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影,蘭天野,呂志國,任吉祥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長春 130021)
?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慢病防治管理模式中的運用
張 影,蘭天野,呂志國,任吉祥*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長春 130021)
“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學重要的思想理論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變。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和醫學模式的轉變,慢病防治管理受到世界衛生工作的重視。中醫“治未病”理論與其現代醫學的慢病管理有趨于一致之處,在慢病防治管理體系中融入中醫“治未病”理論思想和技術方法,從而實現“治未病”思想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
治未?。宦?;防治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疾病譜的變化,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經轉化為新形勢下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也就是以疾病為中心的模式轉向了以人類健康為中心的模式。這一模式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與中醫學理論有趨于一致之處,尤其體現于中醫“治未病”思想在慢病防治管理體系中的應用。自2007年在我國政府的倡導下,慢病防治成為醫療衛生行業的核心理念,推動慢性病防治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中之重,中醫“治未病”思想與西方醫學的健康管理思想互補互融,在慢病防治管理體系中融入中醫“治未病”思想理論和技術方法,是新形勢下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新模式[1]。
“治未病”思想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在《素問·四氣調神論》中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焙蟠t家將其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難經·七十七難》中記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贬t圣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繼承發展了這一理論,將“治未病”思想貫穿于《傷寒雜病論》始終,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治第一》提到“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由此“治未病”是仲景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原則之一。結合歷代醫家及現代醫學對“治未病”的詮釋,其基本內容包括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變三個主要方面。
未病先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對上工治未病的記載,中醫學對“未病”的認識,通常指的是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的健康人,這里的“治未病”是治療可能發生的疾病,也就是防病預先,平時注重培養正氣,通過預防保健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即病早治:在《黃帝內經》中“上工救其萌芽”“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這里均指病早起或起病尚未發生但已經出現征兆時期,采取相應措施和方法做好預防;已病防變:即要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狀態,采取預防治療措施,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張仲景所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以及其《金匱要略》中:“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本鶠橐巡≡缰委煟乐蝹髯冎鈁2]。
在現代醫學實踐中,中醫學注重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對疾病的預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學的特色和精髓,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針對亞健康人群的早期防治,已病人群的早期治療、擇時而治、治未盛、治未傳等方面意義重大[3]。“治未病”思想的基本原則為:1)注重情志調節;2)適應自然規律;3)飲食五味調理;4)注意身體鍛煉。也就是“治未病”針對疾病的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分別進行干預管理[4]。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有研究表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5]。慢病管理是指專業醫務人員,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的預防、治療與教育的管理,注重引導患者強化自我管理,改善生活習慣,促進健康,延緩慢病進展,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一般實行的預防保健分為三級預防,針對病因和致病因素的預防,包括增進健康和特殊防護兩方面的一級預防;在疾病前期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即二級預防;對已患某種疾病者及時治療,預防并發癥,防止惡化及傷殘;對已喪失勞動力或殘疾者,通過康復醫療,使其身心早日康復,最大限度地參加社會活動并延長壽命的三級預防。而中醫“治未病”思想能夠有效的指導人們在預防保健中防患于未然。
中醫“治未病”理論不僅體現在現代醫學慢病管理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慢病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撐。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和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在人類的膳食、養生、治療等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從根本上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傳變。現階段,為促進我國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要,國家大力推進慢病防治管理體系,其預防控制的最終目標是減少人群早死和傷殘,促進人群生命和生活質量,慢病管理模式注重醫患之間的溝通,改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癥狀的改善、注重治療方案、調整生理和心理社會變化的能力[6]。在“治未病”思想指導下,運用現代醫學手段,完善慢病防治管理體系,更好地推動人們健康水平的提升。
[1]余皎瑩,翁麗麗.結合“治未病”理念開展健康管理服務初探[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5):137.
[2]張金玉,王志偉,楊曼茹,等.將中醫“治未病”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探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1(4):560-562,592.
[3]常天瀛,陳靜,王銀萍,等.淺談“治未病”的理論特色[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6):134-135.
[4]祁文輝.中醫“治未病”理論在慢病防治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7(1):57.
[5]葛衛紅,謝菡.慢病管理現狀[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2,20(6):479-484.
[6]Barlow J.Wright C.SheasbyJ.et al.Self-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people with chronic condition sareview Patient Educ Couns,2002,48(2)177-187.
Zhiweibing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ZHANG Ying,LAN Tianye,LYU Zhiguo,REN Jixiang*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to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021,China)
Zhiweibing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CM which mainly includ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early treatment since diagnosed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change.With the change of medicine mode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health care,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was valued.Zhiweibing theory becomeidentical wi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modern medicine,merging Zhiweibing theory and technique wi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ystem together,and this will achieve Zhiweibing thought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Zhiweibing;chronic diseas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10.13463/j.cnki.cczyy.2016.06.061
“重大新藥創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藥新藥臨床評價研究技術平臺建設”(2012JX09303017-00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地專項基金:“互聯網+”模式的中醫藥中風病防治管理科研服務平臺建設(JDZX2015047)。
張 影(1982-),女,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腦病(神經內科)臨床診療。
R211
A
2095-6258(2016)06-1274-02
輯:張海洋
2016-09-12)
*通信作者:任吉祥,男,副主任醫師,電話-13604324381,電子信箱-renjx20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