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要】目的 通過中醫體質辯證調查達到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以及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的目的,并且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營養膳食指導、體能鍛煉指導、藥物使用指導。方法 通過建立社區居民中醫體質調查檔案,建立中醫體質量表。針對個體進行健康指導,為慢性病患者建立一個個性化的慢性病防治方案。 結果 通過觀察中醫體質分析,做好慢性病的防治工作,達到未病先防,發病能治愈,病愈防復發的目的。
【關鍵詞】中醫體質辯證;慢性病;社區衛生服務
2008年全國第4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已經達到20.0%,2012年我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6億,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5%。過去10年,我國經醫生診斷的慢性病比例總數增加了14.3%[1]。作者采用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對外公布的中醫九型體質[2]分類與判定把中醫傳統體質辯證與慢性病的發生發展進行了科學性分析,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1 1一般資料 在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間,通過應用中醫九型體質量表,在本社區對慢性疾病患病人群進行登記。經過排查在本社區患病率最高的5種慢性病分別是: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和慢支炎。5種慢性病的患病人群共1480例。對1480例慢性病患進行中醫體質辯證調查,并登記在冊。
2 方法
2 1 中醫體質辯證調查
采用中醫體質量表實施。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收集患者外在的體質體征表現,根據中醫體質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是由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構建成由9個亞型和40個條目組成的自我評價量表。
2 2 納入標準
(1)本社區已登記的慢性病患者。 (2)通過進行B超、生化、影像等檢查,明確患有慢性疾病者。(3)持有正規醫院開具的上述5種慢性病的診斷報告。
2 3診斷標準
5種慢性病的診斷標準依據西醫診斷的診斷標準確定。
2 4排除標準
(1)精神疾患、行為障礙者;(2)病情嚴重者,不能配合調查。(3)未獲得知情同意者。
2 5 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
根據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對外公布的中醫九型體質(文獻[1]):按照中醫體質類型概念框架確立編制量表進行計分[3],按照中醫體質量表[4-6]進行評分 。
2 6 體質分布
1480例居民中平和質268例,氣虛質438例,陽虛質334例,陰虛質469例,痰濕質314例,濕熱質297例,血瘀質402例,氣郁質272例,特秉質247例。絕大多數人有1種以上慢性病,其中高血壓病867例;冠心病512例;糖尿病408例;腦卒中170例;慢支炎434例。
3 結果
中醫體質分布及百分比4 討論
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 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8]。中醫體質辯證擯棄了傳統醫療體系當中大眾化、粗曠式的醫療模式。而是在中醫體質辯證上更具針對性的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通過對人體體質的準確把握,從而達到對生命健康的全面管控和疾病早期的醫療干預。達到減輕病痛,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在九種中醫體質當中,平和質屬于體質辯證中的健康類型,不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其他8種體質對人體健康是有影響的。氣虛質、陽虛質和痰濕質、氣郁質以及血瘀質對人的總體健康均產生了負面影響,人的健康與人體的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有關,陰陽平和,陰平陽秘身體才會健康。氣虛質和痰濕質往往是一起發生發展的,氣虛則氣化不利引起體內水濕內積,加劇惡性循環。說明生理功能與人體的氣的旺盛程度以及有無痰濕邪氣的阻塞覆蓋有一定關系,而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氣虛和痰濕之間有較密切的關系,氣虛可能導致或加重痰濕的形成,痰濕也可能導致或加重氣虛的形成。氣郁質還對精神健康產生能產生負面影響,容易出現心理和神志類疾病,要盡早干預。通過中醫體質辯證,把握了慢性病人在疾病發展發生過程中基本身體狀態,從而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11.
[2]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1- 7.
[3] 1350例社區慢性病人群的體型與中醫體質分布特點. 辛海,吳劍坤,金玫,徐春軍等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3年6月第28卷第6期 CJTCMP,June 2013,Vol28,No.6
[4]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醫體質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2-14
[5] 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醫體質量表性能的初步評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5-17
[6]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樹,等.中醫體質調査票の開発過程.日本公眾衛生雜志, 2005,52:383
[7]王琦,朱燕波,吳承玉,鄧棋衛,等.中醫體質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相關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 11(49):9946-9950
[8] 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