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中韓FTA背景下我國對韓農產品出口的研究
李嬌
(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中韓自貿區的建立,為我國農產品出口韓國創造了新環境和條件。中韓兩國農產品貿易頻繁,互補優勢、貿易依賴度加深。可以通過消除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消除關稅壁壘,提高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數量和質量;監管中韓兩國,減少貿易爭端及摩擦;產生動態效應,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關鍵詞:中韓自貿區;農產品;理論;指數
中韓自貿區談判歷經15年,中韓談判第一、二、三階段分別為是對民間、官方FTA可行性、FTA正式聯合研究談判,2016年年初中韓自貿協定(FTA)終于塵埃落定。
比較優勢理論亦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權取其輕”,彼此分工趨于專業化,提升勞動生產率。[1]要素稟賦理論主旨是一國應盡可能利用本國資源豐富的要素生產成本低的廉價商品,以交換本國價高物稀的商品。[1]此外,區域經濟一體化使中韓兩國家間貿易依賴程度加深,兩國之間貿易會削減彼此的進出口成本,從而使中韓兩國間的貿易頻率增加,貿易額得以提升。
柳蘇蕓(2016)預測,兩國不會對糧食進行關稅減讓,韓國將會把果蔬及牛肉列在減讓范圍外,中國不會減讓食糖關稅;焦知岳(2015)認為中韓貿易規模擴大,中國順差趨勢突出,涉交種類增多但份額小;申海成(2014)根據貿易強度指數和區域性比較優勢認為中對韓農產品開放程度較高,我國農產品在韓國競爭力弱。
(一)中韓農產品貿易額平穩上升,以我國出口為主
2008年我國農產品對韓國的貿易出口額是32億美元,2012年為41.6億美元,增加幅度為30%;我國從韓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在2008年到2012年間相對增長了87.9%;就增長速度,我國輸出韓國低于中國從韓國進口的速率。2008年,中國輸出韓國占總額比重的90.65%,2012年下降至87.03%;2008年中國從韓進口農產品貿易額占總額的7.65%,2012年上升至12.97%。總的來看,中韓農產品貿易額呈現平穩上升趨勢,兩國間的貿易依賴性加深,中國農產品出口韓國的份額占據較大比例。
表1 2008年——2012年中韓進出口農產品比重表單位:億美元,%1
(二)中國谷、蔬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分析
國際市場占有率(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可以分別體現某國該產品在世界的市場競爭力與某國該商品在進口國的市場占有率。公式為:
式中:MSij表示i國家j商品占據市場百分比;Xij表示i國家j產品的出口總額;Xwj表示世界j產品的出口總額。MSij值越高,表示該國的某類產品的競爭力就越強,否則越弱。
MS1和MS2分別代表中國谷物、蔬菜在韓國以及在世界的市場占有率(見表2)。2014年我國谷物在韓市場占比為4.8%,2015年為3.8%,約下降1%;蔬菜在韓市場占有率指數為69.4%、82.5%,均在50%以上,具有逐年上升的態勢。由此可見,在韓國,蔬菜相比谷物占有絕對高的市場比重。2014年我國谷物在世界市場比重為0.4%,2015年為0.3%,下降;蔬菜2014年為12.2%,2015年為13.7%,蔬菜在世界的市場占有比重高于谷物。中韓兩國在要素稟賦、市場結構等多方面有互補性,我國向韓國出口多為勞動型及資源型農產品,韓國多為技術型農產品,淋漓盡致地施展了彼此的長板作用。
(三)貿易競爭力指數分析
貿易競爭力指數(Trade Competitiveness),即
TC指數=(某商品輸出額-輸入額)/(某商品輸出額+輸入額)(2)
該指數為相對值。取值為-1時代表該產業競爭力比較低,只輸入不輸出某類商品,貿易表現為完全逆差;該指數為1時意味著該產業只輸出不輸入,完全貿易順差,趨于于即是競爭力較高,有競爭優勢。
表2 2014-2015年中國谷物與蔬菜市場占比單位:億美元,%
TC1代表谷物的競爭力指數,TC2代表蔬菜的競爭力指數。我國谷物于2013年至2015年出口下降幅度約為37.4%;進口額約85%的增長比重。蔬菜出口額在2013到2015年間相對增加了14.7%;進口額增漲幅較低,約為2.8%。2013年谷物競爭力指數為-0.8,2014年為-0.9,2015年蔬菜競爭力指數為-0.9,接近-1,可見谷物的貿易額下降,競爭力指數逐年減小,輸出量少于輸入量。蔬菜的貿易額增大,競爭力指數在2013年-2015年由負值增為正值,接近于零,表明蔬菜的競爭力呈上升趨勢,接近于一般水平。此外可知,蔬菜在我國的貿易優勢強于谷物的競爭優勢。我國物產資源豐富,廉價的勞動力以及氣候使得我國谷物及蔬菜的種植具有優勢,因此我國應繼續發揮現有優勢,節省生產成本,增強農產品在韓貿易優勢。
表3 2013年—2015年中國谷蔬TC指數單位:億美元
(一)消除關稅壁壘,提高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數量和質量
中韓自貿區協議中,不超過二十年的時間,韓國將會對91%的原產于中國的商品采取無關稅措施,我國也會對92%的原產于韓國的貨物實行無關稅。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創立,取消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措施,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而言,會從數量與質量上擴大出口范疇。
(二)監管中韓兩國,減少貿易爭端及摩擦
韓國一邊嚴厲制約農產品的輸入,一邊給予國內農業企業高額補貼,實行較為嚴格的市場保護政策,不免產生貿易爭端。中韓FTA協議為中韓兩國的貿易建立了可遵循的規則,兩國間的協議規范彼此間的貿易,促進貿易自由化,因此減少了貿易爭端的發生。
(三)產生動態效應,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
中韓FTA的建立,降低了市場準入要求,國內農業企業爭相提高農業技術,產生競爭刺激效應;擴大了市場規模,形成專業化生產企業,吸引國內外投資,引起投資刺激效應;隨著兩國市場規模的擴大,生產和管理趨于專業化,要素自由流動及成本降低帶來規模經濟效益。
(一)增大農產品科技投入,優化出口結構
我國農產品檔次太低,具有較大的技術增長空間。我國應提高對農產品的科技投入,優化商品出口結構。政府應對弱勢農產品多加扶持,統籌資源利用,生產多樣化、質量化綠色農產品。
(二)建立大小型的技術交流平臺
在小層次上講,建立小型的技術平臺,供各地農產品企業交流有效經驗和可分享的技術,大層次上講,中國可以把握現有機會,學習韓國較強農產品種類的經驗,對農業企業生產及經營者進行專業培訓,以此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能力。
(三)建立一整套農產品檢驗檢疫規則
政府可以建立一整套完備的農產品檢驗規則,督促海關按規執法,防止出現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被退回的情況,為我國農產品的質量樹立“金口碑”還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資。
(四)政府提供農產品生產補貼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是缺少了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影響發展。我國政府也應當給予國內農產品企業明確而有效地農業補貼,鼓勵國內農產品生產企業的發展,為國民生產經營農產品提供動力。
[1] 申海成.FTA背景下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分析[J].中國物價,2014(12):71-74.
[2] 郭素玲.中韓農產品貿易發展與未來趨勢解析[J].世界農業,2015(1):102-107.
[3] 焦知岳,張冬梅.中韓FTA實施對兩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策略選擇[J].對外經貿實務,2015(6):20-23.
[4]張 益,柳蘇蕓,呂向東.中韓FTA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分析[J].農業展望,2016(3):76-81.
[責任編輯:方 曉]
F74
A
1005-913X(2016)11-0013-02
2016-07-07
李 嬌(1994-),女,山東濟寧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