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齡 楊 鑫
資本約束強化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研究
——來自安徽省蚌埠市12家商業銀行的經驗數據
●劉慶齡 楊 鑫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日益激烈的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和監管的資本約束壓力,本文首先闡述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現行情況,從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環境出發,從資本約束、利率市場化、金融混業、金融脫媒等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亟待轉型。隨后從宏觀環境和微觀主體因素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具有的成熟環境和主管基礎。最后在分析了安徽省蚌埠市12家商業銀行相關數據的基礎上,提出在資本約束下,應對現有的商業銀行盈利模式進行轉型,積極拓展低資本消耗的中間業務,以適應日趨嚴格的市場監管,降低商業銀行風險并提升其競爭力。
資本約束 盈利模式轉型挑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引起世界范圍內的恐慌,其影響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沉重打擊了全球經濟與世界金融體系。反思本次危機,對金融機構資本監管不足、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失效、績效考評激勵機制不科學等導致了此次危機,其從本質上看仍是一次銀行業的系統性危機,充分暴露了原有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缺陷,這對管理當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加強資本監管的同時也要兼顧經濟發展。一方面他們需要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增強其抵抗風險的能力,但這也會對有“資本饑渴癥”的銀行業,造成負面影響,使其盈利減少,導致經濟衰退。如何權衡二者關系已成為擺在監管機構面前的難題。對此,巴塞爾委員會在2010年12月16日發布了“巴塞爾Ⅲ”,從質和量上加強了銀行業的資本監管。而我國自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 《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相比國際標準,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資本監管約束,旨在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正如周小川行長所說:“對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中,資本充足率要求是最重要的約束機制之一,此次危機表明,良好的資本實力對于銀行的抗風險能力以及更廣泛的金融穩定至關重要。有效克服現有資本監管框架中順周期因素以及增加銀行資本的質量是防止嚴重金融危機的必要前提?!倍@一資本約束的加強會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以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帶來巨大壓力。中國銀行業主要推行依靠存貸款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雖然近年來非利息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但總體比重仍然較低,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相距甚遠。后危機時期,應致力于加強銀行資本與風險管理,提高對銀行監管的效率,探討資本約束強化條件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國外文獻回顧與評述
對于銀行業資本監管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問題。各國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資本監管的概念、對風險管理的影響,以及多元化經營對利潤的影響等。Jackson et al.(1999)實證研究發現,由于資本監管的約束,提高了銀行的資本資產比率;Van Hoose(2007)分析發現資本監管可能降低銀行的總信貸資產;Hovakimain&Kane(2000)實證研究發現資本約束對降低銀行風險并未起到作用;Rime(2001)發現資本約束對銀行的風險沒有顯著影響;Eisemann(1976)研究發現,拓展非利息收入的盈利渠道會增加商業銀行的收益,且風險更小;Kwast(1989)實證研究發現發展與證券相關的業務能帶來更多收益,并且可以降低經營風險。其他學者,如Severiens(1992)、Saun-ders&Walter(1994)等發現改變單一的盈利模式,拓展其他非利息收入會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收益。但也有許多學者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多元化盈利渠道非但并沒提高經營收益,反而增加了風險。Boyd&Graham(1997)、Roland(1997)、Stiron(2006)、Stiron&Rumble(2006)、Lepetit et al.(2008)均論證了多元化的盈利渠道與收益的提高有顯著相關關系。
通過已有國外文獻的研究,可以看出國外研究相對比較成熟,不僅研究了資本約束與銀行業風險的關系,而且從拓展多元化盈利模式方面,研究了多元化發展趨勢對銀行業業績與盈利的影響,雖然有些問題并沒有達成統一性的結論,但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有著一定的指導和警示作用。而新巴塞爾協議以及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對世界范圍內商業銀行的資本監管和盈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經濟環境的不斷變革和對資本約束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對商業銀行在資本約束下盈利模式轉型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
(二)國內文獻回顧與評述
經濟發展的滯后性使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總體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金融監管大環境要求的變化,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正成為了金融業的焦點問題,尤其在后危機時代如何處理資本約束條件下的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問題已成為解決商業銀行資本和經營“瓶頸”的重中之重。回顧已有文獻,發現國內學者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我國銀行業現有盈利模式的研究、國際比較角度研究、資本約束下銀行業融資渠道研究、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以及績效影響的研究等方面。對于在資本約束強化的條件下如何轉變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以降低其經營風險,提高競爭力的研究仍待進一步深化。
國內理論界對資本約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部分學者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變的必要性以及盈利模式轉變的措施。葛兆強(2006)論述了我國資本監管機制的發展過程;武劍(2004)、章彰(2002)、詹原瑞(2003)等對經濟資本進行了定義和本質界定;李魯新(2007)認為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單一,應對其進行轉型;郭娜(2011)指出我國銀行盈利模式的單一性問題,認為應發展多元化、均衡化的集約型盈利模式;喬桂明、吳劉杰(2013)從資本約束、同業競爭、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和市場需求等外部金融環境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并提出相應的轉型措施;楊繼榮(2011)認為我國商業銀行需要發展中間業務來優化收入結構,提高盈利的穩定性;李浩(2011)認為盈利模式的轉型并非易事;李江(2006)分析我國仍處于依靠利息收入的傳統盈利模式階段,應促進我國銀行業盈利模式的轉型;張銀倉(2009)從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內控機制建設等方面論述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雷立鈞(2007)認為商業銀行應將資產業務與中間業務,公司業務與個人業務并重;張強和武次冰(2010)指出新資本約束的規定一方面導致銀行的融資難度和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使銀行的盈利難度加大,因此,商業銀行應積極開拓融資渠道、轉變盈利模式,以增加非利息收入來緩解融資和盈利的壓力;吳瑋(201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不同規模的商業銀行面臨的資本約束情況不同,相比而言,資本充足率高的銀行擁有較高的信貸資產;游春和胡才龍(2011)提出中小商業銀行應從融資方式和多元化發展模式兩個方面來改善目前的盈利模式。
有一些學者研究發現,拓展多元化非利息收入業務會降低銀行業的風險。如張羽和李黎(2010)認為,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銀行業收益風險;劉孟飛、張曉嵐與張超(2012)則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多元化經營對降低銀行風險的有效性;黃雋和章艷紅(2010)研究認為,規模較大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對銀行風險大于小銀行。而一些學者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多元化渠道的開發增加了銀行的風險。周開國和李琳(2011)發現非利息收入增加了銀行的風險。也有觀點認為拓展多元化的收入渠道與風險沒有關聯。張雪蘭(2011)發現我國商業銀行收入多元化與風險間并沒有明顯的關聯;劉孟飛等(2012)則發現多元化對商業銀行績效影響并不顯著;陳野華、王玉峰、王艷(2011)研究中涉及雙重約束,認為投資銀行受到凈資本和經濟資本的雙重約束影響,監管資本硬約束和非硬約束對銀行產生不同影響。
總結國內已有文獻,筆者發現資本監管者、理論界和實務界都意識到隨著資本約束的不斷強化,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單一盈利模式存在難以抵御風險和融資壓力巨大的缺陷,論述了商業銀行轉變現有盈利模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開拓多元化盈利模式的急切性。從收入方面看,應增加非利息收入在商業銀行收入中的占比,但同時也應該注意非利息收入對銀行業風險影響的不確定性。同時,很多文獻從國際比較角度對不同國家銀行業盈利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國特色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不能完全沿用國外先進銀行的做法。此外,目前已有文獻中對資本約束、強化對銀行資本監管以及盈利模式的影響研究仍有欠缺。總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正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2012)所說,“中國銀行業目前的監管準則框架基本立足于《巴塞爾I》,資本的定義介于《巴塞爾II》和《巴塞爾I》之間,風險加權資產的計算方法也仍舊主要采用的是《巴塞爾I》下的簡單標準法。如果試圖實現《巴塞爾I》到《巴塞爾Ⅲ》的一步到位,對中國銀行業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而,在資本約束下,想要實現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不斷摸索中前進,不可一蹴而就。
(一)資本與資本約束
1、資本與銀行資本的概念。亞當·斯密認為資本是“一定量的積蓄的和儲存的勞動”。馬克思認為資本是“用于剝削雇傭勞動而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體現著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生產關系”。在商業銀行中,存在“三種資本觀念”,即會計資本、監管資本和經濟資本,三者是應運不同發展背景相繼登上歷史舞臺的。會計資本是一個所有者權益的概念,即銀行資產減去負債后的凈值,是銀行資金的重要來源。監管資本是銀行根據監管的要求,為了防范風險、維持市場信心、促進商業銀行可持續經營而持有的資本的底線要求,具有強制性的特質。經濟資本又稱風險資本,是用來彌補非預期損失的資本數額,是一種虛擬的資本,在賬面上無法體現,其最主要的功能是防范風險和創造價值。由此分別形成了賬面資本約束、監管資本約束和經濟資本約束三種不同的資本觀。從數量關系上看,一般而言,風險資本最低,賬面資本次之,監管資本最高(葛兆強,2006)。
2、資本約束。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其經營的特殊性決定了高風險性,而資本的功能是通過吸收損失來充當風險的“緩沖器”。資本約束分為監管資本約束和經濟資本約束。監管資本約束是外部資本約束,具有強制性的特征。指外部監管機構制定的資本充足率要求,是商業銀行最低的資本要求。經濟資本約束是指商業銀行根據其自身實際經營情況、風險情況等制定的一種內部的自我資本約束。商業銀行監管資本約束和經濟資本約束統稱“資本約束”,以加強風險管理能力為出發點,對資本實施合理、有效配置,從而實現銀行的經營管理目標。
(二)銀行資本監管理論
隨著我國銀行體系及監管改革的發展,銀行資本監管制度也隨之逐步建立并不斷發展。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歷經了市場化轉型期 (1994—2003)、銀行體系市場化形成時期(2004—2010)和新資本協議實施期(2011年至今)。2010年巴塞爾委員會正式推出《巴塞爾協議III》;2012年6月,我國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分別要求在2013年底前和2019年底前達標。新辦法不僅在資本質量及數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且比國際標準更加嚴格,對我國銀行業提出更高的資本監管約束要求。其中,我國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高國際標準0.5%,系統性重要銀行附加1%的資本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分別為不低于11.5%和10.5%,并且杠桿率最低標準為4%。
(三)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分析
長久以來,我國銀行業主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單一的存貸款凈利息收入模式。各類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占其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雖然近年來非利息收入占比略有上升,凈利息收入略有下降,但凈利息仍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且手續費與傭金凈收入構成了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部分。目前,外部宏觀金融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國際競爭不斷加強,資本監管要求不斷強化,加上銀行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改善,我國商業銀行應該主動改變盈利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一)資本約束的演進歷程
銀行業一直都是高風險的行業,其特殊的資本結構與業務模式決定了其經營的高杠桿性,因而世界范圍內都很重視其風險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加強對其監管力度。
1、從《巴塞爾I》到《巴塞爾III》。1974年受石油危機影響,兩家大銀行倒閉引起極大關注,當年成立了銀行法規與監管實務委員會,即巴塞爾委員會,為統一銀行監管做出了巨大貢獻。1988年制定了《巴塞爾協議》,規定了資本的計算方法、資本構成和風險加權系數,提出了最低資本要求;隨著經濟發展,《巴塞爾協議》的弊端不斷暴露,2004年6月巴塞爾委員會簽署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制定了新的銀行監管框架;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巴塞爾III》應運而生,從銀行個體和金融系統兩方面加強風險監督,對資本的質和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對資本的約束也不斷強化。從《巴塞爾協議》的發展歷程,銀行危機或金融危機不斷推動資本監管的演進,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對風險覆蓋范圍不斷拓展,從主要強調銀行業面臨的信用風險,到補充了市場風險,再到操作風險資本的計提要求和系統性風險的資本要求,風險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對資本質量和數量要求也不斷提高。
2、我國資本約束的演進過程。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經歷了市場化轉型期 (1994—2003)、銀行體系市場化形成期(2004—2010)和新資本協議實施期(2011年至今)。資本約束隨著經濟發展,跟隨國際資本約束進程經歷了由無到有、由松到緊的發展歷程。在此期間我國資本約束從質和量上不斷發展強化。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我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資本約束制度。新辦法在資本監管方面更加強化,商業銀行面臨資本補充壓力的增大,現行盈利模式存在諸多的不足與弊端,應積極開展多元化的資本占用較少或不占用資本的中間業務。
(二)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現狀分析
1、盈利模式單一,以傳統的利差收入為主導,收入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賴于凈利息收入。自 2004年以來,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占比約為80%。非利息收入占比盡管略有上升,但總體比重仍然較低,平均不足 20%。在非利息收入的組成中,占絕大多數的是手續費與傭金凈收入,一般而言,資產規模與非利息收入成正相關關系,相對于規模較小的銀行,規模較大銀行對應著較大的非利息收入。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部宏觀大環境不斷變化,銀行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已得到大大改善,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在外部和內部條件具備的條件下,中國商業銀行應該主動改變目前單一的盈利模式,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已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增強的資本約束要求。
2、中間業務品種較少,盈利模式的創新性不夠,收入占比低。雖然我國已形成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商業銀行并存的體系,為中間業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且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斷開發中間業務,但與西方發達國家比,我國以利差為主的單一盈利模式仍處于主導地位,中間業務的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占比仍然較低。首先,中間業務的品種較少。目前世界銀行業有3000余種中間業務,而我國僅有500種左右。其次,我國中間業務發展速度雖快,但對營業收入的貢獻比例很低。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方面,部分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20%,但只是少數大型國有銀行,而在國外先進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在40%以上,花旗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更高達70%。再次,高技術含量的中間業務不多,盈利模式仍缺乏創新性。最后,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不平衡,國有及股份制銀行發展較快,城市及農村商業銀行則發展較為緩慢。
(三)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動因分析
中國銀行業長期以來依賴凈利息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不利于銀行業的持續發展,對銀行的資本消耗與要求過高,導致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 “資本饑渴癥”,再加之外部監管不斷強化的資本約束,內外誘因共同要求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進行轉型,發展低資本消耗或不需要資本消耗的持續發展模式。
1、外部原因。后危機時代,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商業銀行面臨不斷加大挑戰。我國央行從2011年到2015年,調整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多達14次,還進行了11次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以面對日益復雜的內外部經濟環境。此外,對商業銀行貸款余額增長進行指令性管理,也抑制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這對商業銀行傳統的以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形成了極大沖擊。
(1)法律法規中資本約束的強化。2010年發布的《巴塞爾協議III》對銀行業資本監管的量和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除了積極推進《巴塞爾Ⅲ》的實施以外,于2011年5月3日發布了《中國銀監會關于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同時于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對銀行業資本的約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銀行業面臨更強的資本監管約束。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缺口依然較大,商業銀行可以分別從增加分子和減少分母兩個方面來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即增加融資和較少風險資產。目前的市場狀況下,融資可能相對困難,因而可以更多考慮從盈利模式轉變,開展占用資本較少或不占用資本的中間業務更為可行。
(2)利率市場化的壓力。據統計,我國銀行業存貸款利差在3%以上水平,這也是為什么商業銀行可以以此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原因。但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市場化后利差水平會降低,必然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利率市場化后的韓國及日本利差總體在1%—2%之間徘徊,中國利率市場化后也應在此水平相差不多,面對此種形式,將來中國銀行業的凈利息收入必然會有所下降,如果不及時轉變經營模式,會使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和整體競爭力下降,必然會使外資銀行有機可乘,使我國商業銀行喪失市場占有率。中國銀行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已迫在眉睫。
(3)金融混業經營和同業競爭的壓力。隨著銀行的綜合化經營趨勢的加強,銀行與基金、保險、債券、信托等以外交叉越來越大,因此在金融混業下,除了大型銀行具有一些優勢以外,中小銀行受其規模限制,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加上外資銀行的不斷涌入,同業競爭的加劇都督促著中國銀行業盈利模式的轉變,以適應日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
(4)金融脫媒的挑戰。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功能逐步完善,直接融資市場將會得到快速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要“積極發展債券市場,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隨著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逐步完善與強大,企業更易于在資本市場融資,對銀行業的融資業務有較大沖擊。如何改變此劣勢,要求商業銀行積極研發與資本市場相關的債券、基金、保險等產品業務,拓展多元化收入渠道。

表1 2011—201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統計表

表2 2011—2015年蚌埠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統計表
(5)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導致市場需求多元化和產業升級帶來的壓力。改革開放以來居民財富的增加,使得金融服務市場需求呈現多元化和國際化的趨勢,從而對新型金融服務的需求量有不斷增大的趨勢。為應對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商業銀行應積極開發多元化的中間業務。另外,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升級,由投資驅動型轉向內需驅動型,以前產業結構中落后和過剩的產能將逐步淘汰,這要求銀行適應新環境,調整業務結構來應對新形勢的挑戰。
2、內部動因。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規模較小,業務結構較為單一,且大都集中在傳統的信貸業務,新型業務較少。隨著外部環境的發展,業務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快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是必經之路。而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與國外先進銀行相差較大,其轉變過程仍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經營結構與經營效率低下,改善了才可以均衡協調發展,也是轉變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的根本。此外,我國經濟轉軌時期,經濟高速增長伴隨著市場的高風險,對企業內部的風險控制和自身經營管理的改革有著較高要求。
國家外部宏觀經濟環境的發展和外部宏觀經濟政策的放松,給商業銀行轉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銀行業為了應對外部環境政策變化和日趨增加的競爭力,其不斷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為其轉型提供了良好的內部環境。此外,網絡與新興技術的發展也為其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持。綜合各方面條件,商業銀行經營轉型基礎條件已具備,勢在必行。
(一)蚌埠市商業銀行資本水平:現狀與發展
1、資本充足率現狀。自我國實行較為嚴格的資本監管制度后,各類商業銀行一方面除了通過各種方式積極補充資本外,也不斷積極開展業務轉型,發展中間業務,減少高資本消耗型資產的比重。因而,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斷提高,且達標情況較為理想(見表1)。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4年報》顯示,截止到201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6%,比上年上升0.81%,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3.18%,比上年上升0.99%,均超過國際標準,且239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全部達標。在新政策的引導下,各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其抵御風險的能力。
蚌埠市現有12家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徽商銀行、蚌埠市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統計其2011—2014年資本充足率,在日益增強的資本約束強制化下,2011—2014年各行平均資本充足率達12.45%、13.58%、11.77%和12.56%,均符合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隨著資本約束的強化,使各個銀行擁有良好的資本實力,對于銀行的抗風險能力以及更廣泛的金融穩定至關重要。
2、蚌埠市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現狀。不良貸款率與貸款損失率可以衡量銀行的信用風險。Salas Saurina(2002),Barth et al(2004)使用不良貸款率;Salas Saurina(2003),Giuliano et al (2007)用貸款損失率等指標來衡量銀行風險;楊城(2005),孔金蘭、董金(2008)也使用不良貸款率度量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但該指標也存在忽視銀行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的缺點,所以對風險的覆蓋面比較狹窄。
從表2總體來看,蚌埠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大部分呈下降趨勢,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下降趨勢尤為明顯。最低資本充足率的資本約束對于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形成了有效約束,也限制了不良貸款率,起到了資本緩沖作用。

表3 2011—2015年蚌埠市銀行收入結構變化 單位:萬元
3、蚌埠市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分析。從表3數據上蚌埠市12家商業銀行收入結構來看,其非利息收入占比變化具有不確定,非利息收入占比雖有一定的上升,但也不是一直在上升。而且,手續費與傭金凈收入構成商業銀行非利息的主要部分。另外,由數據發現,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入仍占主導,比率較大。而且資產規模較大銀行對應著較大的非利息收入,即資產規模與非利息收入呈正向變動關系??傮w來說,凈利息收入仍是蚌埠市各商業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各銀行雖有心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但效果不甚理想。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與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相比相距甚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開拓符合自己特質的中間業務,降低經營風險,提高業務競爭力。
4、蚌埠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渡虡I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指出,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責,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張云峰(2008)認為: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作為中間人參與、形成非利息收入的金融服務。依據此定義,可以將中間業務分為9類(見下頁表4)。
伴隨資本監管約束制度,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不斷深入、業務結構不斷調整。西方國家逐步放緩了信貸擴張的腳步,由于信貸資產的風險較高,在資本約束不斷強化的前提下,發展低資本消耗業務成為商業銀行轉型的目標之一,而中間業務因其風險低、占用資本少的優勢成為各國商業銀行競相發展的對象。從表5樣本數據可以看出,蚌埠市由于地理位置等限制,雖然也在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但對營業收入的貢獻度仍然很低,中間業務發展并不平衡。中間業務收入與銀行規模呈正相關關系,規模較大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高于小規模商業銀行的發展。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明顯高于股份制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近年來,商業銀行不遺余力地發展中間業務,拓寬收入渠道,取得了較好的業績,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降低和增加其綜合競爭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數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緩慢,仍待加強。

表4 中間業務類型
資本約束的不斷強化對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具有促進作用,尤其對那些面臨更多資本壓力的商業銀行作用更為顯著。通過以上研究發現,對銀行盈利模式的拓展有利于提高其資本充足率,滿足最低資本監管要求。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影響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因素較多,外部受宏觀經濟環境、制度、行業競爭等各方面的影響,內部受商業銀行自身管理體制的制約,因而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并非易事,需要長時間、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變的路徑
面對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既面臨外資銀行的競爭,也面對日趨激烈的同業競爭,所以要找到一條有特色的發展之路。筆者認為,需要從內部治理結構調整、風險管理和業務轉型等方面去改善。
1、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股權集中度高,“一股獨大”的現象,商業銀行應建立基本的公司治理結構,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清晰界定其職責邊界,做到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消耗配合,不越位、不缺位。近年來,各銀行相繼引入了獨立董事制度,完善和加強了董事會的功能。應改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組織結構,建立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改進信息披露機制,提高商業銀行的監管水平,并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表5 蚌埠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
2、加強風險管理。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控制風險是其第一要務。針對我國商業銀行歷史沿革造成的操作風險、政策市場的風險和資本充足率不足面臨的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應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觀念,實施風險管理戰略,加強內部控制以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3、加快業務轉型。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制定和實施適合的市場定位策略,進行業務經營轉型,明確其市場地位,推進業務結構優化轉型。同時,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推出具有特色的金融產品,并有針對性地發展個人零售業務。
(二)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政策建議
1、實施資本先導戰略,強化資本約束,實施經營轉型。銀行是經營資本的高風險企業,而資本是風險的“緩沖器”,所以資本管理是銀行業發展是首要問題,尤其在面對日益強化的外部資本監管壓力下,如何有效補充資本,滿足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已成為放在各銀行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我國銀行業歷史沿襲以凈利息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在資本約束不斷強化的今天已暴露出其弊端。應積極尋求出路,改變現有單一的盈利模式,拓展低資本消耗或不占用資本的中間業務,走可持續發展的資本集約型道路。
2、找準市場定位,實施差異化經營戰略。鑒于商業銀行盈利模式所具有的規模敏感性,考慮到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規模類型商業銀行應采用不同的發展策略:對于規模較大的銀行應可以積極發展綜合化的業務,利用其規模優勢增加盈利;對于規模較小商業銀行因其規模上的劣勢可以選擇精細化、專業化、區域化的方向發展,尋求出路。
3、從業務策略上探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應注重從提高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出發,大力發展資本占用少或不占用資本中間業務,以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減少商業銀行的資本壓力。從業務上說,著重發展中間業務和零售銀行業務。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國際化業務的不斷拓展,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發展大有前景,且由于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幾乎不占資本,風險較少,發展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已成為各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首要之選。此外,占中間業務絕大部分的手續費與傭金收入相關的業務,由于其風險小,占用資本少的特質應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的發展在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積極引導,不斷強化,來支持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
4、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人才策略。人力資源是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中最寶貴的資源,應注重人才的培養。可從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同時進行,并建立與對口高校的合作人才培養,進行人才儲備。
(本文系安徽財經大學校級教研項目 “以從業能力為導向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項目編號:acjyyb2015054〉、安徽財經大學校級科研項目“基于PPP模式的地方政府債務治理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商學院/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中國人民銀行蚌埠中心支行)
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6.Amendment to the capital accord to Incorporate market risks[S].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4.Basel II:In-ternational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a Revised Framework[S].
3.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10.Basel III: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standards and monitoring[S].
4.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10.Basel III: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standards and monitoring[S].
5.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10.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ntitative impact study[S].
6.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1.Amendment of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in respect of the inclusion of general provisions/general loan-loss reserves in capital[S].
7.De Young R.,&Roland K..2001.Product mix and earnings volatility at commercial banks:Evidence from a degree of total leverage model[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0.
8.巴曙松、朱元倩等著.2011.巴塞爾協議Ⅲ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9.巴曙松.2012.巴塞爾資本協議Ⅲ在中國的落地與實施[N].第一財經日報,10-10。
10.葛兆強.2006.資本約束、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成長[J].金融論壇,2。
11.郭金龍、林文龍.2005.中國市場十種盈利模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2.郭娜.2011.中國上市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研究:方向和路徑[J].農村金融研究,7。
13.姜建清.2011.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增強核心競爭力[N].金融時報,2-21。
14.雷立鈞.2007.資本約束下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模式[J].財經問題研究,5。
15.李浩.2011.加快銀行轉型是宏觀調控背景下的理性選擇[J].中國金融,12。
16.李建軍、辛本勝.2011.商業銀行資產結構調整的方向[J].中國金融,12。
17.李興智、王延明.2010.私人銀行的盈利模式研究:手續費型和管理費型[J].國際金融研究,4。
18.劉明康.2010.穩步推進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J].中國金融,11。
19.王勝邦.2011.國際銀行監管改革對商業銀行轉型的影響[J].中國金融,7。
20.吳劉杰.2013.資本約束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型研究[D].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21.吳瑋.2011.資本約束對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行為的影響——基于175家商業銀行數據的經驗研究[J].金融研究,4。
22.許征帆.1987.馬克思主義辭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3.游春、胡才龍.2011.巴塞爾協議III及其對我國中小銀行影響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5。
24.張強、武次冰.2010.資本監管新規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1。
25.張銀倉.2009.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6。
26.張羽、李黎.2010.非利息收入有利于降低銀行風險嗎?——基于中國銀行業的數據[J].南開經濟研究,4。
27.中共中央編譯局.20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8.周小川.2009.關于改變宏觀和微觀順周期性的進一步探討[N].金融時報,3-27。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