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曙光,魏婧忞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包頭014010)
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基于“中蒙俄經濟走廊”視角
魏曙光,魏婧忞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包頭014010)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和綜合指數分析的方法,對2000年—2013年間宏觀經濟環境、內蒙古貿易基礎條件與科技創新能力、對外貿易發展趨勢、經濟發展與商品需求中的17個指標進行分析,研究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潛力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潛力逐年上升,但幅度較小。積極抓住此次國家開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契機,在思想觀念上對企業加強引導,企業要增強自身實力,不斷完善企業經營管理,在參與國際貿易的同時注重引進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為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縮短時間。
“中俄蒙經濟走廊”;內蒙古;對外貿易
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重要的戰略布點和組成部分,對于實施周邊外交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當前關于如何建設好“中蒙俄經濟走廊”以及怎樣更好地推進對外貿易發展的研究理論成果層出不窮,如李勇慧[1]分析了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地緣政治內涵和其具有的經濟內涵,提出推動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途徑和措施;衣保中等[2]運用共生理論對東北亞地區“一帶一路”合作作適用性分析,根據東北亞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模式創新,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合作地區互通互訪。荀克寧[3]分析了俄蒙兩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蒙俄兩國產業結構的明顯特征與優劣勢,并提出了如何進一步加強與蒙俄園區建設合作的主要對策。于洪洋等[4]認為“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有助于深化與周邊國家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調整國內經濟結構,維護周邊地區穩定,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楊文蘭[5]根據地緣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分析了當前內蒙古邊境貿易和口岸貨運情況,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提出內蒙古口岸經濟發展模式重構的對策建議,為穩定邊防,加強與蒙俄兩國經貿合作,以及重構內蒙古地緣經濟區的發展模式上起到作用。國內專家學者研究“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角度多是放在國家層面,對單個沿線地區的研究涉列較少,同時學者對內蒙古參與“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對策分析只停留在理論論證層面,彼此之間多有重復建議,涉及實證研究極少,缺乏說服力。
本文嘗試運用因子分析及綜合指數評價方法,分析內蒙古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最后對如何借助“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契機發展對外貿易提出建議。
內蒙古地處我國北方內陸,橫跨東中西部地區,地域狹長,是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以4 200多公里的邊界線與蒙古、俄羅斯接壤,地緣關系的存在讓內蒙古的對外貿易主要以蒙俄兩國為主。2013年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國的出口總額分別為2.7524億美元、11.4479億美元。“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倡議提出后,進一步推動了內蒙古對蒙俄的雙邊貿易增長。據海關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對俄羅斯雙邊貿易額22.14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其中對俄羅斯出口增長100.6%,止跌回升了104.5個百分點。自俄羅斯進口18.25億美元,增長2.8%,占全區進口貿易額的30.6%。對蒙古國的雙邊貿易也同樣呈現持續上漲態勢。前三季度,對蒙雙邊貿易額28.6億美元,是自治區第一大貿易大國,占全區進出口總額的29.2%,同比增長38%,增幅比2014年同期大幅回升51.6個百分點。其中自內蒙古進口21.57億美元,同比增長58%,增幅比2014年同期大幅回升了68個百分點;對內蒙古出口7.03億美元,同比下降0.6%,比上年同期回升了19.1個百分點。可以看出內蒙古與俄蒙兩國存在巨大貿易潛力亟待挖掘。
站在“中俄蒙經濟走廊”的視角下,著重研究內蒙古的對外貿易發展問題。內蒙古面對的是一個廣闊市場,在“中俄蒙經濟走廊”戰略下使得內蒙古的對外貿易范圍經蒙古國和俄羅斯直接延伸到歐洲國家,走廊涉及面積約占世界總量的21%,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8%,GDP約為世界總量的8%。內蒙古與蒙俄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產業結構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和互補性,這將是帶動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動力。
(一)“中俄蒙經濟走廊”視角下內蒙古貿易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
就對外貿易發展潛力評價指標來說,傳統的觀念認為只要貿易進出口數量大就是發展潛力大,這種方法方便易行、簡單明了,但是無法全面客觀地評價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的狀況,鑒于上述對外貿易發展潛力內涵的認識,本文認為評價一個地區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的指標至少應該包括經濟大環境及政策、貿易基礎條件與科技創新能力、對蒙俄貿易發展趨勢、經濟發展與商品需求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指標的選取遵循數據的可得性、合理性與典型性三大基本原則。綜上論述,建立如下評級指標體系表:如表一。

表一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
1.經濟大環境及政策
一個區域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僅和自身商品的貿易比較優勢有關,還會受到經濟大環境以及政策環境的影響。一國外匯儲備量決定了該國購買外國商品的能力,外匯儲備越高購買能力越強;經濟增長率反映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水平;平均關稅水平能夠反映出一個地區的開放程度,如世貿組織明確規定成員國的關稅水平,目的就是減少貿易壁壘,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人民幣匯率也是貿易中一個重要因素,人民幣匯率升高代表著本國進口增加,出口減少。上述四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對外貿易發展的外部條件,成為分析對外貿易發展潛力不可缺少的因素。
2.貿易基礎條件與科技創新能力
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基礎條件的支持,擁有良好的交通運營能力及貨物集散、周轉能力有助于帶動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同時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能夠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提升自身產品競爭力。因此選取了營運里程、貨物周轉量以及研發經費支出作為評價因子。
3.對外貿易發展趨勢
對外貿易的發展情況主要體現在進出口額上,能夠直觀地反映對外貿易增減變化,進而體現對外貿易的發展潛力狀況。出于對貿易結構和總量的兩方面考慮,選取了進口額、出口額以及進出口總額三個指標作為評價因子。在“中俄蒙經濟走廊”視角下,內蒙古主要是的貿易伙伴是蒙古國和俄羅斯,對于進口額、出口額、進出口總額均指內蒙古對蒙俄兩國的貿易額;郵電業務總量、貨物周轉量也分別指的內蒙古對蒙俄兩國的數據。但是由于數據無法獲取,現統一用總量代替。
4.經濟發展與商品需求
自身經濟是貿易發展的基礎,同時貿易的繁榮又能促進經濟發展。而產品的需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口方面,經濟實力與產品特點決定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二是進口方面,需求購買能力的強弱決定著外貿進口數量。因此選取了內蒙古GDP總量、貿易依存度、城鄉居民儲蓄余額等指標作為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的評價因子。
(二)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潛力評價
在選取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利用spass19.0計量軟件,對2000年—2013年14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和綜合指數分析,對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潛力進行評價。由于內蒙古統計年鑒更新至2014年相應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13,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研究的準確性,所以選取了2000年-2013年的數據進行分析。
1.數據來源及處理
文章中選用的數據大部分通過2001-2014年《內蒙古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獲取,部分數據是通過數據庫軟件所得。由于所選取的各個指標量綱不同,必須對其進行量綱化處理來保證最后結果的準確性。首先對所選取的17個評價指標依次命名,其次采用Z-score法,對2000年-2014年15年的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2.實證結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來提取數據當中的主因子個數,計算得到相關系數矩陣和因子載荷矩陣等。對于確定因子個數的方法,本文采用特征值大于或者等于1的主成份作為初始因子,同時結合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80%以上的方法。通過spass軟件計算,我們求出的特征值和累計方差貢獻率如下表所示。

表2 解釋總方差
從表2中可以看出,一共提取了兩個因子,每個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同時兩個因子的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91.822%,反映了原變量絕大部分的信息,可以作為評價的綜合指標。
3.主因子經濟意義的描述
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的解釋實際問題,本文選用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的方法,對成份矩陣進行旋轉,旋轉后的矩陣見表3。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因子1在指標V7V5V15V16V12V4V1V6V11V13V8V9V10V14具有較大的的載荷,主要反映了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中所面對的內部環境,包括全國經濟環境和內蒙古自身經濟環境,因此將該主成份命名為貿易環境因子;因子2在指標V2V3V17上因子載荷較大,反映的主要是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中面臨的貿易條件,因而命名為貿易條件因子。

表3 旋轉后的成份矩陣
4.計算綜合指數得分
在計算綜合指數得分過程中,我們采用F=Σ2iλi*Fi公式進行計算,其中Fi代表各因子的得分,由spass軟件計算得出;代表各因子權重,選用旋轉后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計算,兩個主要因子的權重分別為72.545%和19.277%。綜上,得出2000年—2013年內蒙古貿易發展潛力綜合指數見表4。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00年-2013年,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綜合指數逐年遞增,說明了內蒙古外貿產業處于上升階段,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后勁大,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表4 2000年—2013年內蒙古貿易發展潛力因子得分和綜合指數
在提出“中蒙俄經濟走廊”倡議后,2014年內蒙古進出口總值實現145.53億美元,增長21.4%,GDP外貿依存度達到5.1%,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盡管與東部地區相比貿易依存度占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但就內蒙古自身而言,“中俄蒙經濟走廊”的效果開始逐漸顯現。其中對蒙、俄貿易均實現快速增長。對蒙古國貿易額達40.97億美元,同比增長29.8%,對俄羅斯貿易額為30.54億美元,止跌回升20個百分點。僅這兩國的貿易額就占內蒙古貿易總額的49%以上。在當前新常態經濟發展環境下,尋求外向型經濟發展,對于內蒙古經濟發展方面無疑是一個機遇,面對著如此旺盛的國外市場需求,如何更好地實現內蒙古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應當成為內蒙古未來經濟發展關注的重點。
首先,積極抓住此次國家開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契機,運用好國家給予內陸邊境地區開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其次,內蒙古作為我國的內陸省份,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以內向型經濟發展為主,思想較為保守,需要在思想觀念上對企業加強引導。最后,企業是參與對外貿易發展的主力軍,因此企業要增強自身實力,能夠經受得起國際市場競爭帶來的挑戰,不斷完善企業經營管理,在參與國際貿易的同時注重引進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為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縮短時間。
[1] 李勇慧.中俄蒙經濟走廊的戰略內涵和推進思路[J].東北亞學刊,2015(4).
[2]衣保中,張潔妍.東北亞地區“一帶一路”合作共生系統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5(3).
[3] 荀克寧.打造俄蒙境外園區構筑山東“一帶一路”建設新平臺[J].東岳論叢,2015(2).
[4]于洪洋,[蒙]歐德卡,巴殿君.試論“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基礎與障礙[J].東北亞論壇,2015(1).
[5] 楊文蘭.邊境貿易與口岸對接:重構內蒙古發展新模式[J].開放導報,2012(3).
[責任編輯:方 曉]
F752
A
1005-913X(2016)11-0015-03
2016-07-19
魏曙光(1969-),女,內蒙古包頭人,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魏婧忞(1990-),女,山東臨清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