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車 趙翰林
2016年,企業移動信息化呈現從B2B向B2C轉變的趨勢,企業級APP紛至沓來。面對企業移動信息化的大勢所趨,不只是做手機等終端消費產品的企業摩拳擦掌,就連造飛機、造導彈、造船舶的工程領域相關企業也躍躍欲試。不信,你看。
制造業轉型 從B2B到B2C
北京索為系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索為系統)成立于2006年,總部位于北京,在上海、西安、成都、杭州、武漢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是國家級和中關村雙高新技術企業、雙軟企業。作為一家長期致力于自主研發連接、驅動工業軟件的中間件平臺級產品的高科技公司,索為系統從一開始為飛機的研發設計階段提供相應產品與服務,到后來進入航天、船舶、兵器等各個行業領域,再到開啟由上至下的行業集團化合作,發展已已有10年。2015年,索為系統的年收入達一億元,員工總數近300人。
索為系統是國內“知識自動化”在工程領域的倡導者,是工程中間件的踐行者,基于知識自動化理念,提供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工程中間件平臺SYSWARE”,屬于工業4.0平臺級產品。工程中間件平臺SYSWARE由四大中間件構成:工具中間件IDE、過程中間件P2M、數據中間件EDM、知識中間件KE;其產品家族非常豐富,多達40+款應用產品與服務。
索為Sysware平臺實現了知識工程、軟件集成、模塊化建模、統一關聯模型、多學科優化、數據管理和協同設計技術的融合,與主流CAD/CAE/PDM/PLM/MES/ERP等環境集成,并通過設計、分析、優化環境的統一,創造了符合工程習慣的集成設計模式。同時,Sysware也是一套高度柔性的系統,可以適應設計流程、設計方法、設計工具不斷變化的需求,尤其適合于支撐復雜產品設計過程,如飛機、導彈、衛星、船舶、汽車等產品的總體設計。
除此以外,索為系統還提供了面向制造行業工程領域的基礎知識體系,可以幫助制造型企業客戶搭建開放的集成研發平臺,實現企業知識資產的沉淀與復用,推動企業建立起完善的技術知識體系,增強核心競爭力。
索為系統目前主要服務于航空、航天、造船、兵器、電子和核工業等復雜產品設計、制造及過程管理領域,贏在航空飛機總體設計領域占80%的市場。
提到B2B和B2C,索為系統堅持站在業務的層面“用客戶的視角看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率先在銷售和物流的生命周期階段實現了B2C的模式,之后會倒逼作為上游的生產和設計階段以及帶動作為下游的服務階段逐漸向B2C轉變。制造業企業作為市場的供給側主體,主要是在這幾個階段創造價值的。業務模式從B2B分步驟的向B2C轉型是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未來移動互聯網支持的弱邊界社會化動態制造聯盟,會逐漸成為提供制造功能的社會主體。在這個進程中,每個企業都至少應該關注兩方面問題。
一是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將數據海洋中一瓢恰能解渴的水送到將渴未渴的客戶唇邊。二是怎樣在處于不同決策層面的、享有充分自由、高度活躍的創新群體中,建立對企業業務運行的雙向共識?這對企業核心的系統工程能力和企業整體所在的文化生態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看似不可能的鐵幕中撕開一條有點可能的縫隙,通過持續不斷的艱苦奮斗一點一點撐大縫隙使之變成城門,這正是企業創新力的用武之地。
企業級APP開發應用難點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和企業核心業務的深入融合,移動端會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企業信息終端。在企業級計算平臺的支持下,APP也將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分化出面向機器的、面向計算中心的、面向人的各種應用模式。
應用場景的開發始終是企業級APP開發的核心難題。隨著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在軟件開發領域的率先落地實施,自動化編碼和自動化測試等技術也慢慢地從實驗室走到了開發現場。大規模業務流程外包將成為軟件企業的日常行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持續不斷的深入開發領域應用場景,將成為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點和競爭點,這或許也正是開發企業級APP難度最大的門檻。
索為系統的知識自動化平臺可以幫助工程研發單位開發企業應用APP。索為知識自動化平臺為知識工作者提供了一個知識系統工程的運行環境,也提供了面向工具、過程管理、數據和知識的各種中間件。
產品研發的過程實質是知識生產和知識加工的過程,知識自動化平臺以軟件構件的形式轉化和積累知識模型,以按需編排的柔性流程構建動靜結合的知識體系,核心的著眼點就是為知識工作者提供知識裝備。當然,除此以外,我們的項目實施過程相當一部分的精力還要投放到知識系統整合的“籃子”里。促進先進系統工程方法論的落地實施,向這個過程不斷注入自動化要素,這是我們在實踐中始終思考的問題。
比如說戰術導彈總體方案設計,這是很多飛行器研發單位的核心業務過程之一。這是一個典型的多學科多專業協同工作的場景,不僅涉及到試驗現場和研發現場的大量數據的頻繁雙向交流,還涉及到各種設計決策在總體設計流程上的反復迭代。從工具支持的角度來說,近年來,隨著對總體設計精度要求的提高,各種CAE仿真工具也逐漸進入到總體設計的流程中。和軟件開發類似,戰術導彈的總體設計過程也是一個由工匠完成的基于創造性開發行為的藝術品,不僅充滿了難以捉摸的靈感閃現,更需要大量的知識資源的支持。知識自動化平臺首先提供統一數據環境,各種支持性的基礎資源性數據,工程技術過程數據,工程管理過程數據,工具的驅動數據都能夠在平臺中按需自由流動;其次提供連接各種常見CAE、CAD以及外部數據管理系統的大量數據適配器,確保工程軟件工具中的數據能夠跟設計流程緊密結合。另外,索為系統具有豐富工程經驗和專業背景的多學科綜合的工程現場咨詢實施團隊,能夠結合客戶實際需求對將要部署在平臺中的設計流程進行設計和實施,真正實現信息化工具和核心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
北汽福田的仿真
玉柴的選件匹配
索為工程中間件平臺Sysware同樣能給民用市場的工程研發單位開發企業應用帶來可觀的效果。比如索為系統為北汽福田實施的仿真管理平臺,從仿真任務、數據、知識、仿真分析自動化這四個方面入手進行系統實施。仿真任務管理將任務與任務的輸入輸出數據融為一體,實現任務數據一體化,可以支持復雜的項目計劃、工時管理、流程管理等需求;仿真數據管理通過動態建模技術搭建面向工程的業務模型,數據管理為仿真平臺提供統一的數據存儲空間,統一管理仿真過程數據、結果數據、試驗數據,通過結構化的數據管理,建立數據的版本/譜系關系等屬性; 仿真知識管理將材料庫、個人知識、分析操作手冊、額外模型庫數據建立知識庫,并將知識庫與業務流程關聯,知識情景自動推送,實現知識指導仿真;仿真分析自動化通過對CAE軟件的二次開發與封裝,固化經驗參數,交互或自動化地完成一個復雜工況的車輛碰撞/NVH/CFD等的CAE分析。
另一個民用市場的成功案例,索為系統在為玉柴提供產品和技術服務時,搭建了一個選件匹配系統:比如一臺發動機的設計,因客戶的需求不同,對應的產品的成本、交貨周期也都不同,原來玉柴的做法是需要工程師拿到需求后再進行核算,一般大約需要三周左右才能算出來,但現在通過新系統通常一天之內就能得出結果,大大提高了相關的工作效率。
總而言之,索為系統始終堅持站在客戶的角度看問題、研發產品、設計方案、提供服務,通過工程中間件、知識自動化等產品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服務,從而實現讓知識工作者成為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