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黃璐
?
撬動社會資本保護古村落 饒育蕾:如何留住一方鄉愁?
文 | 本刊記者 黃璐
如何激活傳統村落的發展,讓這些經歷千百年風雨滄桑的古老建筑,在新時期重新煥發生命活力?湖南省政協委員饒育蕾建議,政府資金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半部是由農業文明書寫的。
湖南是農業大省,散落在三湘大地的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精粹,也是湖湘文化的見證。自2012年國家開始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湖南省有91個進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15個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饒育蕾:湖南省政協委員、中南大學商學院金融系教授
這些傳統村落大多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較好地保持和延續了各自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集中反映了地方建筑的文化、民族特色。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價值呼喚中,這些融自然山水、鄉風民俗、傳統道德于一體的傳統村落,不僅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村民和一方游子的精神家園——鄉愁莫不來于此。
但就湖南傳統村落的現狀而言,保護形勢嚴峻。由于保護體系不完善,以及近年來工業化、城鎮化的過度發展,一些傳統村落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
湖南省政協委員饒育蕾于2016年湖南省政協全會上遞交了一則提案,關注傳統村落的保護。
“隨著大量農民涌入城市,許多村落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造成村落無人居住、管理的局面;傳統村落建筑大多為磚木結構,因其年代久遠損壞嚴重;個別地方政府保護意識不夠,導致部分傳統村落建筑在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中被拆毀;村落中的居民,隨意翻修和改造傳統建筑,并大量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導致村落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遭到破壞。”
因為不可復制,對傳統村落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近兩年來,古鎮、古村旅游已成為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逐漸被大眾接受。人們選擇從城市去到鄉村,回歸傳統的田園環境和鄉村生活。
從湖南省傳統村落的布局看,衡陽有傳統村落50個,湘西自治州48個,懷化38個,永州31個,郴州23個——湘南、湘西這兩個地區的傳統村落占全省的70%以上。
“處在交通不便的湘南、湘西等地區,交通閉塞,可達性差,在途時間成本高。”與此同時,保護和修復湖南傳統古村落前期需要資金投入大,開發經營壓力大,湖南省旅游開發層次低,旅游價值受到嚴重制約。
在饒育蕾看來,傳統村落是旅游開發重要的后備資源,而且是被市場明顯低估的經濟資源,她認為應撬動社會資本保護性開發湖南省傳統村落。
研究金融領域多年,她建設性地提出“產業基金+眾籌”的模式——由政府相關部門出資,撬動社會資本,共同構建傳統村落保護產業基金,對全省傳統村落進行系統籌劃。與此同時,她建議用金融創新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引導攝影師、美術家、建筑設計師等人群眾籌出資并參與后續的專業性旅游活動,通過專業性、體驗式旅游開發帶動傳統村落發展。
“通過文化旅游的手段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通過經濟開發的手段釋放傳統村落的資源價值,構建和培育傳統村落的內在造血機制。”這條激活傳統古村落發展的新路徑,寄托著她心中的一方愿景:讓這些經歷千百年風雨滄桑的古老建筑,留住人們心中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