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門德斯豐富的舞臺劇導演經驗,直接影響了其電影作品的獨特風格。門德斯的作品大多改編自文學作品,在表現方式上經常借鑒舞臺戲劇里的敘事手法和癲狂形象,讓整部作品或多或少地融入現代戲劇的理念,形成獨立的風格。門德斯的作品主題往往圍繞美國現實存在的社會問題和美國人的平凡生活而展開,表現出濃郁的人文關懷和文化憂慮。門德斯的跨文化身份與跨類型導演經驗使得他的幾部代表性電影作品具有明顯的跨/超類型特征。
[關鍵詞]導演薩姆·門德斯;日常生活敘事;現代性批判
作為來自英倫戲劇界的電影導演,門德斯的定位與傳統好萊塢導演顯著不同。門德斯要將好萊塢商業大電影的國際化運作模式和舞臺劇式的英倫文化特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特色鮮明的導演個人風格。
一、日常生活敘事與現代性的憂思
門德斯的作品大多以影射現實為主旨,用影像傳達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批判。門德斯的電影或以宏觀的大社會視角為切入點,或以微觀的日常瑣事為切入點,但最終都會歸結到對現實社會或政治現狀的分析與暗諷。門德斯就如同一位徜徉在電影世界里的智者,以一幀幀畫面書寫著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門德斯的經典之作《美國麗人》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多項榮譽,影片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三個嚴重問題。其一是漂泊無根的美國夢;其二是美國中產階級死氣沉沉的生活;其三是美國男性遭遇的中年危機。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許多社會問題凸顯出來,超級城市鱗次櫛比,而現代化都市的浮華背后,卻隱藏著城市貧民窟的辛酸艱苦,而生活在郊區的中產階級看似安逸富足,實際上卻面臨著來自事業、家庭和心理方面的多重壓力。在影片《美國麗人》中,萊斯特就是一個深陷于這些危機的中年人,電影片頭就表達了女兒珍妮對萊斯特的怨憤和排斥,隨即萊斯特用一句話概括了他的生活,他已經心如死灰。萊斯特是典型的被中年危機所困擾的男人,他的人生正在經歷最失敗、最晦暗的階段,事業上毫無起色,家庭關系陷入僵局,長期尊奉以物質為中心的生活觀讓萊斯特早已失去了任何信仰,他的精神一片空虛。
面對妻子對自己越來越輕視冷漠,女兒越來越叛逆不羈,而情人安吉拉不斷拋來性的誘惑,萊斯特徹底崩潰。他開始試圖改變這樣毫無希望和生機的生活,準備找回屬于自己的尊嚴和男子氣概。終于有一日,萊斯特偶然發現妻子卡洛琳與別人有曖昧的男女關系之時,他的男性氣質徹底被喚醒。而珍妮的朋友瑞吉也同樣面臨著一個混亂失敗的家庭,瑞吉的父親如同萊斯特一樣,也是一個身處中年危機的失敗者,他曾經是一名海軍中校,由于骨子里的好戰思想他私藏了許多軍火。他一直為自己同性戀的性取向感到恥辱,一直試圖隱藏,導致其心理越來越畸形,甚至對瑞吉用暴虐的方式進行管教。兩代人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兩個家庭都搖搖欲墜,最終,珍妮和瑞吉選擇了遠走他鄉,逃離了他們引以為恥的父親。影片的結尾,萊斯特知道了瑞吉父親是個同性戀,瑞吉父親為了掩蓋事實殺死了萊斯特,一顆子彈終結了萊斯特失敗的一生以及他所有對物質和欲望的幻想。影片中反復出現白色塑料袋的符號,它蒼白飄搖,象征著空虛和無奈的人生。
電影《革命之路》中弗蘭克和愛普爾的生活平淡如水,極度沉悶之下,弗蘭克陷入迷惘之中,他對自己的生活極度不滿,他甚至不能對自己有一個理性的認知。弗蘭克和愛普爾決心改變單調無意義的生活,他們準備開啟一段歐洲之旅,到歐洲找回夢想,找回生活的激情。
而就在他們準備出發的時候,事情發生了轉折,弗蘭克的事業突然有了轉機,面對寶貴的升職機會,弗蘭克不忍放棄,他決定暫時放棄與愛普爾的歐洲之旅。之后,愛普爾懷孕,面對強大的生活壓力,在是否留下孩子這個問題上,夫妻倆一直不能達成共識。愛普爾不知該如何是好,最終,愛普爾在公寓里因墮胎而引發了大出血,失去了年輕的生命。影片以弗蘭克瘋狂地奔跑而告終,他們的歐洲尋夢之旅在人們口中成為一個笑料。夢想粉碎,現實重擊,弗蘭克的生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弗蘭克曾經的掙扎以失敗宣告結束,而對于更多連掙扎的勇氣都沒有的人,弗蘭克的遭遇如同一個小插曲,一切重歸平靜。《革命之路》以弗蘭克和愛普爾的遭際反映了想要改變沉悶壓抑生活的艱難。
電影《毀滅之路》是由湯姆·漢克斯和保羅·紐曼共同演繹的一部驚悚片。影片以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為社會背景,在那個時代,殺手橫行、軍火泛濫,到處充斥著火并的血腥氣息。整個社會處于暴力和混亂之中,毫無秩序和法律可言,因為利益而引發的沖突四處爆發。所謂人,已經不再具有溫情,而淪為追尋利益或者復仇的武器。整部影片以倒敘作為主要敘事方式,影片開頭便是主人公對往事的回憶。蘇利文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有兩個兒子——彼得和邁克,他們以為父親是一個勇猛無比的英雄,而事實上,蘇利文是一個職業殺手。邁克想看到父親工作時的樣子,便偷偷跟蹤蘇利文,出乎意料的,卻看到了他殺人的一幕,從此這個家庭不再平靜。黑幫的人唯恐事情暴露,殺死了邁克的母親和弟弟,從此邁克跟隨父親踏上了復仇的路。最終,蘇利文和兒子邁克成功地為家人報仇,同時,自己也失去了生命。影片的最后,當被問及蘇利文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壞人的時候,邁克坦然地說,他是我父親。影片落幕,對于蘇利文究竟是善是惡,門德斯沒有給出一個官方的評判,他曾經是殺人不眨眼的殺手,但他確實也是那個黑暗社會的受害者。對于蘇利文和邁克的復仇,我們不能用簡單的善惡來評判。
同樣用倒敘的手法進入劇情的還有門德斯的另一部作品《鍋蓋頭》。影片講述海軍陸戰隊成員斯沃福德的故事,斯沃福德的父母結緣于戰場,在戰爭結束后,他們結婚生子,斯沃福德來到人世。斯沃福德長大后也成為一名戰士,加入了海軍陸戰隊。當時美國正在進行海灣戰爭,士兵們在美國政治的宣導下被派往沙漠戰場。士兵們在沙漠戰場上對這場戰爭進行了一番討論,沙漠的寂靜和戰火的彌漫讓他們越來越看清楚這場戰爭背后的真相,但是迫于官方壓力,他們不敢擅自說出心中的判斷,只能重復那些違心的言論。
影片《鍋蓋頭》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在維護統治和擴張版圖上喪心病狂之時,這個國家的人都將淪為政治工具,他們將成為國家機器上一個微不足道的零件,冰冷、麻木地運轉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沒有靈魂深處的信仰,只有荒誕病態的運轉。《鍋蓋頭》真實地回憶了戰爭時期的狀況,但是門德斯太過注重影片的現實主義,致使情節發展太過緩慢,不符合美國人的觀賞習慣,因此影片《鍋蓋頭》的票房狀況并不理想。
與前文中幾部作品的壓抑晦暗不同,門德斯的另一部作品《為子搬遷》是一部輕松活潑的公路喜劇片。影片在歡樂的氣氛中,通過講述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反映出美國社會存在的許多痼疾。影片講述一對婚后很久才有孩子的夫婦本特和瓦羅納為了挑選適合孩子出生的安樂窩四處搬遷的故事。當瓦羅納懷孕六個月的時候,本特的哥哥法蘭德斯要離開一直居住的科羅拉多州,這意味著本特夫婦也不會在這里長住了。本特夫婦決定在孩子出生前就走,找到一個適合他們的安樂窩。他們開始了穿越大半個美國的為子搬遷之旅,他們走過諸如鳳凰城、蒙特利爾和圖桑等地方,投奔過許多親戚朋友,一路上也發生很多溫馨的故事。本特夫婦這一段旅程如同一個美國社會的微縮,他們經歷過同性戀者的矛盾,思考過成立家庭的社會價值,看到了很多人另類的生存方式,也見證了很多人終生無子的孤寂。這些圍繞著平凡人日常生活的社會問題被影片放大,我們在一路歡笑之后,看到了門德斯對社會問題的擔憂。最終,本特夫婦回到了童年的故鄉,他們忽然意識到這里才是自己真正想要尋找的安樂窩,為影片表現出來的人文關懷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二、跨文化身份與跨/超類型特征
薩姆·門德斯出生在英國,曾是一名出色的舞臺劇導演,與傳統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導演相比,他的定位有些不同。門德斯是一名能夠將好萊塢大片的運作模式和英倫舞臺劇文化融為一體的極富個人風格的電影導演。一定程度上看,門德斯的跨越美國和英國兩種文化的出身以及舞臺劇導演的經驗成為他后期發展的優勢,門德斯的幾部經典作品都含有跨/超類型特征。
好萊塢影片成功的商業模式成為美國文化外流的載體,好萊塢影片盛行類型慣例,紛繁復雜的電影類型豐富了國際電影市場,同時越來越成形的類型結構也禁錮了好萊塢電影的創新。如何摒除類型片的慣性,創造出樣式和風格更獨特的電影作品,逐漸成為好萊塢電影界集體面臨的問題。而在這方面,門德斯是一個先覺者,他的許多作品都打破了類型慣例,形成自己獨創的風格。
在類型化的商業影片中,為了配合觀眾的觀影情緒,考慮票房成績,大多采用大團圓的結局,任何問題和危機都會得到解除,盡管這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可能。與此相反,門德斯的影片多數以悲劇告終,或以主人公死去,或以夢想破滅,或以逃離危機來結束,影片中映射的問題和危機不會被解除,沒有依靠想象制造出的解決方案,門德斯的電影更具有現實主義精神。門德斯的作品打破了類型影片的結構慣例,融入了舞臺劇的畫面和語境,表現出跨/超類型特征。
門德斯超越了好萊塢影片的表現方式,他擅長使用日常生活的碎片烘托氣氛,對于畫面的色彩把握十分嫻熟。影片對白經過細致的琢磨,既富有美式風格,又富有英倫特色。影片《美國麗人》重復使用了紅色玫瑰花瓣、白色塑料袋等意象,以花瓣寓意男主人公的性意識和性欲望,以飄搖的塑料袋寓意大環境下個體人生的無奈。萊斯特幻想中的情人安吉拉被玫瑰花瓣圍繞的美艷畫面成為一時經典,一度陷入被模仿的潮流。《美國麗人》不僅畫面拍攝得十分精致,臺詞設計得也很有深度,在萊斯特質疑妻子卡洛琳的物欲之時,他將沙發比喻為人生,諷刺卡洛琳將物質看得比她的人生還要重,這樣的對白比平鋪直敘更多了許多雅致的情調。萊斯特一家人用餐的畫面更是被藝術處理,在悠揚的音樂聲中,畫面多次閃現靜謐安逸的小鎮風景,一切看起來優雅而舒緩,這樣的場景愈發凸顯了萊斯特真實人生的慘不忍睹,撕開了中產階級生活故作體面的虛偽。故事的結局支離破碎,孩子們離家出走,萊斯特被瑞吉的父親殺死,結束了自己麻木的生活。這樣殘忍的結局,是超脫了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慣例的。電影《革命之路》的結局同樣悲慘,愛普爾大出血而死,她曾經幻想的歐洲之旅徹底粉碎。這一切對于還活著的丈夫弗蘭克來說太過殘忍,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夢想,重新回到機器一樣沉悶的生活中,弗蘭克的余生可以想見。門德斯對影片結局的安排看似冷酷而殘忍,實際上他是用悲劇結局來引發觀眾的思考,呼吁人們正視現代性困境中的現實問題,而不是依靠想象來尋求自我安慰。
電影《毀滅之路》通篇保持著驚悚強盜片慣有的壓抑色調,色彩的壓抑讓我們如同置身于20世紀30年代黑暗的美國社會之中。嚴格來說,《毀滅之路》應當屬于強盜片類型,但它卻沒有強盜片中程式化的畫面,沒有用快節奏的都市、汽車和暴力拼湊出強盜片慣有的風格。門德斯將職業殺手蘇利文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化形象,一個不能簡單用善惡來定位的復雜個體。故事結尾,蘇利文復仇成功后死去,卻將一種不平凡的價值理念傳遞給了兒子邁克。
三、結語
分析門德斯的幾部代表作品,我們再次認識了這個具有英國血統和好萊塢視角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導演。門德斯的作品以日常生活敘事為切入點,深刻表達了自身對現代性社會問題的憂思。他敢于打破好萊塢類型影片的慣例,以獨特的悲劇式結局痛陳對現實的憂患。
[參考文獻]
[1] 劉楚儀.論薩姆·門德斯的電影藝術[J].電影評介,2014(Z1).
[2] 張菁.薩姆·門德斯:“去類型化”的電影作者[J].當代電影,2010(02).
[3] 亢蒙.他熱愛表現人類的心理深淵薩姆·門德斯&《美國麗人》[J].電影世界,2011(01).
[4] 苗渲明.薩姆·門德斯的中產階級藍調[J].大眾電影,2008(24).
[5] 凱特·凱拉韋,小熊.薩姆·門德斯:吸氣,再呼氣[J].電影世界,2013(01).
[作者簡介] 白丹(1980—),女,陜西西安人,碩士,長安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