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晶 楊旭 鐘克波 孫登攀
見到隨州城市防洪排水管理處養護工唐勇的時候,他穿著一條短褲和拖鞋,身旁的同事連忙幫他“解釋”:剛從清淤現場過來,衣服也沒來得及換。他個子不高,頭發很短,皮膚曬得黑紅,雖然不善言辭,但臉上一直掛著靦腆、真誠的笑容。
這種笑容,經常在他的臉上看到。即使是剛從散發著惡臭的淤泥管道中爬出,在烈日下坐在地上稍事休息時,這種笑容也洋溢在他的臉上。市城市防洪排水管理處主任夏洪國介紹說:“這項工作的特點就是苦、累、臟,有時候還要面對不理解。”但在唐勇看來,都只是一句簡簡單單的“這沒什么”。從 18歲至今,26年的青春,他默默耕耘在那縱橫交錯的排水管網和一座座檢查井、雨箅子上,用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樂觀敬業的態度,演繹出了一名城市建設者質樸的奉獻之歌。
與苦累相伴卻堅守
頭上碰到的是泔水,鼻子聞到的是沼氣,手里接觸的是污泥,腳下踩的是糞便,這是工作環境;隨叫隨到,隨壞隨修,這是工作時間;爬下水道、舀糞水、搞檢修,這是工作內容。很多人干一兩年就受不了申請轉崗了,而唐勇,卻堅持了26年。
2012年的農歷臘月二十八,“小十字街下水道污水漫到街上了!”一個電話,唐勇和同事們立即趕赴現場。
當年冬天,哈氣成冰。脫下棉襖,手心里哈幾口暖氣,唐勇掀開井蓋,在同事的幫助下,縱身鉆進5米深的污水深井。
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大部分小區設計的都是雨污混流管網,管口直徑小,管網彎曲多。一些餐館的油污進入管網后,遇冷凝結成冰塊,造成管網大面積堵塞。因管網狹窄,清掏工具派不上用場,唐勇只能用手疏通油污冰塊。4個小時的鏖戰,唐勇和同事們從井下清掏出一噸多的油垢和污物。等將這些“戰利品”轉運完畢,已是下午三點多了。
兩天后,2013年正月初一早上。唐勇換了一身新衣服,正準備與妻子出門到岳父母家拜年時,手里的電話又響了:“大十字街下水道被堵,街上污水淤積!”唐勇來不及換衣服,箭步趕到現場。
大十字街東南角建行營業廳前,大量的糞便和污水從排水管網口涌出,向購物中心方向延伸百余米。整個解放大道中段,車輛繞行,市民掩鼻而過。
唐勇深知,此處的地下管網,弱電網有十多根,且圓形管道與多處方形磚溝相連,彎道多,排查堵,困難重重。時值春節,找不到民工幫忙,唐勇在同事田文學的協助下,鉆進一人多深的管網,一直到下午,才從管道的一個拐角處,掏出一件毛呢大衣。正是這個“罪魁禍首”,使唐勇在管道中東摸西探800多米,苦干了10個多小時。等清理完路面上的污物,夜幕降臨,大街上已華燈初放。回到家時,妻子在黯然落淚。
唐勇說:“排水工作不分工作日、節假日,清通管道就是任務,方便市民就是命令,我們就是‘排水110’。”
與危險同行不言棄
在西護城河底,有20多個地下管網檢查井,從檢查井井口下去,還有深埋于地下5米、長3800米、直徑0.8米的截污干管。
2009年,這里的截污管網已建成使用了4年多,屬城區泄洪主要管道,大部分截污干管嚴重堵塞。清淤的艱巨任務,又擺在唐勇和同事們面前。
管道內各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污染物長期沉淀形成腐蝕物,不僅臭氣熏天,而且沼氣等有毒氣體彌漫。盡管采用鼓風機送風換氣,但依然危險重重。
唐勇一如繼往地率先下井,先用充氣氣囊封住上游管道的來水,再鉆進管道的深處作業。此時如氣囊意外爆裂,上流來水洶涌而至,在5米深的地下狹小的空間里,人頓時就會被污水吞噬,絕無求生的機會。開始,唐勇背著氧氣戴著防毒面罩作業。但在直徑0.8米的管道中作業,如“螞蟻爬坡”進度極慢。為趕進度,唐勇卸下氧氣和防毒面罩,用一只塑料袋套在頭上,再系上頭燈,徒手快速清理管道中的垃圾,每半小時再上井口透氣。每次出井,汗水和污水浸透唐勇全身,臉色因缺氧而變得慘白。
管道中漆黑一片,污水橫溢,蟲鼠橫行。就這樣,唐勇和同事們每天從早上7點干到晚上6點……一連14天,唐勇和工友下井作業時間高達84個小時,完成了3800米截污干管的清淤排障任務,共清運淤泥雜物141噸。
氣囊爆裂、毒氣中毒……面對可能的危險,唐勇總是一馬當先。已記不清多少次完成這類任務后,自己感到頭暈、嘔吐,坐在地上半天緩不過勁來。唐勇也無怨言,反而安慰身邊的人:“還好,現在保護措施做得更好了,這些情況越來越少了。”
地上排洪,也是險象環生。立交橋泵站是316國道連接312國道經隨州城區的必經之地,每遇汛期大雨,經常發生各省過往車輛遭水淹的現象,被過往司機稱為“隨城的沼澤地”。2009年,長達半月的大雨,原立交橋涵洞積水最深處達一兩米,過往車輛被堵達2公里,唐勇和同事們冒雨抽水排水,可抽水泵進水口不時會被垃圾雜物堵塞,他毅然跳進水中,冒著被洪水吞噬的危險,一邊清理抽水泵進水口的垃圾,一邊避開路邊的車輛,在雨中水中堅持到深夜才回家。
與民生相關而忘我
2008年6月,高考前夕,又是汛期暴雨集中的時節,曾都二中作為高考考點,明珠路涵洞泵站是通向曾都二中的一條主路,為保證高考不受影響,唐勇帶領防汛值班人員巡查到晚上近12點才回家休息,凌晨3點卻接到值班人員抽水不及的電話,他不顧疲勞,緊急集合養護所人員迅速趕到現場,進行圍堵搶險,直到天蒙蒙亮,上游的水被及時堵住,涵洞積水全部排出他才松了一口氣。
夏天,酷暑炎炎,大家一出門就大汗淋漓,而每天排水設施網格員巡查發現問題上報,唐勇就要出門清淤、維修。
維修檢查井時,一套井蓋重達200斤,要把井蓋搬到維修現場,切割或鑿開拆除破損井蓋井座,再安裝新井蓋,一個維修施工完就得3個小時,砸著手腳、碰傷腿是常有的事;為了不影響市民出行,唐勇和同事們只有凌晨先“踩點”預置水碼占好位置,趕在市民上班前和下班后作業,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管網清淤至今仍采用絞車放鋼絲,人工拉竹片穿管的原始方式,唐勇經常一干就是一天,手磨出水泡,沾上泥、扎破血,仍在那里默默埋頭干著。
2013年11月的一天,唐勇和同事正在玉石街維修一個重型井蓋時,突然感到頭部發暈、胸口發悶、呼吸困難,一陣劇咳之后,他蹲下繼續干活,卻一下倒在地上。同事冷小朋把他送到醫院搶救,才發現他患上了糖尿病。
醫生說:“你不能再干重體力活了!”叮囑唐勇要靜養一個月,他在醫院只住了3天就回到工作崗位上。他說,自己對城區所有管網的情況最熟,養護維修和清淤的竅門還要繼續傳授,不然檢查井壞了、人掉進去受傷了,那怎么得了!
唐勇利用一切空余時間鉆研各類養護工藝,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本地排水設施養護、維修的經驗。上崗26年來,除了下雨天外,唐勇和同事們每天都會鉆進地下管網巡查和排險,負責城區內240千米排水主管網、12600座檢查井箅等排水設施的養護維修、清淤、防汛排澇及轄區內排水便民服務工作。
同事田文學掰指算了一下,26年來,唐勇鉆管網的里程數達到2萬多公里,清運的淤泥污物達7000多噸。驚人的數字背后,是26年的艱辛與不易。唐勇被市住建委黨組評為“2015最美住建人”。2015年5月,他又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