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UD中國政務輿情監測中心
“金社評”點贊全面深改這三年
■ IUD中國政務輿情監測中心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間”,到2016 年11月,剛好走過三年歷程。11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以頭版通欄的形式發表署名“金社評”文章《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對三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情況做出系統回顧,指出這3年的改革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沖刺做出力量積蓄。同時,文章用較大篇幅重點論述了為什么改、往哪兒改、為誰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5 個大問題。最后指出,一定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以及鳳凰涅槃的決心把改革進行到底。為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黨報文章精神,IUD 政務輿情監測中心對其進行了圖形化解析。


二者之間的關系
“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與制度自信之間的辯證關系。
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
習近平
“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廈的話,這三年是夯基壘臺、選材備料、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力爭把主體框架搭建起來。”
改革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脈絡日益清晰,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全面發力,各領域標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
改革理念 ——最為寶貴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的實踐成果、制度成果升華為思想成果,形成了凝聚共識、指導實踐、引領未來的改革理念……極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為誰改為了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獲得感是一種呼應感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是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問題,改革就要從這些問題入手,把群眾利益訴求作為努力方向,再難也要向前推進。
獲得感更是一種受益感這就需要我們算好改革的利益賬,通盤評估改革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的利益變化,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統籌各方面各層次利益關系,使改革的成果惠及最大多數人。
獲得感是一種參與感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把群眾當“看客”,而應引導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人民群眾永遠是改革的“主角”。
改革指向鮮明當前所開展的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抓住復雜中國不斷變動的真實民意,帶給人們更多的獲得感,才能使改革始終與人民心聲相激蕩,在時代浪潮中不迷航。

鏈接
●理論創新,不忘改革初心:“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三年多來,黨中央把握改革規律、把準改革脈搏,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法論。●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三年來,改革既取勢、也取實,“制度創新”始終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抓大不放小”,密集推出了一系列宏觀方案和細化規定。
●實踐創新,推動民生跨越:戶籍制度改革、公立醫院改革、城鄉養老并軌、“全面二孩”、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革舉措密集出臺、強勢推進,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您覺得本版信息有價值嗎,有價值,請在《讀者服務卡》上圈117; 否則,請圈118。
●頂層設計要謀劃全局,充分調研、反復論證、及時調整、科學決策。基層探索也要觀照全局,發揮好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帶動作用。
●“全面”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在節骨眼、要害處用力,做到“一子落而滿盤活”。

●改革重在突破,法治重在規范。全面深化改革,要勇于“破”,即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但“破”不是無邊界、無底線,要沿著法治的軌道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工程,頭緒多,任務重,必須先集中力量把主要改革舉措推出來,把氣勢提起來,然后一項一項抓好落實,這是改革的環境和實施條件決定的。
《人民日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觀察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