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商場接連關店,零售實體轉型凸顯五大路徑
就在天貓為“雙十一”銷售額突破1200億元歡呼時,包括北京華堂在內的零售實體卻陷入一波又一波關店漩渦。近年來,受經營成本攀升、消費需求結構變化、網絡零售快速發展等諸多因素影響,實體零售部分企業經營困難,關店現象頻繁發生,企業轉型迫在眉睫。
為給零售實體打氣鼓勁,近日國辦下發了《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對實體零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方式、實現跨界融合、不斷提升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及效率作出部署。作為轉型的先行者,北京西單大悅城正以“系統性創新”顛覆百貨業態,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的新零售早已落地生根,著力挖掘客群消費潛力,將越來越多的線上資源引流至線下,致力于將新增客流和存量客流全部變成忠誠客流,正在成為智能化、信息化的青年主題購物中心。
從目前看,百貨業已有五種轉型方式。一是百貨轉型購物中心,例如王府井早在2013年王府井就開始“去百貨化”,重點拓展購物中心與奧特萊斯。二是百貨轉型社區便利店,例如天虹商場早在2014年7月正式進軍便利店行業,并命名首家便利店為“微喔”,引入新業態和娛樂體現新玩法,尋找新的“存在感”。三是百貨轉型折扣店,例如梅西百貨2015年9月5個折扣店開始營業。四是百貨向互聯網化轉型,例如永輝牽手京東,萬達聯手騰訊,銀泰、蘇寧先后與阿里展開戰略合作。五是零售中心“商轉辦”,例如北京盈科中心將三里屯購物中心轉型為辦公場所。

2016上半年主要百貨購物中心關店統計
您覺得本版信息有價值嗎,有價值,請在《讀者服務卡》上圈109; 否則,請圈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