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宇晗 張景云
奢侈品牌新媒體社交平臺營銷傳播策略分析
文/周宇晗 張景云
如今,新媒體社交平臺已經成為大眾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注意力的廣泛吸納和人群的隨時聚集,使它蘊涵了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契機。在不少奢侈品牌陷入銷售困境的情況下,可以牢牢抓住社交媒體開展營銷傳播,才能使自身品牌在市場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近年來,由于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等科技工具的出現,人們的社會交往滲透到虛擬的網絡空間中,繼而誕生了許多社交軟件,如微信、QQ、微博、Facebook、Instagram、Line、Twitter、YouTube等等。人們在社交軟件上聯系他人,分享生活,尋找機遇,拓寬人際交往圈……可以說,我們進入了“新新媒介”時代。新媒體平臺上的這些社交軟件,又可以稱為“社交媒體”,它們不僅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也為許多品牌的營銷策略提供了一種新潮的手段。盡管奢侈品品牌為了維持高端“身份”,在網絡傳播方面比較謹慎,但在這個范圍廣、時效性高、更新速度快、年輕化的場域,不少奢侈品品牌開啟了一輪新媒體營銷傳播的競爭。
無處不在的信息網絡為品牌營銷提供了豐富而普遍的傳播資源。平板、手機這些科技工具在保留傳統功能的同時,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人們從自身固定的生活區域和習慣中脫離出來,離開具有清晰邊界的地理區域,通過一方小小的屏幕,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消息。社會中的所有元素都無法逃脫信息網絡。接觸它、利用它、消化它已成為大眾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國外以Facebook、Twitter,國內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由于它們時效性強互動性高,令用戶可以“無時差”地與品牌溝通,從而感受到品牌的獨特個性與魅力。因此,在社交媒體開展奢侈品品牌營銷時,若能把握住不同社交媒體的特性和信息流動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將品牌信息向目標消費群體進行傳播,在得到消費者更多關注的同時,吸引他們購買,從而提高營業額,并使品牌獲得永續生存。
近年來,奢侈品牌的營銷現狀不容樂觀。老牌奢侈品牌如路易威登、愛馬仕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品牌文化,有著屬于自己的市場地位。但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新興輕奢品牌的誕生、以及在發展中國家“山寨高仿”的存在,奢侈品牌的生存越來越困難,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奢侈品牌逐漸需要走下神壇,通過貼近消費者的溝通,營造與目標消費者的“親切感”來塑造品牌,進而促進銷售。


以往,由于奢侈品品牌具有質感外溢性、距離感、專一性等特點,一般使用小眾化、定位高端的大眾傳播媒介。由于奢侈品品牌上述特性與新媒體社交平臺的隨意性、娛樂化調性具有較大的反差,因此,面對新新媒體的挑戰,奢侈品牌的傳播策略需要調整。奢侈品品牌往往具有自己的品牌文化、個性特點、限定銷量,是一種“非必需品”。[1]定位在高端、稀有、尊貴層面。而社交類新媒體體現的恰恰是快速消費、快速時尚這些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大眾化的消費觀念。奢侈品牌傳統的廣告投放追求的是精英路線,奢華高調,即投放在高端雜志、高端商場、機場等平臺,通過營造與普遍大眾“距離感”,來保持自己的“神秘感”“高級感”;而且一般會選擇一線城市投放宣傳,忽略二、三線城市。然而,目前我國的二、三線城市消費能力并不次于一線城市。[2]在新媒體社交平臺不斷滲透下,奢侈品牌在受眾定位和媒體選擇上的分歧也在不斷消解中。
奢侈品牌在不斷拓展新的營銷方式,常常是實體店鋪、網絡店鋪和社交媒體同時使用,以取得共振效果。奢侈品牌歷史悠久,以往大多是實體店鋪經營為主。但現如今,隨著網絡銷售平臺的急速發展,奢侈品購物網站數量增多,且越來越貼近中國市場。據筆者觀察,目前各類“海淘”“奢侈品特賣”APP推陳出新。除“唯品會”這類存在時間較長的APP外,還出現了網易考拉海購、魅力惠、寺庫、尚品折扣網、REEBONZ等主打海外奢侈品特賣的客戶端應用。除此之外,由于物流業、電子支付行業發展,許多國外電商如Shopbop、Farfetch、亞馬遜開通跨境轉運及支持支付寶付款業務。更進一步的,一些國外電商如Net-A-Porter、Beautylish等紛紛開通官方微博,與中國消費者實時互動,發布新品信息及顧客購物反饋。中國市場的消費能力通過這些便捷的購物手段,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此時,將品牌宣傳轉移到社交平臺可謂是水到渠成。我國高端服飾1436近年來也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開展了線上品牌信息傳播和線下店鋪體驗并成交的模式。
目前,中國已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中國奢侈品的消費人群有自身的特點。奢侈品權威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2015年11月24日在上海發布《中國奢侈品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1168億美元,幾乎占全球消費的50%。當前,人們的消費已不只停留在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更多關注它們的符號價值。高端產品代表著一種身份地位、審美情趣的象征。隨著中國的國力增強,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購買力有了很大提升。消費者追求“精品”品質,品牌意識進一步增強。中國的消費者年齡分布在25~40歲之間,奢侈品的消費群體日益年輕化。聚集年輕人最多的平臺,無疑就是各種新媒體社交平臺。
在中國,微信和微博是最突出的兩個新媒體社交平臺。作為這兩款社交媒體來講,微信平臺的職能主要在于日常交流,偏重于日常社交功能。大眾對品牌的關注基本停留在品牌官方公眾號。但微博可關注的內容較多,信息資訊豐富,“刷微博”成為年輕人網上社交的較為普遍的行為。雖然網絡空間是沒有國界的,但是在現實環境下,國內和國外使用的新媒體社交平臺還是有明顯的區隔,信息呈現方式也差異很大。下面,筆者以微博和Instagram(下文簡稱“Ins”)為例,對奢侈品牌在中外社交媒體的營銷傳播方式進行對比。
首先,在用戶選擇上,Ins作為分享圖片的平臺,對用戶的攝影技術和審美都有一定的要求。其次,在平臺管理方式上,Ins會將各種用戶的圖片和視頻推廣在首頁,會利用大數據對用戶的喜好進行分析,為用戶推送信息。而微博會將用戶關注的人設置在首頁,微博“熱搜”與用戶個人興趣關聯不大。最后,在平臺內容側重點上,Ins多發布視頻照片,而微博以文字信息為主。筆者在微博平臺上也發現了諸如香奈兒、迪奧等國際品牌的賬號。以香奈兒品牌為例。Ins的平臺簡潔但是色彩豐富,配有更加豐富、絢麗的圖片以及視頻,凸顯了品牌的質感。視頻、圖片這些視覺化的、感覺上的符號沖擊力很強,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不用多余的語言介紹就使奢侈品牌保持了神秘感、高級感。微博多數是投放產品宣傳廣告、商品首發鏈接、代言人的最新品牌活動。
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社交平臺,微博有它獨特的優勢。作為社交平臺,它對品牌的宣傳幾乎是免費。品牌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卻能收獲客戶群。微博粉絲群具有鏈式傳播的效果。比如,企業發微博后,眾多粉絲會轉發,這種影響力的延展是無形的。路易威登南寧店開店時發布的微博信息,在短短時間內得到了大量轉發。微博平臺作為品牌與大眾交流的紐帶,對品牌危機公關也起到了輔助作用。在遇到形象危機時,品牌可以通過自己的官方微博及時發布信息,將官方信息和立場廣而告之,避免通過其他傳媒渠道將品牌本身所要傳達的信息扭曲。
有限元模擬分析得到的應力云圖和試驗時試件破壞的圖片如圖5所示,在與試驗加載工況相同的情況下,由應力云圖和等效塑性應變(PEEQ)對比試驗結束后試件的破壞情況可知,在靠近翼緣處應力集中現象較明顯,底部翼緣部位預埋件處的應力較集中,有限元模擬與試驗結果基本相吻合。綜上所述,所建立的新型消能減震復合墻板有限元模型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能夠較好地反映構件的力學性能,進一步論證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確性。

圖1 Chanel品牌Ins界面

圖2 Chanel品牌微博界面
國際奢侈品向中國市場滲透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消費者對品牌的熟悉和信賴需要一定的過程。近幾年,在“反腐”政策的實施下,因公類奢侈品消費減少[3];隨著出境旅游人次的增多、國外代購的流行,我國人均境外購物消費躍居世界首位,而境內消費卻在逐年滑落。[4]這些使得奢侈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額有下滑趨勢。基于以上的情況,奢侈品牌在營銷策略方面應該更加“放低姿態”,吸引不同階層消費群體,通過傳遞自己的品牌文化,在鞏固已有消費群體的基礎上,挖掘消費者的潛在消費能力。
那么奢侈品品牌在中國市場如何進行社交媒體上的品牌營銷傳播呢?
在傳播平臺方面,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信息整合。通過文字與消費者互動,并通過粉絲留言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顯現的粉絲數量、類型特征、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等信息,幫助品牌分析目標客戶群特征、定位,并依據相關信息開展適時有效的傳播活動,以進一步吸引新的粉絲,增加品牌的粘性和好感度。同時,將品牌的官方網站、旗下APP、社交平臺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以延伸傳播鏈。
在傳播內容方面,爭取國內外同步更新。除了傳播品牌的高端性外,也要凸顯品牌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多展示品牌歷史故事、品牌發展過程,用獨特的品牌文化和精細的品質感打動消費者。同時,內容不能只局限于對產品本身的宣傳,還要能夠和消費者產生關聯。注重人性化平臺建設,可以增加更多關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內容,將社交媒體作為品牌與消費者開展情感交流的平臺。奢侈品在社交媒體傳播中,要從內容上貼近大眾需求。以輕奢品牌邁克·高仕(MICHAEL KORS)為例,該品牌不僅開設了微信公眾號,介紹自己的產品,還會為關注者介紹搭配方案、撰寫風格手記。
在傳播手段方面,品牌應與消費者多多互動。比如轉發粉絲評論、與微博知名賬號合作、設計品牌活動等。設計活動與消費者互動,增加雙方的對話和體驗。同時,傳統媒體如報紙、雜志并未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奢侈品牌可以利用好線上、線下這兩個宣傳渠道,增加用戶體驗,為消費者提供流暢、新穎的產品體驗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在微博這類公共場域發表意見時,要注意與所在國的文化差異。在入駐一個國家的社交平臺時,要注意與本地消費者的互動切入點,充分考慮本國國情。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品牌傳播信息,同質化的內容難免使人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下產生審美疲勞,這對品牌營銷是一個較大的挑戰。社交平臺與傳統媒體一個最大區別是需要隨時隨地、不間斷更新以保持新鮮度。品牌需要考慮各種手段來管理、包裝自己的社交平臺。這些都考驗著品牌經營者的創新創意能力。
中國不能僅滿足于成為一個奢侈品消費大國,也需要培育和傳播自己的奢侈品牌,成為奢侈品品牌強國。我國一些品牌,特別是老字號品牌,一般具有悠久的手工制作歷史,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還有一些品牌具有獨特的要素資源優勢,他們在長期經營中打造出“工匠精神”,在奢侈品品牌打造方面具有很大潛力。這些品牌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資源,不僅可以低成本傳播品牌信息,還可以借此活化品牌,并拉近與年輕消費群體的心理距離。
1.楊林,《奢侈品營銷中的新媒體應用——以CHANEL品牌為例》,《新聞知識》,2012年08期
2.申寶輝,《奢侈品微博營銷的對話機制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4
3.張景云,王勇,劉暢,《西方奢侈品品牌國際化經營的障礙與對策——對中國奢侈品牌培育與傳播的建議》,《對外經貿實務》,2016年08期
4.王喜鳳,高會靜,吳新靜,《中國奢侈品市場現狀分析及微信營銷策略研究》,《江蘇商論》,2015年11期
周宇晗,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專業2013級本科生
張景云,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教授)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品牌跨文化傳播戰略研究(12BXW038)
2.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北京“老字號”品牌營銷創新案例研究(13JDJGA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