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萍 劉記茹
[摘要]電影發展經歷了繁盛、衰落再到中興的過程,并呈現了繁榮景象。但是,繁榮背后許多現象值得深思,為什么投巨資的電影沒有收獲好的票房,沒有獲得好的評價?道德觀、價值觀、審美意識的異化在當今社會占有很大市場,用法律法規、道德倫理規范維系著的社會秩序不能因人而異,必須堅守公平、公正的底線,否則就會導致秩序的混亂。藝術家創作這種直面觀眾、影響面很廣的電影應成為遵守法律法規、道德倫理的模范,沒有超越人類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的藝術。
[關鍵詞]電影;大片;藝術表現;道德意識
一、關于大片
“大片”一詞最早開始使用是在1994年。當年中國廣電部電影局批準了中影公司經理吳孟辰以分賬方式進口外國一流影片的建議,提出每年可以由中國電視系列劇團統一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已改為每年僅從美國進口20部影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在此限)。每年進口的這10部影片往往為好萊塢的大制作,預算較高,故而又被人稱為10部進口“大片”。顧名思義,大片就是大導演、大明星、大制作、大投入、大場面、大陣容、大回報等“大”級別的電影作品。大片的概念沒有具體的權威標準,爭論頗多,歸納起來有四個必要條件:(1)高含金量,包括高投資和高票房;(2)高科技,投入大量的電腦制作和科技設備;(3)高文化品位;(4)大片的時長一般不少于100分鐘,兩個小時以上的大片最常見。例如,
《泰坦尼克號》:導演是詹姆斯·卡梅倫;主演為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凱特·溫絲萊特;成本為2億美元;全球票房21億美元。
《英雄》:導演是張藝謀;主演為李連杰、張曼玉、梁朝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成本為3000萬美元;票房177億美元。
二、“大片”的藝術表現與道德意識
何謂“大片”?每個喜愛電影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大投資、大導演、大明星構成大片的必要元素,同時還要是大題材,表現大場面,要具備恢宏的氣勢、深邃的思想、奇妙的構思,要有英雄壯舉、悲天憫人的情懷,反映人類的真善美,要有靈魂——貫穿影片的深刻主題;動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先進科技,創造沖擊的視聽效果,給人以場面、氣勢、思想上的震撼,對觀眾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電影藝術是互動的藝術,觀眾缺席的電影無論如何都不能稱為“大片”,和寡不一定因為曲高,雅俗共賞的電影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稱得上大片。電影不僅要好看,更要讓觀眾看懂,給予觀眾感動,羅蘭·艾默里奇《獨立日》《后天》《2012》等影片都是既叫好又叫座,賺得盆滿缽滿!
電影所展示的視覺效果、宏闊的場景、匪夷所思的創作構思、離奇甚至夢幻般的情節都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體現了導演的藝術構思、創作理念和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社會公德意識和價值觀念,表現人的訴求,揚善抑惡,表現人類的真善美?!按笃背嚾輳姶蟆⑼顿Y巨大、回報豐厚等外在因素之外,必須場景宏大,題材深厚,具有深刻的內涵,展示人類的大愛;市場效益好,經濟價值大;專家評論好,觀眾認可度高。
藝術的感染力來自于作品的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充分發揮創作人員的想象力,利用一切先進設備和技術,采用多樣化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徑,準確而深刻地揭示人性,展現人性的真善美、道德、良知,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表現深刻的題材,突出電影藝術的獨特性,在追求壯美、壯闊、崇高的過程中,展示電影人的社會責任。《泰坦尼克號》之所以成為大片,根本原因是影片所反映的深刻主題——愛情和人性,這也是人類關注的永恒主題。電影是一種形象化的藝術,直觀、真切,電影所表現的善惡好壞、是非曲直,直接影響到每一個觀眾。電影通過其內容影響觀看者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電影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電影可以反映任何人和事,但是必須符合生活邏輯和社會共同的價值觀,不能搞顛覆,特別是不能反傳統,更不能動搖人們的傳統價值觀,這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學術可以有探討、有顛覆,所涉及的范圍畢竟有限;藝術則不然,其流行面廣,特別是影視藝術,普及率高,影響極其深遠,會動搖和沖擊人們的普遍價值觀。羅蘭·艾默里奇《獨立日》《后天》《2012》等幾部影片在處理人類情感、社會公德和正義、弘揚真善美等方面維護了傳統價值觀,真善美必然抑制假丑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才受到了觀眾的認同和肯定。
三、關于“大片” 藝術表現與道德意識的思考
著名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執導的《獨立日》《后天》《2012》三部影片,無論是投資還是票房,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無論是情節還是場面,都堪稱宏大。
片名出品時間制作成本(美元)主要演員出品公司收益(美元)獨立日19967500萬威爾·史密斯??怂?1億后天2004125億丹尼斯·奎德福克斯54億201220092億約翰·庫薩克哥倫比亞77億觀看以上影片時,觀眾難免震懾于大自然的狂虐,并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心情跌宕起伏,時而緊張,時而激動,時而驚恐,時而憤怒,心系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憂慮人物命運。盡管困難重重,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似乎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但是,主人公憑借聰明才智,團結和依靠正義力量,最終化解了人類危機。英雄情懷的展示,人與人之間入情入理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的交織,留給人們以光明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透過《獨立日》《后天》《2012》展現的災難和恐懼,我們看到的是人類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堅強不屈,看到的是人類的團結合作,看到的是主人公及大眾對社會、家庭的責任。責任感與使命感使人們團結起來共同抵御災難,并最終戰勝災難。影片雖然展示了災難的強大,但是人類可以憑借自身的智慧,團結一致,化解危機,迎來光明的未來。
導演、編劇都有自己的藝術理想,他們不僅要展示自己的藝術追求,更肩負社會道德責任和良知,因為電影的受眾廣泛,影響深刻。電影是大眾藝術,給大眾以藝術享受,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同時,應當符合大眾的欣賞情趣,應該讓大眾看懂。藝術的境界源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藝術的夸張與虛構,應當符合生活發展的邏輯,盡管現實生活中可能不會發生,但是按照生活邏輯推演可以發生的事,可以有或可能有,羅蘭·艾默里奇在以上幾部電影中的表現無疑是成功的。
電影是一門互動的藝術。遍觀經典的電影作品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深得觀眾認可的,羅蘭·艾默里奇的《獨立日》從首映到現在已經有近20年了,《后天》也達到了11年,《2012》上映也5年了,但是卻仍然被津津樂道,這就是經典。羅蘭·艾默里奇的這三部影片,除了具備大投資、大導演、大明星、大題材、大場面等幾大要素之外,還給觀眾帶來了大感動,也收獲了大回報,這才是“大片”。作為一門藝術,電影有其自身的規律,從事電影制作的人都應當遵循這些規律,在不違背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創作人員的聰明才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和技術,拍攝具有藝術觀賞性,又符合生活邏輯,符合社會道德倫理的電影作品。
電影“大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其能夠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表現風格,或幽默風趣,或清純唯美,或樸實無華;而且能夠緊隨時代的步伐,展現時代前進的特征和社會、科技、文化發展的成果和進步,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表現人類的種種情感體驗,引起各色人等的情感共鳴,如人的自由理念、人格尊嚴、道德理想,藝術再現親情、友情、愛情等人類共性的東西。電影是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藝術的綜合展現,電影的藝術風格固然重要,可以抓住觀眾的眼球,給人以直觀的沖擊和震撼。觀眾隨著電影內容的推進,與電影中的人物共命運,在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中,獲得審美享受和感官刺激。但是,真正震撼觀眾心靈的是創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是通過電影這個載體傳達出來的人的精神、理想和道德追求的內容,這是電影“大片”的靈魂所在。電影表現的內容或是傳統的,或是創新的;既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超現實的;可以是單一國家、單一民族的,也可以是國際的、民族交融的。但是表現的必然是人類共性的情感,抒發的是可以引起人類共同認知的情懷,或為無疆大愛,或為悲天憫人,或為除暴安良、伸張正義,或為力挽狂瀾、救人水火……能夠被不同國家,各類族群所接受。維護尊嚴、和諧共處、相互友善、融洽交流、積極進取、健康和平是不同民族的共同愿望,這種追求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獲得廣泛贊譽的電影“大片”莫不如此,沒有例外。
這里還有一個至為關鍵的問題就是電影所表現的道德意識傾向。因為電影的受眾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形形色色,所以,如何通過電影這一直觀、具有震撼力的藝術媒介傳達正確的道德意識傾向顯得尤為重要。尤其對于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形的青少年而言,他們單純、輕信、樂于模仿,缺乏道德辨識力、是非判斷力,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如果他們沒有接受到正確的人生觀引導與思想熏陶,就有可能誤入歧途,后果難以預料。因此,需要我們的電影人在創作作品之際,不僅要考慮藝術表現的魅力,更要重視作品的道德意識傾向的表現,使得人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自覺提高個人修養,培養正確的道德意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青少年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得到正能量。
四、電影大片存在的問題
電影工作者是具有巨大公眾影響力的特殊群體,他們拍攝的影片,尤其是花費巨資,請大腕明星加盟,宣傳攻勢強大,受到資深影評人士大力推薦的作品,更應當嚴格自律,擔負起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弘揚社會正氣,振奮社會良知。
每到年終歲末,都會掀起所謂“大片”電影的宣傳狂潮,八仙過海,各出奇招,目的就是為了喚起人們觀看電影的欲望。電影是藝術,同時也是商品,離不開拷貝發行與票房,宣傳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充分利用各種傳媒手段宣傳影片,本無可厚非,但是以炒作玩噱頭,不惜有違社會綱常倫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嚴重沖擊了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其危害是深遠的。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應當是自身修養較高,道德水準較完美的群體,應當是遵紀守法者、公序良俗的維護者,因為他們社會影響面廣、號召力強、示范作用大。
對于一個民族而言,約定俗成的公德意識、道德規范、審美認同是維系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不具有法律條文效力的“法律”,不可以顛覆傳統。觀眾受到廣告傳媒的影響,無形中會提高被宣傳者的期望值,期望值越高,失望感就可能更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批評起來自然會毫不留情。
崔永元說電影缺乏“真誠”,筆者認為不僅如此,不少電影人缺乏對生活的感悟,對民眾生活的體察,局限于自我經歷;創作者和觀眾不能互相理解,沒有共同的關注話題、關心事物、價值認同、審美取向,雙方沒有一點交集。我們所謂的大片,恰恰是沒有處理好故事內容與電影形式的主次關系,一味追求場面宏大,刻意渲染場景,忽視人物與事件的主體地位,刻意營造視覺奇觀,缺乏深刻主題,因而顯得空虛,缺乏靈魂。因此無法感動觀眾,得不到認同。
五、結語
電影的受眾是廣大民眾,民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審美觀念也在提高,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大,資訊傳播越來越迅速,停留于專家認可、專注于參加電影節評獎的作品,脫離生活,甚至生編硬造的電影不會得到民眾的認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電影界也是如此。
電影是藝術,可以虛構,也不排除特技。但虛構要合情合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生活邏輯,符合社會約定俗成的倫理道德和國家法律法規。開展多層面、多角度的藝術探索是藝術創新的需要和正途,不懈追求藝術創新的精神可嘉,有責任感的藝術工作者應該對社會負責,對民眾負責,對民族負責。
[參考文獻]
[1] 周星,龐建.電影藝術的社會道德建設責任[J].當代電影,2006(04).
[2] 楊秀.淺析影視藝術中的道德游戲[J].電影文學,2008(10).
[3] 荒煤.加強電影藝術的道德教育力量[J].當代電影,1984(01).
[4] 王進.當代影視美學的沉潛與深化[J].電影文學,2010(05).
[5] 劉偉.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電影藝術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