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移動視聽設備等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網絡發展和信息傳播又進入了一個新高潮。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和信息傳播方式,也給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移動互聯 就業指導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34-01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移動視聽設備等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網絡發展和信息傳播又進入了一個新高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較2014年12月增加3679萬人。手機網民數量之龐大預示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手機早已超越傳統個人電腦成為上網的第一大終端。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也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和信息傳播方式,也給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一、高校移動互聯發展的現狀分析
1.具有龐大的大學生用戶群。
90后是當代高校大學生的主體,他們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自我意識強烈,易于接受新事物,表現欲強。移動互聯智能終端打破時空局限,為90后提供了一個表現自我,自由表達觀點和態度的虛擬互動平臺,因此移動互聯在大學生群體中接受度、認可度、親近度和使用度都極高,受到大學生的廣泛青睞。移動互聯終端使用門檻低,價格低廉,攜帶方便,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廣泛應用,加之與通訊功能緊密結合——手機成為大學生入學必備單品。早在大學生入學前,班級活躍分子就會建立班級QQ群,在入學見面之前大家通過QQ平臺相互認識了解,基于大家對QQ聊天工具的熱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入學前他們對手機的依賴。入學后,手機是他們學習交流的平臺,某些高校黨團活動也與手機功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各類主客觀因素促使手機這一移動互聯終端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應用。移動互聯時代的大學校園基本實現了移動互聯全覆蓋,大學生是最龐大而忠實的移動互聯用戶群。
2.用戶終端“永遠在線”。
今天的移動互動智能終端已經成為我們聯系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例如手機已遠不止過去意義上的通訊設備,我們通過手機了解朋友動態,刷微博,發微信,通過手機支付,轉賬,手機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它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手機一響,我們就會很配合地去看手機。每天我們被“強制”攜帶手機,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被“強制”接收信息,因為我們“永遠在線”,即使主動關閉移動互聯終端,再次打開后你所錯過的信息逐條顯示在你的面前。移動互聯時代“永遠在線”將信息傳遞帶入了一個新時代。
二、移動互聯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策略分析
1.切實轉變觀念,打造一支與時俱進的就業指導隊伍。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是與一群鮮活的年輕人打交道,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開展工作只會遭到大學生的抵觸,相反,結合年輕人的特點,以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就業指導工作則會順利很多。切實轉變觀念,打造一支與時俱進的就業指導隊伍是移動互聯時代發展的要求。高校就業指導隊伍要及時轉變觀念,接納新事物,玩轉新平臺,如微博、微信、QQ、飛信等,提高使用各類智能終端的技能和水平。
2.以大學生服務為中心,搭建移動互聯就業服務平臺。
為大學生就業服務是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搭建移動互聯就業服務平臺不僅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更要以學生現實需求為中心,從學生角度考慮為學生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最便捷的服務。移動互聯服務平臺不只是簡單把傳統就業指導工作搬到網絡平臺,它對就業指導隊伍提出了更為靈活的要求。在為學生提供基本就業信息服務的基礎上,移動互聯就業服務平臺還必須結合自身優勢,成為大學生的“口袋就業老師”,重點開發移動互聯就業服務平臺的咨詢服務功能。通過預設一些常見問題,隨時隨地為學生解疑答惑。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學生網絡人才,集中精力不斷豐富和完善移動互聯就業服務平臺各項功能。
3.開拓創新,探索移動互聯就業指導新思路。
移動互聯時代背景下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僅要搭建貼近學生生活的就業服務平臺,還要充分考慮90后大學生特點,挖掘他們的興趣點,開拓思路,勇于創新,努力探索就業指導新思路。90后大學生大多是宅男宅女,他們過著教學樓、宿舍樓、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但是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表現出極強的鉆研能力。90后大學生愛玩自拍、視頻,高校就業指導可以針對這一特點,引導有興趣的同學制作簡歷相冊、簡歷視頻,以更加生動形象的表現方式充分展現自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真正實現校園招聘與網絡招聘相結合的招聘模式,嘗試多渠道拓展招聘途徑,充分發揮移動互聯優勢,通過就業服務平臺實現不受時空限制的網絡面對面招聘。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面試機會,增強自信心,提高就業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張皓、劉海軍,新形勢下高校就業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東北大學為例,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