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歡歡
當檔案記憶和信息時代邂逅,數字記憶無疑是其最美的結晶。扔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脫掉“正襟危坐”的舊外套,數字記憶展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新面龐。數字技術是保存傳播記憶的高效手段,要求檔案編研記憶順應其進步進行創新;網絡信息時代碎片化的數字信息與連續化系統化的記憶之間的矛盾需要檔案編研——有選擇的檔案記憶來解決。數字記憶傳承下檔案編研的創新實質上就是選擇契合時代需求的數字記憶,以更喜聞樂見的數字技術將記憶傳承。
流行的外表——技術手段的創新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大眾帶來多樣的視聽體驗,“耳聽”“眼見”的檔案利用需求迫切,靜態的文本實物對用戶的吸引力已經無法和音像圖像視頻相提并論。如何讓靜態的檔案主動為用戶“開口說故事”,如何編研難以識別的文字、難以辨別的聲音,急需相關科學技術的創新。日益增長的檔案利用需求下建立檔案編研數據庫同樣需要數字技術的創新。如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已經被應用于多地古跡的掃描:只用一個小小的掃描儀器,彩色三維立體形象及各項數字都能“收入囊中”,用時甚至不到一分鐘。它更與核工業部門合作完成重大風險控制目標的三維數字化建設,為天空—地表—地下“三界”建設出了重大危險源“健康檔案”基礎數據庫,為相關學科檔案的編研利用提供基礎資料。各地方言檔案建檔工程中語音識別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推廣編研成品時更要關注數字時代用戶體驗需求的增長。如何打破用戶利用檔案的時空間隔,要求實現數字記憶獲取的“隨時隨地”和數字記憶體驗的“身臨其境”。“威尼斯的時光機”提出了大膽的設想:構建出一個以年代為數軸,從檔案中提取出來不同年代的數字信息為基礎數據的信息系統。用戶可以提出任何有關這些信息的檢索,系統則將信息同它們原來的時空結合,用戶就像坐著“時光機”體驗了一把新型的“時空穿越旅程”。
內心的詩人——編研內容的創新
數字時代信息的獲取和記憶的累積均呈現出存留時間短、數據濃縮度高的特點。這要求檔案編研主動契合數字記憶的痛點、癢點、興奮點來滿足用戶利用檔案的新型需求。痛點是指數字記憶呈現出數量大、碎片化的特點。為使用戶避免處理海量數據浪費時間,需要檔案編研的選題加工體現記憶的連續性和系統化,注重建立在大數據背景下的檔案編研內容微觀和宏觀的構建,由點擴面編織數字記憶網絡,實現底層數字記憶向地區國家數字記憶的升華。和數字記憶癢點的契合體現為檔案編研契合數字記憶構建中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進而全面滿足用戶的檔案好奇心理。看到一份文字、一張照片、一棟建筑時,用戶往往更想探求其背后的故事和它們對現實的影響。“紐卡索的隱秘之處”APP應用將泰恩·威爾檔案博物館和紐卡索城市圖書館的文獻資料編成奪人眼球的“鬼故事”,利用GPS定位給手機推送圖文的技術使“用戶只要走到一棟古老的建筑前,移動設備里就會出現關于它的各種奇異詭譎歷史故事”的設想變成了現實。契合數字記憶興奮點要求檔案編研緊貼數字記憶所依托的時代熱點背景。《天津抗日群英譜》是天津檔案館微信平臺推出的一部系統記錄天津抗戰人物的視頻作品,迎合了反法西斯的社會熱點,一經推出便收獲了大量微信平臺用戶的關注與好評。像這種堅持正確歷史觀、體現時代責任感、真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的檔案編研作品才能在數字記憶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