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邢澤紅
【摘要】目的:探討口腔科門診患者常見心理問題與護理對策。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口腔科門診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針對患者心理問題做心理護理,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效果觀察。結果:在治療前后SAS、SDS等心理評估改善幅度上,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7.5%,對照組為7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口腔科門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極不滿心理特點,需要依據年齡、心理狀態和性格做針對性心理安撫,提升患者治療配合度和滿意度。
【關鍵詞】口腔科;門診患者;心理問題;護理對策
口腔疾病屬于臨床高發性疾病之一,患者會由于疼痛或者疾病危害性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恐懼等問題,部分患者由于疾病反復遷延,治療無法達到預期性,其心理預期與治療效果無法得到相匹配,進而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受到影響。針對患者心理問題做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患者心理狀態,提升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口腔科門診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為14歲至76歲,平均年齡為(45.2±3.8)歲;牙周病為12例,牙髓病5例,烤瓷牙6例,義齒修復5例,牙齒矯治3例,齲齒9例;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為16歲至75歲,平均年齡為(47.3±5.4)歲;牙周病為15例,牙髓病4例,烤瓷牙5例,義齒修復5例,牙齒矯治6例,齲齒5例;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差異不明顯,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針對患者心理問題做心理護理,具體心理護理工作如下:
1.2.1 改善醫院環境,調整就診流程
醫院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患者對醫院的基本印象與感受,同時也是醫院水平的體現處。需要以患者內心需求為中心,讓醫院形象表現為安全而具有人性化的外部感受,同時多提供便民服務,擴寬優質服務途徑,盡可能的提供患者就診的便捷性。在醫院大廳發布醫生簡介信息,同時對掛號情況做動態播放,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掛號處理。同時在醒目位置提示就診流程。在候診大廳需要進行相關疾病與治療的健康宣教知識,提升患者對醫療知識的了解。同時在各科室要進行智能排號系統,提示患者做好就診時間安排。相關掛號、就診、繳費、取藥、檢查等環節中需要有醒目的標牌指示,提供患者更多執行的便捷性[1]。
1.2.2 提升護理人員素養,加強人文關懷
要積極的關注患者心理狀態,提升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定期的進行護理人員護理服務意識和技能培訓,同時對新護理服務知識做及時更新。讓護理人員能換位思考,充分尊重患者,耐心的傾聽患者內心訴求,關注患者的各種需求。對于患者提出的詢問與疑惑要積極解答,對于就診流程問題,要積極的做出指示,必要情況下要提供一定陪同就醫的服務。同時在服務上要表現的熱情且專業,讓護理服務窗口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印象[2]。
1.2.3 注重溝通技巧與健康宣教
在護理工作中,要注重護患溝通技巧。患者對于醫院情況較為陌生,因此護理服務需要積極主動且誠懇,做好必要的健康宣教,讓患者能夠對治療有更為全面必要的了解,提升門診就診的依從性,讓患者獲取到及時專業的幫助,提升診療的順利程度。同時針對不同心理特點,做必要的心理安撫。溝通中要保持專業的溝通技巧,熱情、耐心且細致,避免言語沖突,充分贏取患者的信任[3]。
1.3 評估觀察
評估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等心理評分和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用百分制調查表進行,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分至90分為基本滿意,60分以內為不滿意,滿意率為60分以上群體總比例。SAS、SDS焦慮與抑郁自評量表上,分數越高代表情況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將采集的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同時以p<0.05作為組間數據具備統計學意義標準。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等心理評分情況
如表1所示,在治療前后SAS、SDS等心理評估改善幅度上,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如表2所示,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7.5%,對照組為7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緊張而焦慮心理
患者會因為疾病折磨不適,以及沒有得到確診而表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心理表現,甚至產生擔心絕望等。而患者對于疾病治療和相關儀器化驗操作并不了解,會加劇不良情緒的升級。同時還會因為對醫院科室、診療流程的不了解,頻繁的來往于各診室與窗口,會導致病情嚴重化,在求醫心切的狀態下,其內心焦慮緊張情緒會加劇,心理狀態較為脆弱。
3.2 疑慮而矛盾心理
患者會因為自身文化、經濟和生活環境習慣的差異,而對醫生診療能力有不同角度的理解與要求。部分患者會希望得到醫術高超醫生的接診,同時對于醫生開具的藥物和檢查項目存在懷疑與不理解。部分患者由于病程長,治療效果欠佳,治療經濟壓力大,同時失去工作生活能力,害怕疼痛以及害怕增加家庭負擔而對治療有多重疑慮。
3.3 孤獨而急躁心理
患者由于個人綜合情況的差異,對治療有不同的期待與需求,而對于疾病治療存在不確定感,同時受到疾病的折磨,家屬也存在一定焦慮緊張心理而感染患者,因此患者存在一定無助與孤獨感,同時對于門診治療有著迫切的“早診斷、早治療”的心理。尤其是外地患者,在醫院滯留時間較長,希望醫務人員及時關注自己需求,盡早診斷,獲取到治療方案后可以盡早離院。
【參考文獻】
[1] 劉劍.綜合護理干預在門診患者心理問題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31):131-131.
[2] 陸桂秀.耳鼻喉門診患者的心理護理及護理干預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3,(17):216-217.
[3] 李彩云.心理護理在五官科門診患者的應用[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6):25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