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摘要】目的:探討急診輸液護理中的護理風險成因及護理對策。方法:分別選取我院急診輸液患者162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安全化管理,對比兩組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及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呼叫不及時、滴速不合理護理、穿刺技術差、過敏及藥液外滲等風險事件發生率分別為1.23%、5.56%、0/0.62%,均低于對照組的6.79%、20.99%、2.47%、4.32%;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91%,高于對照組的79.01%,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加強對及急診輸液護理安全事件的成因分析,后加強安全化管理,可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同時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急診;輸液護理;風險成因;護理對策
急診輸液室具有人員流動量大、護士工作量大等特點,造成急診輸液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較高[1]。為進一步探討急診輸液護理中的風險成因及護理對策,共選取我院324例急診輸液患者為研究對象,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4年10月急診輸液患者162例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其中男84例,女78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38.75±4.4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57例,本科及以上63例;另選取2015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診輸液患者162例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其中男86例,女76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38.24±4.37)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高中56例,本科及以上65例。上述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急診輸液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總結護理分風險事件成因,后加強安全化管理,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組建由護士長及門診護士所組成的安全管理小組,對門診輸液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對輸液室護士風險事件進行歸納總結,后制定相應的護理安全措施。其次,加強護理人員專業及風險意識培養,確保充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深入各護理人員心中,在急診輸液過程中,能夠對患者存在的疑問進行及時有效的解答,同時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第三,加強輸液室管理的安全化,在有效規范就診秩序的同時,對護士人員的配備及進行優化,做好等候區、繳費區及輸液區的合理劃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2]
觀察記錄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后采用自制問卷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四個等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處理,( ±s)示計量資料;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安全隱患情況對比
觀察組呼叫不及時、滴速不合理護理、穿刺技術差、過敏及藥液外滲等風險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述: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162例患者中,滿意98例,基本滿意59例,護理滿意度為96.91%(157/162);對照組162例患者中,滿意53例,基本滿意75例,護理滿意度為79.01%(128/162),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2所述:
3 討論
靜脈輸液治療是當前常用的治療手段,由于急診輸液室本身人員流動量大,且護理工作繁瑣、工作量大,發生護理糾紛的幾率也相對較大。通常情況下,急診輸液護理風險的成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患者因素:主要是患者自身急診輸液過程中未遵從醫囑,例如其對液體滴速控制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著私自調節滴注速度的情況;或患者私自離開觀察區,引發護理風險事件。另外,也存在著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對急診輸液相關知識存在較多誤區,過度依賴護理人員或對急診輸液治療效果存在過高期望,由此極易引發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2)護士因素:工作量繁重的情況下,會造成護理人員未嚴格按照流程執行醫囑的情況;另外,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可能會造成藥品配置及使用方面的錯誤;而在護理人員巡視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下,并不能及時有效的發現存在藥液外滲等風險事件,從而引發護理糾紛[3]。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護理風險事件的總結及成因分析,針對性的加強的急診輸液護理的安全化管理工作,結果表明觀察組急診輸液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綜上所述,加強對急診輸液護理的成因分析,同時加強基礎化管理,對提升急診輸液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麗芳.門急診輸液室護理安全隱患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9):47-48.
[2]張連輝,楊志敏.精細化管理在輸液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2,6(2):552-553.
[3]程永紅.2013年度我院門急診輸液室存在的護理風險分析及安全管理[J].齊齊哈爾學院學報,2014,35(13):202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