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黃金學分”倒逼雙創人才培養

有關本版更多詳細內容請掃二維碼下載《深改檔案》
以2個學分為杠桿,撬動整個學校的人才培養改革,這個大膽的實驗已經在上海理工大學悄悄做了一年。
雙創大作業比畢業設計更難。在上海理工大學,從2015級開始,每名本科生須在大學4年內,要完成4個必修的創新創業學分,具體細分為“2+1+1”。其中,前2個學分只要學生修讀學校開設的創業類相關課程,包括在線開放課程等,或者通過體現創新創業資格和能力的相關資格證書、實習實踐、志愿服務等,按照一定的程序認定即可。但緊跟其后的1個創新大作業學分和1個創業大作業學分,難度極高。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以所學專業為基礎,在大四畢業前交出兩份大作業。設置2個學分的“黃金學分”就是設定了一種制度倒逼機制,代表著學校在深化雙創教育上的決心和魄力。
提升創新創業課“黃金學分”的含金量。早在2010年,上海理工就出臺大膽的改革舉措,把創業管理教育正式納入本科生的學分,在國內率先開設工商管理專業 (創業方向)試點班,而這個創業班至今已是第三期。除了“點”上突破,該校還在“線”和“面”兩個層級,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在“線”上這一層次,學校開設“創業管理”第二專業,培養“專業+創業”的復合型人才;而在“面”上,全校各學院共開設了50多門創業公選課,以及4個創新創業類的必修學分。而創新創業學分在該校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曾一度達到8個學分,積累幾年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經驗后,校方卻有意識地把創新創業課程的必修學分壓縮到如今的2分。
而學生們要想拿到2個“黃金學分”,勢必對一些專業課程以及授課教師的講課方式提出要求。這就形成一種倒逼機制,倒逼學校和老師不斷提高雙創課程的含金量,讓“黃金學分”的成色越來越高。尤其是那些可以教會學生具有質疑精神、激發創新想法以及讓學生具有解決復雜系統工程問題能力的課程已經成為“香餑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