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洪衛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是新常態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主題,是決定長江經濟帶能否成為世界級城市帶的關鍵所在。下好“十三五”時期長江經濟帶健康發展的“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是典型的橫貫全國的“雁行發展形態”,下游的上海、江蘇、浙江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已經步入發達地區行列;處于長江中上游的皖贛鄂湘川渝6省市,大體上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地區發展水平;而上游的云南、貴州等省人均GDP均不足5000美元,城鎮化率普遍低于50%,還處于向中等發達地區攀登的階段。依托長江開發推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既有發展空間,也是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健康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這需要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加強規劃統籌和銜接,形成市場體系統一開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現不同層次經濟區域的協調發展。
第一,促進長江經濟帶健康協調發展,需要多維協同推進。在新常態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不再是“單打一”的經濟類命題,更多的是經濟、社會、生態、文化、行政“五維”協同發展的命題,需要在“五維”融合發展中尋找體制機制的制度性突破。長江流域開發涉及產業布局、城鎮布局、水資源分配、航道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治理等問題,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尋求經濟帶健康發展和協調發展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把基礎設施一體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優先領域,把推進市場、產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作為對接難點,爭取在關鍵環節上率先突破。
第二,促進長江經濟帶健康協調發展,需要牢固“一盤棋”思想。長江經濟帶涵蓋11個省市,各行政單元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長江沿線各省市發展程度不一,全流域觀念欠缺,長江經濟帶一體化中最本質的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是行政區劃帶來的利益分割。這就需要對接國家頂層設計,加強11省市之間、省市縣之間政府協調聯動,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政府聯動、企業主動、民間促動的合力。在合作共贏的前提下,完善跨行政區的利益協調機制,應高位推動,建立經濟帶內省際聯席會議制度,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就合作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進行集體磋商,統一部署落實。
第三,促進長江經濟帶健康協調發展,需要政府推動與市場主導相統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建立政府與市場“各負其責、有機配合”的分層推進的區域合作機制,在跨區域交通、生態文明建設、對外開放、社會事業等公共性產品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更需要政府承擔主導責任,并積極探索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產業發展、跨區域投資等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涉及到各級政府的財稅收入,既要遵循市場規律的客觀要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又要著眼于區域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共贏,加強各級政府的溝通與協調。在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等機制改革方面,應強調市場的主導作用,培育公正、公平、公開、有序的市場秩序和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
第四,促進長江經濟帶健康協調發展,需要強化主體功能區布局。主體功能區跳脫原有行政區劃的框框,綜合考慮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以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長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各自的區位、功能和定位各不相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規模、總量、結構與區域資源、環境有較大的差異,經濟社會發展重心應向城市群集中,注重城市群的引領作用。習總書記指出,要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托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城市群可以從兩個方面促進區域協調:一方面,促進三大城市群各自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和重點鎮發展;另一方面,加強城市群之間的聯動合作,加快重慶、武漢航運中心建設,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建設,推進長三角產業沿長江向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有序轉移,促進三大城市群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及城市互動合作。
第五,促進長江經濟帶健康協調發展,需要建立健全流域管理協調機制。如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決定長江經濟帶能否成為世界級城市帶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把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放在同等甚至更高更重要的位置,共同行動,深化生態文明聯動共治機制,創新流域管理體制,組建跨部門跨地區的流域涉水管理聯席會議,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建立健全長江岸線開發利用和保護協調機制,統籌規劃長江岸線資源,提高集約利用水平。同時,應建立健全補償機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生態文明的理念,均衡水資源區域利益,建立中央財政主導、地方財政參與的跨區域生態補償基金,開展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生態補償試點,進一步健全完善三峽庫區生態補償機制,將漢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陽湖、洪湖等重要濕地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范圍。
[責任編輯:馬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