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文
(南陽市臥龍區(qū)種子技術服務站,河南 南陽 473000)
為了探索我市秋作物災后補救措施,根據領導的安排,2015年夏播我們進行了中綠1號播期試驗,為科學指導秋作物災后實施補種、改種等措施取得了第一手技術資料,試驗圓滿完成。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試驗田設在南陽市北郊大莊良種場,南北長20.33米,東西寬33米,面積1畝,交通便利,地勢平整,土質屬潮土,肥力中上等,旱能澆、澇能排,前茬作物小麥。
按不同播期設四個處理,分別為6月5日正常播種(處理1);7月10日播種(處理2);7月20日播種(處理3);7月30日播種(處理4)。小區(qū)面積133.3平方米(19×7.02米),不設重復,小區(qū)四周設1米走道,試驗地周邊種植正常播期綠豆作保護行。
小麥收獲后,進行旋耕滅茬達到,地平土碎、上虛下實。結合耕地畝施33公斤復合肥,盡量保持各小區(qū)肥力均勻。
根據對全市綠豆種植面積較大的縣市(包括唐河、社旗、鄧州、方城等)的調查,選用早熟、高產的中綠1號作為參試品種。
采用機播,等行距種植,行距40厘米,6月5日播種畝密度12000株,7月10日播種畝密度15000株;7月20日播種畝密度16000株;7月30日播種畝密度17000株。
種好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在做好田間調查記載的同時,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1.苗期管理。播種后,及時查苗補種,三葉期間苗,四葉期定苗,保證苗全苗壯,并及時中耕除草,破除板結。遇旱及時澆水緩解旱情。
2.開花結莢期管理。今年秋季雨水偏多,抹花蟲、豆莢螟、葉斑病較重,用蚍蟲啉+阿維菌素+多菌靈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三次 。
3.后期管理。生育后期及時打去下部大葉利于透風透光。
4.及時采收。收獲期間采取先熟先摘,每3天收摘1次。第一播期收摘9次,第二播期收摘6次,第三播期收摘4次,保證了測產的準確性。
根據不同播期定點抽樣測產,第一播期畝產143.1公斤,由于適期播種,開花結莢時間長,產量表現正常。第二播期畝產104.3公斤,比第一播期減產27.1%,因為比第一播期晚種35天,花芽分化較快,比第一播期縮短4天,開花、結莢時間短,干物質積累減少,千粒重比第一播期下降0.7克;第三播期畝產61.7公斤,比第一播期減產56.9%。比第一播期晚種45天,花芽分化比第一播期縮短20天,嚴重影響了干物質的積累,粒重明顯下降,千粒重比第一播期下降了9.5克。第四播期截至虅茬沒有進入成熟期,不計產量。
截至10月6日虅茬第二播期青莢平均每株13.7個,單莢粒數10.5粒 ;第三播期青莢平均每株20.7個,單莢粒數12粒 ;第四播期平均每株青莢27個,單莢粒數11.1粒。如果條件允許再延長15天,截至10月20日虅茬還可以形成一定的產量。
試驗結果證明,如果秋季遇災改種綠豆,在7月20日以前播種,有較理想的經濟收入,7月20日以后可以改種蔬菜如:小白菜、蘿卜效果比較好。
附:田間調查、測產情況表。

附表綠豆晚播試驗記載表單位: 日 、厘米、片

附表綠豆晚播試驗測產表單位:株、個、粒、克、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