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黑龍江財經學院,哈爾濱150025)
綠色環境會計問題研究
李婧
(黑龍江財經學院,哈爾濱150025)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沖突,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企業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雖然綠色環境會計的研究在國際上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但直到現在,我國還并未建立完整的綠色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基于這種現狀,分析了我國綠色環境會計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立與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推動綠色會計理論研究等解決措施,以期為構建綠色環境會計邁入新的歷史階段提供理論依據。
綠色環境會計;可持續發展;綠色環境會計體系
進入二十世紀之后,全球經濟開始了高速發展模式,但也由此帶來了諸多的環境問題。最近幾十年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霧霾、沙塵暴及噪音污染等問題頻頻出現。特別是2013年以來,橫掃我國多地的霧霾更是令環境問題上升到刻不容緩的高度,使得我們加倍重視環境問題。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和環境治理成本的不斷增長,各國及各大企業被迫面臨惡化的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并嘗試運用經濟手段研究環境因素。未來環境問題引發的經濟危機就可能是未能及時披露的環境風險導致的,終其原因,還是由于綠色環境會計信息系統的不完善。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從會計的角度研究和分析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多樣性與資源利用的復雜性也必然導致綠色環境會計的特殊性。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積極樹立良好健康的企業形象,完善會計信息系統,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對環境政策的執行情況,優化綠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制定治理環境和保護環境的長期愿景,從而增強企業綠色競爭力。
綠色環境會計是經濟學、會計學和環境經濟學交叉產生的一門全新學科。綠色環境會計確認、記錄、計量、報告是以企業作為核算主體,內容反映的是企業環境方面的信息,關注和披露的是涉及環境資源的經濟事項。由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綠色環境會計確認、記錄、計量、報告反映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而非企業微觀的成本費用和利潤收益。企業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綜合考慮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
(一)社會環保意識薄弱
據分析,目前自然環境中遭受污染物中近80%來自于企業,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核心,只有這樣才能為股東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個目標往往會導致一些企業管理者追求高收益項目而忽視環境保護。在傳統企業發展過程中主要是注重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利潤的驅使必然造成過度開發消耗資源的現狀,最終,是生態環境補償能力滯后于高污染低效益帶來的嚴重后果。從企業長遠利益看,增大環保投入、重視綠色會計,是保持競爭優勢和持久穩定發展的基石。從實踐的角度來看,近年來政府部門進行了相應的環境保護宣傳,但效果不佳,環境保護問題沒有得到公眾的關注,這使得企業在執行一系列活動中缺乏公眾的監督壓力,這樣寬松的環境勢必影響和阻礙綠色會計在我國的推行和發展。
(二)綠色環境會計披露模式的局限性
綠色環境會計披露模式的局限性體現在缺乏科學的指標體系的制定及切實可行的定量方法,可操作性方法的缺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環境會計核算與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的成因是在無法統一規范環境會計核算的對象及披露形式下,大多數企業不會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少數進行披露的企業,也無法從其信息質量和相關標準中去衡量和考證,這些都是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準則規范造成的結果。
我國環境信息的披露管理制度不嚴,政府監管不到位。環保局、證監會等機構對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必須披露環境信息一項均沒有提出具體要求。在環境敏感行業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這些大公司都屬于比較典型的案例,它們在北美上市,在英文報告中會體現關于環境保護和環境影響的信息,但是,在中文報告中幾乎沒有涉及。鑒于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已越來越超出了傳統概念,企業披露環境成本和負債信息對于清晰反映或進一步解釋報表項目至關重要,這源于人們要求獲取有關企業發展前景的信息。因此,企業有必要在日常核算的基礎上,通過編制環境報告予以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及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
(三)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我國政府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等相關的法律、條例、環境標準在內的環境法律體系,但企業在建立和推行綠色環境會計的進程中仍缺乏政策支持,相應的法律約束尚不健全。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目前的管理體系反映了明顯的滯后和缺陷,中國目前還缺乏一些相關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機構。
(一)建立與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
經財政部批準,通過成立“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的形式來推動我國綠色環境會計相關理論與實務的發展,對消除我國環境會計操作過程盲點、提升中國環境會計理論水平具有積極推動意義。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沒有把綠色環境會計相關內容納入其中,目前的會計法中也沒有涉及綠色環境會計內容。基于此現狀,應拓寬環境會計的發展空間,在現有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專門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法規,將環境保護和會計核算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制定出具有我國特色的環境會計發展的準則和制度。強有力的政府監管,迫使企業重視環境保護,提高環保意識,引進技術裝備,從被動治理到主動解決,從而讓更多的企業關注環境保護,接受綠色的經營理念,引導企業自愿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并要求主要報表附注信息披露模式。
(二)推動綠色會計理論研究
綠色環境會計綜合了各門學科的知識,是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會計學交叉結合形成的學科。在我國的綠色環境會計的發展進程中,學者們更多地局限于傳統會計的研究范疇,而隨著環保運動、綠色浪潮席卷全球,并滲透到各行各業,我們應該在會計學的理論框架中,把綠色環境會計建立為會計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特別是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會計界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會計環境信息的改革步伐。
(三)完善綠色會計審計體系
環境審計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雖然目前尚存在對審計內容、方法和實施方面的爭議,但審計作為第三方監督者,通過會計師事務所和國家審計機關開展審計工作,行使審計職能,能夠保證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質量。環境會計審計主要內容與審計重點如下表所示。
完善綠色會計審計體系,對保證企業所披露的綠色環境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全面性等起到積極推動意義。

審計主要內容 審計重點環境資產確認與計量審計 合理性、科學性環境成本費用支出審計 合理性、正確性環境效益審計 真實性、環境效益性、社會責任性環境及環境會計法規審計 合規合法性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審計 真實性、正確性、客觀性
(四)培養專業綠色環境會計人員
現階段我國稀缺綠色環境會計相關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國政府需要重視綠色環境會計發展過程中的人才培養問題,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從教育入手。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就開設環境學課程,公民從小就接受愛護環境的意識。在接受大學教育過程中,要求各大專院校開設環境學必修課程。會計、財務管理專業開設綠色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操作選修課程。
2.從企業管理入手。企業不僅需要為會計人員提供綠色環境會計業務方面的培訓,還要全員培養綠色環境會計重要性的意識,定期對會計人員和環境技術人員創建交流平臺,企業內部可以成立“綠色會計委員會”,挖掘企業自身潛力,解決發展經濟創造利潤與維護生態環境關系的沖突。
3.借鑒先進經驗。企業可以通過邀請會計界專家講座等形式開展會計人員環境會計知識培訓,或舉辦環境會計專業知識競賽,這些方式都有助于會計人員在環境會計核算中保持應有的職業關注。有條件的單位可以定期組織會計人員出國深造,學習和借鑒先進國家綠色環境會計的經驗。
解決環境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遠規劃及政府部門、社會公眾、企業自身等全員參與,從公眾的監督、政策的制定、企業具體實施角度對綠色環境會計進行創建和運用。綠色環境會計的發展是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改善環境質量的需要;是明確企業環境責任的需要;是企業提高綜合競爭力尤其是綠色競爭力的需要。在社會經濟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企業能夠明確自身責任,從而達到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
[1] 郭曉梅.環境管理會計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2] 陳 薇.環境會計在我國推行的現狀分析[J].新西部,2013(6).
[3] 劉 霞.淺議我國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經濟,2012(6).
[4]陳 琳.企業環境會計及其應用研究[J].長安大學,2012 (3).
F234.3
A
1005-913X(2016)11-0112-02
2016-07-25
李 婧(1973-),女,山東微山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