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江++卡合爾曼·卡德爾++陳小紅++買買提力·艾沙
【摘要】目的:分析行動導向教學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將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間收治于我院的神經外科實習生82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41人以及對照組41人。其中給予對照組學生傳統神經外科教學;給予觀察組學生行動導向教學。結果:經過不同的教學模式后,觀察組學生的病理分析能力、理論考試成績、實際操作以及論文成績等各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學生,(P<0.05)組間比較具備統計學意義。結論: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融入行動導向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臨床教學中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 神經外 教學質量 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246-02
神經外科實習內容涉及到了神經外科基礎知識、解剖學等,同時對于神經外科的學習內容而言較為深奧和復雜,部分學生由于難以理解從而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這同樣也直接影響到了神經外科學的教學效率和整體的學習效果。有越來越多的資料和文獻表明,給予行動導向教學可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本次研究將分析行動導向教學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間收治于我院的神經外科實習生82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41人以及對照組41人。其中給予對照組學生傳統神經外科教學;給予觀察組學生行動導向教學。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18-22歲,平均年齡(20.3±1.3)歲;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20-24歲,平均年齡(22.3±1.0)歲。兩組學生均設置有組長一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記錄。兩組學生的學歷以及性別、年齡等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研究中對照組學生均采用“一對多”教學模式,帶教老師完全按照教學大綱對學生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是以帶教老師為中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若遇不懂問題向老師提問并一一解答。觀察組學生則采用行動導向教學,其方法如下:
1.2.1課前準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收集本節課所需材料,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確認教學內容后,在學生實習前的1w內為學生發放相關的教學材料,首先讓學生們自行閱讀發放材料,對教學問題進行標注。使學生們充分做好課前的預習,可以小組的形式對不同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1.2.2案例分析
在授課過程中,帶教老師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針對性、典型的神經內科案例,引導學生們對典型案例進行討論和分析。在對病例進行選擇時,要將神經外科大部分知識點包含在內,做到真正的有針對性教學。
1.2.3相互討論
授課期間,帶教老師將相關的典型病例發放給組長,每個小組自行討論,并對問題深入探討同時思考相應的解決方案。
1.2.4結果分析
討論結束后,由每組的組長將結果進行總結,并將小組討論結果公布。臨床教師對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對學生們討論結果中的不足進行糾正和指導。
1.3觀察指標
學習結束后對學生的病理分析、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際操作以及論文成績等進行比較分析,其中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中,若P值<0.05表明兩組具備統計學意義,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利用X2進行驗證。計量資料均采用(■±s)表示,t用作計量資料比較,統計學數據軟件版本為SPSS20.0。
2.結果
經過不同的教學模式后,觀察組學生的病理分析能力、理論考試成績、實際操作以及論文成績等各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學生,(P<0.05)組間比較具備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傳統的授課都是以老師為主,學生接受的都是被動學習,但將行動導向教學融入其中后,則可通過案例、實際操作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其中,對臨床情境有了深入的了解,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2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將行動導向教學融入后,對學生分組,使得學生在相互協作的環境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加強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進而也提升了團隊精神以及協作精神。
行動導向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使學生在神經外科學習中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并且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充分發揮,提升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臨床教學中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韓茂源.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論釋義及實踐解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