合李白的詩集編撰而成的。但是在版本上各不相同,在編撰過程中相互交織,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造成了文本文字的差異性較大。同時,在李白詩集的選編中因后世對他的理解不同,各自依據的詩篇別集也有所差異,這就容易造成李白詩集在選編中不斷的增加詞譯以及不斷減少詞譯,各類收集的李白詩集文本更是面貌不一。李白詩集文本的混亂使得學術界極為重視,本文從李白詩篇《蜀道難》為例,通過對李白各個版本的分析和考究,揭露其流傳中的文本異同,希望可以為人們閱讀其真實面貌提供一些幫助。
1 李白詩篇《蜀道難》的版本概述
李白在世期間曾經托付友人魏顥編撰《李翰林集》2卷,在李白臨終之前又托付李陽冰編撰《草堂集》10卷,但均以失傳。在宋處年間,編撰的《李翰林集》20卷和《別集》10卷,在流傳中均以失散。在現今存留的宋代《蜀道難》刻本有兩種,均出自晏本。在清朝康熙五十六年間(1717)繆曰芑刻本,根據所稱為晏本的翻刻,在現代人們的考究中可以得到是考定的根據是今靜嘉堂文庫本[1]。在后面的《四庫全書》中文本均為繆本翻刻。同時,在現今黃山書社2005年所編撰排版的《李翰林集:當涂本》依據的就是貴池劉世珩玉海堂在“景宋叢書”中的《李翰林集》影印,玉海堂的范本在宣統元年(1909)年刊刻完成。
在李白的詩集中,最早的注本是南宋寧宗時期楊齊賢所編撰的《李太白集注》25卷,但現今的原書早已經流失。在明代時期胡震亨《李詩通》中其詩作的解釋較為中肯,在清代王琦所作的《李太白集注》36卷中,是集前代注本的一個大成,王琦將李白詩和文合注,在李白的詩集中是注本最為完善的。在當今現存的李白別集和注本中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差異。
2 李白《蜀道難》文本的異同分析
在李白的《蜀道難》中,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別集中,所呈現出來的版本面目也就不同。在《蜀道難》的正文當中,可以發現其所呈現出來很大的差異性。同時,在注釋解釋當中也會有所改變,在其正文中根據差異的原因可以分為下面幾種情況。
2.1 抄刻《蜀道難》中出現的訛誤
在《蜀道難》抄刻的訛誤中,一般是發生在詩篇單幅的流傳過程中,其中,在編纂成集后整本的抄刻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這些異文通常發生在唐人編選的本集中,在后世人們編選的別集、總集常常會依據前人的總集而延續這種差異性。其中,在抄刻過程中,由于字母相似而造成的差異較為常見,例如《合約英靈及》文本、《又玄集》等文本中是“噫吁嚱”而在敦煌的殘卷上所作是“噫呼嚱”[2]。也有的異文在抄刻過程中,是因為書寫習慣而使用的相近的字體,這些字體在除了在形體上有所差別外,在解譯上都能夠互相通用,例如文本中的“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中“回”字和“迴”字。有的應該是抄刻中的脫文和衍文,例如,在敦煌抄刻的范文中就缺少“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這兩句詩詞,屬于在抄刻過程中的遺漏導致。
在《蜀道難》中,有些流傳下來的譯文,既存在抄刻筆誤的現象又有著修改的痕跡。例如,在《又玄集》本、《唐詩品匯》本和《唐詩三百首》本,詩句“但見悲鳥號古木”中均為抄刻作“古木”,在敦煌殘卷的記載中是作為“石木”,由此可斷定為抄寫存在筆誤。同時,在《河岳英靈集》中抄刻作為“枯木”,這里便作為詞譯的誤譯。且根據從詩句的句意上判斷,此處應該形容瀑布應當用“砯”。由此可見,兩宋的抄刻中應該是筆誤。
2.2 抄刻訛誤之外的修改
在李白《蜀道難》的流傳中,除了抄刻造成的訛誤之外,還有一些版本在修正和改動出現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是屬于無心的記憶的失誤和有意的篡改潤色的情況。在《蜀道難》的流傳過程中,因為它廣泛傳播的原因,在各個朝代都是被選為名作來進行賞析的。在民間的詩歌當中,很多讀者都能夠將這首詩牢記于心[3]。同時,因為其廣泛流傳在背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某些訛誤,在獨自的背誦過程中,都會因為自己的習慣用語和個性因素導致在記憶中的版本和原先的版本出現了一定的差異,對原文做了字、句上的改動。同時,無論是編撰的人還是抄刻的人,都可能根據自己的記憶忽略出現一些細微的差異,導致了在流傳下來的抄刻本上出現了很多字意相同或者相近的詞語。在《河岳英靈集》本和《又玄集》中詩句為“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在敦煌殘卷本和兩宋本中抄刻的詩句為“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這種兩者譯本不同的差異可大致的判斷出為記憶的誤差上導致的。
2.3 有意修改的版本
在對《蜀道難》的抄刻中,對詞句的修改一般在藝術效果、語言表達方面,這些文本的差異性表現在李白不同時期對詩詞的改動,或者是由抄刻者獨自揣摩詩人的句意而自己做的修改,這兩種說法都是根據譯本差異性所做的理論上的說法,具體的實際的情況已經隨著年代的久遠很難判斷[4]。在《蜀道難》的改動中,屬于抄刻者有意修改的地方可分為三種情況來判斷。其一是通過改動名詞的變化,例如句中“問君西游幾時還”中“問君”與“征人”詞語之間的改動,從第二人稱過渡到第三人稱的變化,在有些詞語上,甚至還能夠影響全詩喻意的改變。其二是通過在全詩中替換形容詞和名詞來進行修改的,體現了完全不同的意境氛圍,例如詩句中“被鳥號古木”以及“悲鳥號枯木”,從意境上分析一個蒼勁有力、古樸厚實,一個傳達出無盡的悲涼、凄切。再例如詩句中的“子規啼夜月”以及“子規啼月落”兩者在情景的表達上各不相同,前者是慢慢長夜的寂靜,而后者是黃昏時的凄涼冷清。其三是推敲動詞和原文喻意相符的貼切度,例如詩句中”愁空山”和“悲空山”之間,更加的著眼于對于悲切的貼切程度。
在這三種的修改情況當中,距離年代救援又缺失相關的文獻參考,所以現在很難去判斷修改與原文之間的正確性。在細心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些涵蓋豐富的文獻提供了一些線索,使我們能夠盡可能的對原文的真實面貌進行還原[5]。使得有些詩句在經過學者的研究中,更加的符合當時李白的創作情況。
3 結束語
古代的文學作品在年代的流傳中,經過了多次的抄刻已經了原來的文本有所差異,使得出現了許多抄刻過程中的訛誤,使文本在流傳中發生了變異。同時,這種文本的差異性在古籍的流傳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對于李白詩歌各個版本的異同,我們既要合理的去接受,又要進行資料的考究,對原來的文本進行還原,這樣能夠更加清楚的對李白創作文本準確的理解,又能夠體會到李白詩作對后世的真正影響。
參考文獻
[1]毛曉紅、甘成英.巴蜀宗教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中想象力的影響[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7-12.
[2]毛若、毛曉紅.巴蜀文化對李白浪漫主義詩風形成的影響[J].新西部,2010,(8):116-117.
[3]毛曉紅、毛若.李白“逍遙游”的成因分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7):24-27.
[4]毛若、甘成英.蜀中“逍遙游”是李白悟道、修道、行道的過程[J].新西部,2010,(12):95-96.
[5]毛曉紅、甘成英.道家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分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7):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