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支部+合作社”機制。成立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實行村“兩委”班子成員與合作社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由我擔任合作社理事長,苗木大戶及各組組長任理事會成員,合作社網絡苗農300余戶;組織全村黨員到外地學習苗木種植技術,增強每個黨員干部致富帶富意識。全村33名黨員中,年收入15萬元的黨員有5戶,10萬元以上的有15戶。
用好土地流轉機制。為激發全村苗木產業發展活力,確立了土地流轉新模式,即由合作社(大戶)牽頭,農戶以土地入股,零租金流轉,高標準大規模種植苗木,受益后,與農戶按1:1比例分紅,一定15年;3年來全村流轉土地6200畝,初步形成以香樟、桂花、紫薇為主打的苗木園區8個,加上農戶自種的苗木,全村實現了苗木種植全覆蓋。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萬元,年收入50萬元的農戶24家,苗木合作社為村集體經濟創收8萬元。
用好網絡平臺機制。利用大學生村官熟悉網絡懂技術的優勢,搭建電子商務平臺,拓展苗木銷售領域。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思維,線上對苗木的規格、圖片和價格進行詳細展示,線下引導采購方看苗,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安全保障的苗木新生態系統。通過電子數據傳輸技術,消除了傳統商務過程中本地農戶所遇到的信息傳遞、交流方面障礙,幫助苗農實現從“泥腿子”到新型農民的轉型,增加農民收入。
走好“四條路子”
走盤活閑置資產路子。對村集體原有的集體場園、店鋪、禮堂、關停企業等資產逐一盤點,將一批閑置已久或未被充分利用的集體資產對外公開招標承包、租賃或聯營,確保集體經濟旱澇保收。
走開發集體資源路子。因地制宜對村級荒地、鹽堿地進行改良,村集體分3批投資1200多萬元在鹽堿地上建成了占地120畝的畜禽養殖基地和1000多畝無公害蔬菜大棚,前3年無償提供給村民經營,讓鹽堿地生出了“金豆豆”。
走興辦中介組織路子。因個體養殖戶和種植戶本小利薄、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村里所有種養殖項目,全部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運行,由引進的能人領銜,成立了養雞、養豬、蔬菜3個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信息、技術、種苗、銷售等優質服務。
走招商引資上項目路子。通過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上新項目,拉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近年來,先后引進總投資達1000多萬元的安基水泥和包裝廠,投資700多萬元興辦了養殖規模達到24萬只的養雞場和萬頭養豬場,投資100多萬元開發120畝現代化的無公害反季節蔬菜基地,不僅為村民致富增收創造了良好的平臺,也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快速增長,去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32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