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增話
?
精益生產方式下供應商的評估與選擇
◎梁增話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簡稱LP)的思想源于豐田公司在上世紀60年代創立的豐田生產方式(TPS),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組織世界上17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花費數年時間,以汽車工業這一開創大批量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JIT的典型工業為例,經理論化后總結出來的。精益生產方式的核心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其旨在消除生產過程中的七大浪費,追求零庫存,降低生產成本。要實現零庫存目的,企業只能在所需要的時候進行采購作業,這決定了企業的采購是多批次、小批量進行的。選擇一個能長期和高效合作的供應商伙伴尤為重要,因為任何零件的缺陷可能都會造成企業的停產。所以,實行精益生產的企業必須要對供應鏈進行優化,要求選擇少數優秀的供應商進行長期合作。
供應商的選擇可以分為5個步驟。
步驟1:識別供應的需求。企業需要什么原料需要明確,以及需要的數量、質量、時間要求等。
步驟2:內外部環境分析。內部分析要考慮相關的利益分享者,企業的政策,少數供應商的優先權等。外部分析包括經濟形勢,采購法律法規,采購的市場等。
步驟3:識別和評估潛在的供應商。包括收集供應商的信息來源,建立相關的選擇標準,給每個選擇標準分配權重等。
步驟4:選擇供應商。盡量選擇少數的優質供應商進行長期合作。
步驟5:實際與預期結果評估。對選擇的供應商的實際績效進行打分評估或實地考察,通過和預期的結果對比得出先前的決策是否正確,以便進一步采取行動。
以上5個步驟并不一定都需要進行,同時亦可以加入其他更詳細的選擇流程,以適應企業的管理決策方式。
在精益生產方式下選擇供應商的方法主要主觀判斷法、分類法、權重法等,另外還有作業成本法、建立TOPSIS模型、利用仿真技術的人工神經網絡法等。權重法,又稱線性權重法,是目前用的比較廣泛的評價方法,也是本文著重討論的方法體系。運用這種方法首先需要建立對供應商的評價指標體系,然后給每個指標體系分配一個權重,供應商的各項指標得分與對應的權重的積的加總就是供應商的最后得分。其公式為:供應商的最后得分=∑(每項指標得分*指標權重)。可見,如何構建供應商的選擇指標評價體系就成為運用這個方法的關鍵。
精益生產下的供應商選擇依據主要有成本、質量、交貨期、柔性、合作關系、地理位置等。早期的供應商評價與選擇理論貢獻者主要有Dickson G.W和Weber。Dickson通過調查273位采購經理和采購代表,從中總結出了23個有關供應商選擇的指標(表1)。研究顯示,質量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交貨、效益、生產能力等。

表1 Dickson G.W的供應商選擇標準
本文作者經過參考一系列的文獻和研究,在精益生產的思想下,結合Dickson的研究成果,給出以下供應商評估與選擇的八大指標,分別是技術水平、供應能力、供應的持續性、質量穩定性、地理位置、靈活性、合作程度、服務水平。八項指標分為24個考察要素,每個要素對應一個權重,具體的權重算法可由企業根據業務經驗和經營理念決定。考察供應商生產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準時交貨率。準時交貨率指供應商在一段時間內,按照約定時間交貨的次數占總交貨次數的百分比。這個指標反映出供應商的組織管理水平,是實現精益采購的一個重要保障。
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市場需求的變化對企業的生產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供應商必須有洞察力,憑借自身的洞察力去預測市場的需求,為生產原料做好充足的準備。供應過程是一個跨部門、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一種網絡組織活動,為了使精益生產能夠順暢,需要大量的訂單信息、生產信息、物流信息等處理,供應商、生產商、運輸物流等環節需要高度信息共享、順暢的信息傳遞來保障貨物按時按量送達。所以,供應商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必須要強大。
信息共享程度。精益采購下企業和供應商的信息要及時溝通,建立統一的信息處理系統,共同分享各自的信息,以免精益生產的失靈。信息共享程度低會導致庫存過高或供應短缺,以至于使生產組織處于混亂狀態。
當然,具體的指標還需要企業認真考量。另外,由于企業的采購產品性質不同,對供應商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卡拉杰克組合矩陣考慮了不同產品的特點,根據財務的重要性和供給的風險性把采購的產品分成四類,即非關鍵項目(重要性低,風險性低),杠桿項目(重要性高,風險性低),戰略項目(重要性高、風險性高)、瓶頸項目(重要性低,風險性高)。對于非關鍵項目,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按一般程序采購即可。對于杠桿項目,價格的高低會影響采購,應該采取方向拍賣的形式。對于戰略項目,則需要和供應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對于瓶頸項目,則最好采用采購聯盟的方式。
彼得·德魯克曾說:“商業中獲益于獨立性的最大潛在機會,就存在于生產企業與其供應商之間,這是所剩的贏取競爭優勢最大的未開發領域。”現代企業的激烈競爭使得精益生產的實行變得尤為迫切,作為精益生產的重要一環,供應商的選擇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影響至大。拉動式的需求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推動式需求,商品的多樣性和需求的不穩定性需要企業更好地管理庫存和改進生產方式。戴爾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告訴我們,建立優秀的供應鏈管理體系,選擇合格的供應商可以為企業帶來潛在的巨大利益,大大減少生產和庫存成本,按需生產,把多余的浪費排除在外。所以,建立適當的供應商選擇標準是企業的發展的關鍵問題,只有把供應商融入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追求共同的利益,建立完善的信息保障溝通體系,企業才可以在當代的環境中處于不敗之地。(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思科信息學院)

表2 供應商的選擇指標
下面就生產柔性、地理位置、產品合格率、訂單完成率、準時交貨率、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和信息共享程度給予說明。
生產柔性。生產柔性指供應商在有內部或外部干擾的情況下,能對生產量、產品品質做出的調整范圍。當需求或內外條件發生變化時,供應商是否能夠調整組織生產以滿足客戶需求,這是反映供應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客觀指標。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決定了運輸成本和運輸時間,這也是考察供應商的物流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一大重要指標。精益生產需要供應商盡可能的選擇在靠近顧客的地方,在需要原料的時候隨時可以快速供給生產。
產品合格率。精益生產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要求非常高,因為任何的質量問題都會導致生產的停產。所以產品合格率是衡量一個供應商的信譽、能力以及是否進行長期合作的一個關鍵指標。
訂單完成率。訂單完成率指在一定時間段內,供應商交付的符合萬華化學公司要求保質足量的貨物次數與總交貨次數的百分比,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