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生的就業問題是當前重要的社會民生問題,創業是就業的源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因此,高職院校該如何做好創業教育成了重中之重。心理資本的提出為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翻開了新的一頁。創業成敗的客觀因素不可控制,可以控制的是創業者的主觀因素,心理資本正是這一主觀因素。本文在心理資本視域下分析心理資本的四個因素并將其運用于高職生的創業教育,為提高高職生的心理素質和創業成功率提供依據。
關鍵詞:心理資本;高職生;創業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5-2016年度職業教育研究立項課題“區域職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與實踐的現狀調查研究——以連云港市為例”,批準號:XHDY2015028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國家急需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我國的產業發展提供一線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為各行各業培養和輸送了專業、技能等應用型人才。高職生畢業后通常面向與其專業相關的職業崗位就業、深造。《2014年教育藍皮書》數據顯示,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率為78.1%,但是存在就業崗位社會地位偏低、薪酬偏少等問題,就業質量無法保障。因此,創業成為高職畢業生的新方向。為此,國家和地區相應的出臺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為高職生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及技術支持,高職院校也積極開設創業教育課程,講授創業知識和技能。然而,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3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僅為3.3%,比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率的20%要少得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教育部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就業是根本,創業是就業的源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創業教育勢在必行。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被賦予了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創業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正規課程”的必修課中。通過舉辦講座、課堂理論教學等方式傳播了創業知識、創業的法規與政策、面試技巧等理論知識。然而,創業是一項實踐技能,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業課程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意識、重技巧輕思維的問題,進而導致無法將所學創業知識應用于實際,甚至部分學生缺乏創業精神與意識,缺少創新思維。靖治的研究表明,系統性的實施創業心理訓練方案可以顯著提高創業心理水平。張蔚,李哥的研究也表明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訓練對提升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有顯著的效果。綜上所述,從心理層面上研究創業教育很有必要。
心理資本是個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資源或狀態。著名管理學家Fred Luthans教授提出心理資本是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之外的第四大資本。在創業過程中,創業壓力來自四個方面:1、資金的缺乏,這屬于經濟資本范疇,是對創業者資金的要求。2、知識儲備不足,這屬于人力資本范疇,是對創業者專業技能、經驗、知識的要求。3、缺乏社會支持,這屬于社會資本范疇,是對創業者社會關系、社會人脈的要求。4、對失敗的恐懼,這屬于心理資本范疇,是對創業者潛力的挖掘。前三個因素都屬于客觀因素,人為很難控制。心理資本范疇的對失敗的恐懼屬于主觀因素,可以通過創業教育等方式來改變。因此,在心理資本視域下研究高職生的創業教育很有意義。
心理資本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更強調在創業時需要認識到“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Luthans提出心理資本的具體表現為:(1)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2)對現在和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樂觀);(3)對目標鍥而不舍,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希望);(4)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超越(韌性),以取得成功。由此可見,心理資本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和堅韌性。掌握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就能很好的培養高職生創業的心理資本。
1 運用策略,提升創業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相信自己能夠調動為在特定情境下成功地完成特定任務所必需的動機以及認知和行動資源。創業自我效能感特指對自身創業能力的信心與信念。創業自我效能反映的是個體對自身完成創業目標的能力的知覺力。在創業教育中,高職院校該具體使用幾方面的策略來提升高職生的自我效能感:(1)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模擬創業活動,例如模擬創業大賽等,讓學生在模擬中增加創業經驗,獲得自我效能感。(2)開展暑期創業實踐活動,投入一些創業基金,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創業經歷,從而培養了創業意識,提升創業自我效能感。(3)通過示范作用來推動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榜樣的經驗替代作用是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樹立一定的創業榜樣來激發高職生的創業熱情,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感。例如邀請本校創業人才返校演講,與學生共同分享和探討創業時的心得與體會。通過校園網站、校園報紙、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欄等形式宣傳創業經驗和創業理念。(4)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讓學生學會控制情緒,提升情商,完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2 積極歸因,保持創業的樂觀精神
在創業實踐過程中,有成功有失敗。有的人在遭遇失敗之后倍受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然而重要的不是成功與失敗的結果,而是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提出了成就動機的歸因理論,他分析了成功與失敗的結果及個體對此結果的反應,提出個體對行為結果能否正確歸因會影響個體的情感,從而影響個體隨后對行為的期望和活動傾向。正確的歸因有助于調整心理狀態,從而堅定自己的信念,保持創業的樂觀精神。如何在創業時做到積極歸因呢?(1) 將失敗歸因于不穩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例如努力因素。學生將失敗歸因于自己不夠努力,就會更加激發他的成就動機。當學生把精力放在自身是否努力時,他就不在乎一時的成敗。(2)將成功歸因于穩定的、內部的、可控制的原因時,會強化進一步行為的動機,例如能力。學生會認為此次創業任務的成果是個人能力的結果,本人是有能力做好創業活動的。借此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保持樂觀的創業精神。
3 調整目標,播種創業的希望種子
創業目標的確立不僅要考慮到個人主觀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更需要充分考慮到一些客觀因素。從主觀因素來看,確立目標需要切合自身實際。首先樹立創業意識,是自己的主觀意愿讓自己去進行創業活動,而不是隨意的從眾,隨大流。其次是把握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優勢,選定合理的創業目標,而不是人云亦云,趕潮流。從客觀層面上來看,社會是創業者的舞臺,在社會環境中創業需要考慮到社會的總體需要,創業的領域是否飽和,創業者的活動是否能得到社會認同,都是社會總體需要的體現。基于上述所言,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應該從確立創業目標著手,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的、符合實際的、有科學論證的創業目標。這樣可以使高職生在創業過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創業目標。如果目標定位高于自己的能力,就會脫離現實,不易實現,從而產生挫折感,喪失創業的希望。如果目標定位過度低于自己的能力,會使創業者的內在潛能無法得以發揮,創業活動也會失去希望。只有分析創業者的實力和創業環境,調整創業目標,才能在創業者心理播種希望的種子,創業的大樹才能發芽開花最終結出勝利的果實。
4 提高逆商,磨練創業的心理韌性
逆商AQ是指人們身處逆境時的應對能力,包括面對挫折的能力、擺脫困境的能力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在創業過程中,逆商的高低是創業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當代高職生多為“90后”,從小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很少感受到生活的壓力和艱辛,因此逆商一般較低。有研究顯示,自主創業人群中有80%的人都會經歷失敗,此時逆商低的人就會出現情緒低落,對失敗恐懼,最終對創業失去信心,創業活動半途而廢。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開設逆商教育,能增強高職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增強他們對逆境的認知能力。進而提升人格魅力,增強組織的團結協作能力。高職院校可以設計逆商情境,開展創業拓展訓練。在創業拓展訓練中,設計一些專門的挫折情境,例如讓學生完成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等。通過這些設計,在訓練中磨練高職生的意志,讓他們在艱辛與挫折中體驗失落的情緒,提高逆商。
5 結語
從心理層面分析創業所需要素,開拓了創業教育的新領域。除去客觀因素外,我國高職生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創業者所具備的心理資本不足。創業教育不僅需要教給學生如何解決客觀問題,更需要注重心理資本,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關注創業者的心理問題。教育學生,在創業時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的努力會換來成功;對創業的成功與失敗有著正確的積極的歸因;調整自己的創業目標并鍥而不舍的堅定自己的目標;即使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經歷挫折與失敗也要迅速復原,持之以恒,增強心理彈性,面對失敗,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靖治.北京市下崗再就業人員心理訓練之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張蔚,李哥.團體心理訓練在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0(18):219-220
[3]Luthans F,Luthans K,Luthans B.2004.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作者簡介
李昱霏(1987-),女,江蘇省連云港市,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