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紅
(安徽三聯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合肥 230601)
?
安徽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困境與對策
周曉紅
(安徽三聯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合肥 230601)
摘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先天不足,農村勞動力又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建設主體日趨匱乏、弱化,加劇了農村的空心化,實質是農村人力資本的空心化。安徽農村人力資本短缺尤為嚴重,“婦女農業”“老人農業”業已成為常態,為此,在深入分析安徽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現狀、根源及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引導大學生到農村發展、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等治理對策。
關鍵詞:安徽;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
對于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無論是早期的經濟學家還是現代經濟學家大都聚焦于工人人力資本的研究,而對于農民人力資本的研究則有著天然的漠視和偏見,致使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培育先天不足,呈現出自然性短缺、存量不足的狀態。不僅如此,多年來的打工經濟又導致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加速了農村建設主體的缺失、弱化,甚至空心化。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問題已為各界所關注,如劉彥隨、周祝平、林夢清等就農村空心化、空心村問題做了較深入的探討;衡霞、馮繼紅、潘錦云等對農村人力資本的現狀、積累及作用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總體而言,對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專題研究仍較為少見,基于此,本文擬在安徽農村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從人力資本的視角探討農村人口空心化的現象、影響、成因和治理。
1安徽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現狀及其影響
1.1安徽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現狀
1.1.1外出務工人員增多
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僅在人數上繼續遞增,而且在性別上以男性為主,在年齡上更加趨于年輕化,尤其是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文化水平較高,整體素質較好。《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安徽外出務工人員總量達1850.2萬人,同比增長3.8%,其中,男性占63.38%,女性占36.62%;16-25、26-40、41-50年齡段農民工分別占33.44%、42.66%、15.96%;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8年,接受過各種技能培訓的達57.25%,遠高于農村的一般水平(受教育年限為7.3年,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占9.1%)。
1.1.2升學 、參軍的青年勞動力回流比例低
每年農村都有很大一部分適齡青年通過參加高考及參軍入伍離開農村,經過3-4年的學習和鍛煉,他們已成為農村勞動力的精英。可之后遺憾的是,大多數退伍復員人員和高校畢業生都憑借自身的優勢選擇留在機會更多、空間更廣、條件更優越的城市生活和發展,返回農村的少之又少。據不完全統計,畢業后去農村、鄉鎮工作的大學生中,一般農業院校約為26.7%,重點大學為13.7%。可見,農村轉出勞動力回流前景堪憂。同樣,也有不完全統計,退伍復員回鄉創業的人員比例不到三成,約七成的退伍人員憑借其在部隊鍛煉出的良好身體素質和所掌握的各種技能,留在了基礎生活設施配套更齊全、工作環境更理想的城市。農村“精英們”把人生的“黃金時間”奉獻給了城市,老了再返回農村,農村成了城市廉價勞動力的輸出基地和養老的“后院”[1]。農村人力資本日益弱化,新農村建設缺乏應有的人力資本支撐。
1.1.3農村職業教育及職業培訓發展落后
安徽農村的基礎義務教育及學歷教育經過多年的扶持已獲得了較好的發展,但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發展卻一直進展緩慢,培訓缺乏應有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主要原因在于農村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定位錯位。農村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從本質上講應定位為培養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專門人才,并相應地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實踐教學等方面確保農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突出它的職業性、應用性、方向性。然而,現實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卻傾向于與學歷教育相銜接,辦學與一般普通高等教育沒有明顯的區別,無應用型特色可言。而且學員在接受職業教育時,其目標定位也有偏差,他們大多數是為了取得同等學歷,以此取道獲得更高的學歷,從而為今后在城市就業增加資本。由此可見,無論是從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辦學定位,還是從學員接受職業教育的初衷來講,都沒有考慮農村、農業的發展。
1.2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影響
1.2.1新農村建設缺少現代化的農民
新農村建設是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是推進農村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和創新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都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重視,也使得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從根本上講,要真正落實新農村建設還得依靠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尤其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民。但是多年來,農村大批青壯年勞動力轉移,他們對新農村建設所需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新觀念有更強的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而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老人和婦女,以及因身體、年齡、技術等原因被迫回流到農村的農民,他們年老體弱、文化素質偏低。這種狀況導致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呈遞減趨勢,日益“空心化”,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建設。
1.2.2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難
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多為老人和婦女,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思想較為保守,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經營方式的理解、接受和認可都比較慢,使農業科學技術難以得到有效的推廣。而對其進行職業培訓也將會是投入大、收益低的結果,因為科學技術的推廣,是一個包括技術消化、吸收和提高的系統過程,需要一支數量龐大、素質過硬、適應現代化大生產需要的農村勞動力隊伍[3]。高素質勞動力是農村人力資本的主要載體,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他們的流失造成了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知識結構不合理,降低了農村勞動力對農業科學技術的吸收、接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農村科學技術的推廣,影響了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1.2.3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受阻
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應是同時并行且相互促進的。農業規模化經營推動了農業種植、生產、包裝、物流、銷售、服務等產業應運而生,但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由原來的農業收入轉變為非農業收入或工資性收入,農田的功能發生了改變,經濟性和經營性功能減弱,保障型功能增強,只是作為他們在城市失業或年老返鄉后的最后保障。此種轉變之下,導致: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農田一直未得到很好的種植、經營和管理,甚至撂荒;另一方面,農民將其土地作為最后的保障,即使是撂荒也不允許土地轉移,致使農田流轉受阻,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無法推進。此外,農村“留守族”整體素質不高,農村管理、農業經營等方面的能力較弱,無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意識,成本觀念不強,小農作業制約了農村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1.2.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新農村建設必然要求農村基礎設施完善。就目前農村日益嚴重的“空巢化”家庭、“空心化”村莊而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主要勞動力,留守老人、婦女和孩子無力承擔此項重任,農村各項目建設必然會困難重重,甚至會因為缺乏主要勞力而導致項目流產,例如新公路建設、橋梁改造、沼氣池建設等,無不需要青壯年勞動力。本課題組于2015年七八兩月對安徽安慶、蕪湖、蚌埠、黃山、宣城等地區的10個行政村進行調查發現,仍有許多耕地沒有基礎灌溉設施,多座水庫處于年久失修狀態,留守農村的老弱婦孺沒有體力、能力和技術水平參與農村道路、水利、生態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4]。
1.2.5農村的民主法治建設緩慢
新農村建設不僅需要現代化的農民,更需要具有民主法治觀念和科學管理理念的農村基層管理人員。現實卻是大量高素質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就業,大學畢業生愿意投身農村并志愿扎根在農村的又寥寥無幾,現有的農村基層干部多是60歲以上的老黨員、老農民,年輕的后備干部嚴重不足,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基本處于停頓狀態。結果是:農村管理落后、思想保守、法制意識淡薄、民主法治建設緩慢,甚至一些地方由于農民精神文化活動匱乏,封建迷信、文化糟粕仍然大行其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
1.2.6農村社會治安存在安全隱患
隨著農村“空巢化”,社會治安問題日益凸顯,一些不法分子將目光投向了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農村“留守族”。農村盜竊、搶劫、強奸、拐賣婦女兒童、投毒、賭博等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屢見不鮮,且案件數量逐年攀升,其中以盜竊案居多。受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盜竊案多為偷盜糧食、家禽家畜、林木等案件,雖然價值不大,但是發生較為頻繁,不僅給農民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也造成了嚴重的不安全感和心理恐懼。另外,農村的強奸案近年也時常發生,受害人多為偏遠山區的留守婦女及兒童,這不僅增加了農村治安的不穩定因素,而且破壞了農村淳樸、自然、和諧的鄉風和人文氣息。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的切身利益及人身安全應得到社會各界及有關部門的及時關注,這不僅關系到農村“留守族”的利益和安全問題,更關系到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繁榮、穩定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的目標能否實現。
1.2.7農村養老困難
農村勞動力在經歷了“候鳥”式、“兩棲”式、“鐘擺”式轉移變遷后,現在70后、80后等第二代農民工外出務工多是舉家遷移,只有出行不便以及難以適應城市生活的老人留在農村。據統計,超七成農民工舉家遷出之后,對農村及農村原生家庭的眷顧會隨之減弱,回鄉探望的次數也日趨減少,農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及生病或出現意外時都無人陪伴照料,老人孤獨無助,物質上沒有依靠,精神上沒有慰藉。再者,由于90后、00后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沒有農業生產的經歷,對農業和農村沒有太多情感,因而滋生“厭農”思想,不愿再回農門,農村不僅出現了養老困難,而且農村老齡化趨勢還在加劇,遠高于城市及全國平均水平。
2安徽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根源
2.1農村人力資本先天投入不足
按照貝克爾、舒爾茨等的理論研究,人力資本存量是指經濟資本投資形成的、凝結于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和健康等,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勞動力流動的支出等。然而,時至今日,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仍存在難以消除的阻礙因素。首先,農村經濟落后,農民人均收入不高,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自我投資;其次,無論是政府還是農民都缺乏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及開發的認識和意愿;再次,目前的農民培訓政策和項目落實效果不佳;最后,以農促工的經濟發展戰略導致人才外流嚴重,致使原本就存在自然性短缺的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更加匱乏。
2.2農村人力資本后期外溢嚴重
農民在“經濟人”逐利思考之下,會對農村和城市做出選擇,首先,“打工經濟”遠高于農業收入,被農民稱為“鐵桿莊稼”“富民產業”,農村勞動力迅速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力資本存量減少,“農業副業化”“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成為“三農”的新問題;其次,農村普遍存在公共設施配套不足、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基礎服務落后等問題,如農村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方面落后于城市,而城市有優越于農村的公共設施及公共服務,城鄉間的巨大落差和政府政策的指引也直接導致了農村人力資本的過度外流;最后,新生代的農民工從小就生活在城市,對農村、農業沒有很深厚的感情,他們從情感上對融入城市生活有著更強烈的意愿和訴求,因而不愿再回到農村。
3治理安徽農村人力資本空心化的對策
3.1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建設現代農業
在目前農村人地矛盾尚未得到明顯緩解的情況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仍是我國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同時也要看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青壯年勞動力作為建設主力軍,為此在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同時,我們也要鼓勵有創業精神、會經營、會管理、接受了現代文明熏陶的青壯年人才回鄉創業。并且要從政策、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給予回鄉創業人員以相應的幫助和指導,同時當地政府也要積極轉變傳統行政服務觀念、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水平,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業平臺。
3.2引導大學生到農村發展,支持現代農業
2006年7月,安徽科技學院3名大學生將戶口遷到小崗村自主創業后,全國各地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及“村官”也在逐年增多,但真正能扎根在農村的并不多,甚至能較長時間留在農村的也不多。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相比一般農民,大學生在農村創業存在更多的實際困難,比如他們沒有土地,沒有積蓄,甚至在體力上也顯得“文弱”,創業的激情往往會因現實的困難而熄滅。因此,農村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要提供更多的政策傾斜和扶持,不僅要吸引他們到農村來,還要讓他們愿意留在農村。如鳳陽縣委、縣政府專門出臺文件:凡是從事雙孢菇生產的大學生可以享受財政貼息貸款;每新建一個標準棚,可向當地信用社申請期限至2010年12月底的10000元財政貼息貸款。
3.3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農民
作為現代化的職業農民應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并致力于將現代化的、規模化的生產技術與生產理論運用于實踐,將傳統農業改造為廣泛運用科學技術并進行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現代化農業。由此可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尤為重要,政府要對農村職業教育進行規范、引導,并給予一定的財政扶持,促進其與地方農業經濟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發展;同時,要吸收社會力量和社會資金來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給予民辦職業教育以一定的指導和支持,促進其健康穩定發展;最后,農村職業教育要與學歷教育有明顯的區分:各類職業學校不僅要為農民非農就業專業提供相關的教育和培訓,還要為農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改進提供各種指導性的服務。
3.4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留住農業產業工人
留住人才或是吸引人才到農村就業、創業僅僅靠政策的傾斜和扶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的建設與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比如有地方在農業產業化建設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線,將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有機聯系起來,拉長產業鏈條,并帶動農產品的分級、包裝、儲藏保鮮、交通運輸、商業、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而加工鏈的延伸過程本身就是創造就業崗位的過程,加工鏈越長,創造的就業機會就越多[6]。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環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當地就業環境的改善,吸引人才就業。總之,通過人文居住環境的改善和就業途徑的拓寬,更多的農業人才愿意返回并留在農村,形成農業產業的主力軍。
3.5加大公共財政投入,促進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
農村人力資本積聚問題的根本解決,在相當程度上要靠國家對弱質性農業產業和弱勢農村的持續性財政投入與扶持,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所以,在通過各項扶持性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還要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切實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范圍。如要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并減免相關費用,減輕農民負擔,同時調動農民參加各類職業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另外,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方面更要注重對大病、重病等費用的減免,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再有,政府還要不斷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福利、社會保障、人文環境等方面的投入。
參考文獻:
[1]董謙,董海榮.農民轉移背景下的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3(10):259.
[2]畢于建,陳長峰,張騰飛.城鄉統籌視野下的合村并居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14(1):10-13.
[3]艾麗娟,蔡艷紅.人力資本空心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瓶頸[J]. 甘肅農業,2006(11):30.
[4]楊肅昌,馬亞萍.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新農村建設:統籌發展中的問題與建議:基于甘肅農村的調查[J].西北人口,2010(9):122-126.
[5]劉行玉.轉型期農村人民調解的法制環境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67-72.
[6]程偉,陳遇春.多重理論視角下農民工的返鄉創業行為研究[J].中州學刊,2011(1):67-72.
責任編輯:沈玲
Problems of Rural Human Capital Hollowing in Anhui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Xiao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The rura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s insufficient, the large amount of rural labors become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subject of rural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ly scarce and weakening, resulting in the hollowing in rural areas,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e hollow condition of rural human capital. The shortage of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 is particularly serious, the agriculture engaged by women and old persons has become a norm thing. Therefore, based on the depth analysis of status,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hui rural human capital hollow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governance such as encouraging migrant worker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to work,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untryside,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ccelera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cess, etc.
Keywords:Anhui; rural human capital; hollowing
收稿日期:2016-02-29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2013SQRW087ZD);安徽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國內外訪學研修重點項目(gxfxZD2016304)
作者簡介:周曉紅(1978- ),女,江西九江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農村人力資本開發研究。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5-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