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奎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的資本市場迅速膨脹,股票與基金為城鎮的居民提供了巨大的增值機會,加大了金融的投資差距。本文淺述了農村理財中的目前存在的問題,談及了農村居民理財的重要性,分析了當前如何發展農村理財產品,強化農村居民金融投資理念,如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年度收入,最終實現多元化的理財模式。
關鍵詞:投資差距;投資分析;多元化
近年中國城鄉的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的擴大,將城鄉居民的差距縮小是當下人們關注的問題。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在于城鄉的差異,城鎮居民在獲得收入的同時,依靠資本市場的投資實現了資產的增值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場限制農村居民的市場參與機會,使得居民過度依賴有限的勞動收入。
1 農村居民理財產品的當前存在問題
1.1 居民理財意識淡薄
傳統文化觀念對于農村的居民理財是一種制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優良的傳統美德在農村的居民身上表現尤其明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老百姓做事比較穩重。百姓憑借自己雙手積累財富,對于財富的觀念是節約支出。小農經濟的崛起制約了農村的理財產品,很多農村居民處在自給自足的現狀中,缺乏開放業務的趨勢,過度重視當下利益。對于農村居民而言,對于金融理財產品不夠了解,認為理財即管賬與記賬。經濟上若有盈余,居民會首先考慮建房改善生活質量。在農村居民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不相信金融產品的,只有小部分人對于理財產品是有需求的。
1.2 農村金融機構覆蓋低
農村的金融市場潛力巨大,而針對農村的金融機構并不是很多。在城鎮或者農村,幾乎沒有金融理財產品,這使得農村的金融服務缺乏專業性與穩定性。當前的農村金融機構并沒有專業的金融策劃人才的指導。在金融理財中,保險與基金占據了主要地位。一些在大中型城市存在的金融理財產品,需要通過網絡在農村以及城鎮普及,實現網絡下的大型城市的理財。
1.3 理財門檻高、缺乏針對性
當前開放與投資金融產品的地區在總地區中的比例還不到三分之一,很多金融產品的針對面還是城鎮居民,忽視了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信用卡、銀行、個人金融在城市普遍受到歡迎,而身處于農村地區的人們對于急速巨變的金融市場并沒有一定的風險控制能力。在農村,大部分人都以種田為生,靠天吃飯。而農民的收入水平并未有完善的保障,靠天吃飯的傳統極大的制約在農村進行的金融規模擴張。雖然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相對增加,但是整體水平仍舊普遍落后,金融機構與政府給予的重視仍然不夠。
一方面農村尚未形成完善的金融環境,就發展而言潛力無限,但是受制于農村的金融規模。農村當前很少有ATM機設備且能夠提供金融理財服務的專業人才甚少;另一方面,農村居民的投資渠道單一,導致農村里的投資相對較窄。很多農村的居民對于新型的理財產品并不了解,只知道貸款、存款。儲蓄仍舊是農村居民錢生錢的首選,他們存錢目的多數是為了買房,很少接觸金融投資管理的。
2 農村居民投資重要性分析
2.1 提高農村儲蓄的轉化率
資本的形成與積累是經濟的增長源泉,資本的形成源自儲蓄,將儲蓄轉化為投資才能為增長的經濟提供資本性的支出。資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賴于投資率的轉化。投資轉化是銀行主要的轉化形式之一,此類轉化受制于中國特色的制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業負債遠超資產,銀行備用資金不足,效率低下的轉化率容易增大金融風險。
改變以銀行為主要的儲蓄轉化方式,重筑市場的主要投資,對于儲蓄的提高至關重要。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夠引導農村的居民以多樣化的金融投資,在市場上融入更多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與股票有利于社會結構的改善,實現投資的轉化率。
2.2 優化農村居民的資產選擇
理財存在的意義是解決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整個時間的財務狀況,讓人們生活的更好。這種財務計劃的制定以及管理針對的是家庭或者個人的財務狀況,從而實現生活目標。理財的目標主要體現在:消費的合理支出、個人的財富積累、財富是否安全、消費支出是否合理。理財主要是在財務的約束下實現個人的生活目標。在不同的人生路途,收入都是不同的,大部分人的收入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閱歷的豐富而增長。所以說,不同的各個年齡層的人對于理財的需求也不盡不同。均勻合理的分配人們在各個時期的收支能夠滿足生活目標,于農村居民而言,高品質的生活只有進行合理的理財規劃方可實現。
人們普遍的將理財主要分為投資理財與生活理財。在農村居民的規劃與配置中,必須要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當前的投資渠道單一,金融產品匱乏,農村居民無法實現資產的組合投資,金融產品的儲蓄存款不利于居民的資產選擇。農村居民需增強金融的理財與投資意識,著重金融的投資。
2.3 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農民問題是三農的核心,收入問題又是農民問題的核心。在鄧爺爺的規劃下,全國各地進行了改革開放的熱潮,這幾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來了,人民的生活豐富起來了,同時也出現了城鄉收入差距大的問題,收入差距導致了社會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力不高,收入的分配不均同樣也不利于社會安穩。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才能夠直接對社會成員的心態、社會形勢、社會關系造成一定的沖擊。社會關系是否協調最終影響社會的構建。 城鄉差距普遍較大主要源于城鄉的投資差異性。在金融的領域的投資收益主要源于居民的工資,居民拿到工資后,通過資本市場的投資從而獲取收入,實現增值、提高收入。但是市場卻限制了農民進入金融市場的可能性,使得農民仍舊走老路,依賴勞動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一些人認為,居民將手中的閑置資金用于直接或者間接投資參與社會的建設,增加財富能夠提高生活水平。金融投資領域下的收益組成了居民的支配收入,通過權益性工具獲得資本從而減少損失。提高農村的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鼓勵與引導居民投資能夠拓寬居民的收入提高。
2.4 促進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的居民金融投資是把發展與建立金融的市場作為首要條件的。農民在金融領域的深入發展與投資推動了多元化的金融結構。在發展農村居民的金融投資下,引導農村居民參與金融市場,這意味著投資主體的增加。投資者的財富、年齡以及不同的風險評估為資本市場的創新奠定了基礎,刺激了資本市場的不斷革新。在多元化模式加深下,農村居民對于資產的收益、安全以及流動的要求會愈來愈高,從而會推動與變革金融制度的介入。
3 如何強化農村理財
3.1 在農村多增設金融點
當下很多金融機構普遍都會認為理財是一種針對受教育程度高、生活水平好、閑置資金較多的大城市居民,他們認為理財是專屬于城市客戶的金融衍生品。在很多金融機構的眼中,農民的收入主要就來源于一畝三分地,還要靠天吃飯,農民不可能有理財需求的,這種落后的,對農村居民的不客觀的觀點使得在農村增設金融點,宣講金融產品舉步維艱。若要徹底摒棄此類現狀,就需搞清金融機構的觀念與意識,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做出相關努力。
一方面,加強農村的金融投資與硬件建設。經濟的發展地區應當推廣金融軟件、網上銀行等現代技術,金融機構應當增加自助設備以及擴展金融的服務范圍,強化農村的理財與營銷、技術支持以及風控系統。在農村,金融機構可選擇與鄉鎮區縣機關合作,在政府的牽頭下,在各大農村超市、鎮中心等地裝好POS機、ATM機等,方便農民的生活,減少現金流通。各政府部門可以組織農民集體學好如何操作計算機,并且以優惠政策鼓勵使用,及時獲取一手資訊,掌握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選派專業的且溝通能力強的技術人才深入農村為農民服務,宣傳金融知識。當前,各地的大學為了滿足學生需求,開展了各種與金融有關的專業,每年學習金融專業的學生也是源源不斷,但大部門學成歸來的學生在面臨工作抉擇時都會選擇大城市,雖然國家金融業的人才眾多但并不表示農村金融機構就不缺人才。各農村政府應與當地金融機構緊密聯系,為選擇在農村服務的高校人才提供優勢明顯的福利,聘請專業人才提供教育培訓,提供服務。政府與金融機構應當鼓勵相關人才,建立農村金融的培養模式,實現農村的金融規劃。政府、社會、學校等相關行業也應當做好大規模的動員工作,鼓勵學生回到基層大展宏圖,為農村提供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農村居民提供專家的金融主力與管理服務。
3.2 降低理財門檻,豐富產品種類
當前我國的銀行的金融理財產品雖然種類不少,但是普遍起點高,主要還是針對高端用戶的。據統計,當前很多銀行的金融產品的金融資產不等。雖然農村的居民收入增長,但能夠滿足理財條件的居民還是較少。居民農村收入擁有季節和周期性的特點,無法滿足金融的投資。在金融水平落后的情況下,研究簡單、收入穩定,理財產品能夠滿足農村的居民金融需求,避免盲目投資。
很多農村居民都過度關注養老與教育,為加快促進農村生態與特色農業需要滿足農村的居民需求,推出合理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的合理推廣應當涵蓋產品的費用與風險。農村金融市場需要以多種方法吸引農民提高金融風險意識,增強金融管理與投資能力,減少盲目投資。
3.3 加強農村理財意識
在一些偏遠的村莊,很多農民都選擇將錢存在家里,很多農村居民從未進過銀行的大門。當前,相關金融人員對農村居民還是要加大宣傳,拓展農村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可以多分發宣傳冊,免費為居民提供培訓講座,組織他們學習金融知識。進行貸款與市場搜集信息的過程中,必須要宣傳金融知識,發揮農村建設的主導作用。
3.4 完善農民的培訓與教育
農村的居民投資過分依賴銀行的儲存存款,這與農村的金融產品單一、投資渠道不暢通是分不開的。農村居民教育程度偏低,金融知識欠缺。所以需要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居民的素質,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與素質增強收入的能力。加大輿論宣傳,鼓勵農村居民提高資產的配置率,增加收入,實現多元化的理財。
4 結束語
為發展農村金融理財市場,各個金融機構必須要改變居民落后的、脫節的理財思想,強化金融市場中的不完善之處,實現自我調節。商業銀行需要設立專業特殊化的理財部門,完善金融平臺,成立農村的金融理財機構,加強在農村進行的居民知識宣傳。在加強金融理財中的風險宣傳工作能夠方便農民的用戶理解,相關部門也應當做好相應的金融業務管理與風險,調節金融理財業務。
參考文獻
[1]鄭海榮.農村居民金融投資問題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7.
[2]楊愛文.金融危機下農村借貸市場的調研——以浙江省象山縣為樣本[J].生產力研究,2010,(10):91-92
[3]張珂珂,吳猛猛.我國農村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現狀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3,(7):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