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點小郁悶,之前關注和扶持的兩個動畫團隊,一個直接轉行當了電商,一個轉換業(yè)務拍真人實景的網(wǎng)劇去了。這幾位都是動畫專業(yè)的“正規(guī)軍”出身,自小愛動畫、看動畫、學動畫、干動畫,一直以來都說動畫是他們此生的安身立命所在,想要成為“中國的宮崎駿”,做出中國的《功夫熊貓》。但是沒想到,離開學校五六年后他們終于“亡命而逃”。
問其緣由,他們回答:動畫這一行太慢了,沒有個十年八年的功夫,很難出頭的,我們這些人現(xiàn)在的壓力這幺大,在北京這樣的城市,要生活,要娶老婆,要買房買車,這個樣子做動畫,怕是到50歲也還“討不到生活”。
想想也是啊,面對現(xiàn)實生活,“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什么的不過是一出戲劇。就我自己而言,愛了半生動畫,做了十來年動畫,很多時間里也是在盤恒生存問題。動畫這一行絕不是“快速發(fā)家奔小康”的好途徑,它是一個工匠磨煉精致手藝的漫長過程。好作品一做十年二十年,然而一旦完成,卻是永世流傳,像《米老鼠和唐老鴨》,像<鐵臂阿童木》……但是現(xiàn)在的孩子們等不急了。
手邊有本《隨風而起》,作者是吉卜力的操盤手鈴木敏夫。在里面,這個助推了宮崎駿和高田勛的著名制作人詳盡描述了當年他和這兩位天才動畫人的合作歷程。“針為什幺會穿過?不是隨便試幾次就湊巧穿過去哦!是有一個人持續(xù)地瞄準小小的針孔,一試再試才終于穿過那唯一的小孔,這個人就是鈴木制作人。”一位記者如此評價他。這位將吉卜力推向世界的人從小癡迷動畫,然后從漫畫編輯開始,一步步地尋求更大的空間。一種機緣,他遇見正在困境中但才華四溢的宮崎駿和高田勛,于是一個神奇的組合誕生了。他們按照自己的夢想來做,慢慢地做,百折不撓地做,把動畫當成一門手藝來做。“動畫師是工匠,那就磨煉自己的手藝,成為到哪里都能自食其力的人”,這是鈴木對于動畫的認識。據(jù)說吉卜力的許多人在外界看來都是慢吞吞的,因為慢,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們看到了精致的《龍貓》,看到了奔放的《紅豬》和《天空之城》,還有《千與千尋》《懸崖上的金魚姬》《哈爾的移動城堡》……吉卜力就這樣慢慢地熬過了幾十年,成為動畫界的一個傳奇。
這個傳奇已經(jīng)終結,但是,傳說還在持續(xù),因為他們的經(jīng)典作品讓一代代人受益,就像當初的《西游記》之于中國動畫,就像一部未完的《紅樓夢》可以百年吟嘆。
從吉卜力的故事回看我們今天的動畫界,是時候想一想今后的途徑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為什么當初選擇了動畫?因為那是一個可以讓幻想飛起來的職業(yè),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從現(xiàn)實中跳出來的更為絢麗的世界。這幾年來動畫界一直人來人往,喧囂塵上。如何在這個行業(yè)里干上十年、二十年?我想,也許唯有夢想托著才能走得遠。宮崎駿筆下的夢幻主人公們不都是習慣于邊走邊思考的嗎?
突然想看《獅子王》了,這部片子,這幺多年看了應該有四五十遍,還是喜歡。導演羅伯特明克夫曾經(jīng)告訴老梅,為了揣摸獅子的生動形態(tài),他們照著一只獅子畫了一年多。這個習慣保留到現(xiàn)在,他依舊隨身帶著速寫本,走到哪畫到哪。在老梅看來,假如一輩子能做出一部類似的經(jīng)典作品來,也就死而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