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瀟霖
毋庸置疑,2016年進入了音樂節目“豐年”。3月伊始,除了當下正在熱播的《中國好歌曲3》《蒙面歌王2》《我是歌手4》《音樂大師課2》等大型音樂節目外,浙江衛視于3月6日推出一檔懸疑推理音樂綜藝《誰是大歌神》,這是韓國版《隱藏的歌手》在中國授權的唯一正版節目;江蘇衛視則在3月20日推出《看見你的聲音》,同樣是一檔推理音樂秀。再加上今年夏季回歸的《超級女聲》,以及經歷了年初版權風波的《中國好聲音5》等,音樂綜藝節目市場競爭格局,將在今年變得更加激烈。
走過了《超級女聲》音樂選秀的1.0時代,經歷了《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現場演唱會版的2.0時代,音樂綜藝是否已經進入樣態更為豐富的3.0時代?
音樂綜藝市場大盤仍在增長
“音樂綜藝節目市場還會增長,市場飽和的臨界點還沒有到來。”優酷土豆音樂中心總經理李宇告訴記者。
燦星文化副總經理、《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對此認同,“目前來看,音樂類綜藝節目市場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節目類型更加多樣化,不再是單純的選秀、比賽型。整體音樂類節目有從專業性向娛樂性過渡的趨勢。”他解釋說,這種過渡是從更注重專業唱功及音樂本身的感染力,逐漸轉向以音樂形式為載體,實際以純娛樂化內容為核心的節目形態,“這一趨勢較為明顯。”
李宇將這種現象總結為“綜藝音樂”,“以《誰是大歌神》《看得見的聲音》等幾檔新節目為例,它們都不再是純粹的音樂節目,而是變成了帶有綜藝屬性的音樂節目。所以更準確的說法不應該是‘音樂綜藝,應該叫‘綜藝音樂。”
華策集團旗下天映傳媒總裁、《誰是大歌神》總導演兼總制作人高軍表示,《誰是大歌神》等懸疑推理類音樂節目,能否定義為3.0時代不好說,但可以認為是2.5時代。“超女選秀是音樂節目的第一代,那時選的是pop star(流行偶像),不一定非要唱功好,也可以出現曾軼可那樣的綿羊音,畢竟選的是達人。之后便進入真正的音樂時代,像《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選手必須唱得好,甚至是專業歌手。進入2.5時代后,其實就是綜藝與音樂的結合。”
陸偉認為,真正的音樂類節目核心,還應是好音樂和具有優秀唱功的人才,而所有以音樂為載體的娛樂屬性節目,實際是在這個主類型節目之外衍生出來的一些“跨界”節目。“跨界”節目的成敗,主要依靠創意;專業類音樂節目的成敗,主要依靠“音樂性”,這兩類節目不盡相同。
按照這種發展思路,音樂變成節目伴隨品、唱歌成為體現綜藝的手段后,節目模式發展前景廣闊。“這種變化是必然趨勢,為了給觀眾帶來更好體驗,需要不斷創新。對行業來說,這種改變沒有好壞之分。但這種改變在今年能否打造出一款爆品,我不是很看好。無論節目模式、歌手還是歌曲,在2016年的表現,總體趨勢都將是量多但質不高。”李宇判斷。
業內人士均表示,2016年的音樂綜藝節目依然會呈上升趨勢;在新時代的綜藝節目競爭格局中,音樂型綜藝仍是主流。
從音樂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也印證了這一結論。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去年底發布的《2015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音樂產業的市場總規模約為2851.5億元。與上年相比,數字音樂市場規模增長了11.5%;網絡音樂用戶規模4.78億人,同比增長5.5%;網絡音樂企業的數量更是激增至1034家,增幅49%。
音樂節目的“Insight”
對于音樂節目模式的新變化,世熙傳媒副總裁、曉映傳媒總經理、《音樂大師課》總導演姚小瑩并不認為這是一種升級。
“我不認為音樂綜藝進入了3.0時代,任何一類節目都需要Insight(洞察力),并由此衍生出一個idea,最終變成具體的節目形式呈現給觀眾。”姚小瑩表示。她在國外專門學習過節目模式研發,對節目模式的本質更加重視。何為“Insight”?即最貼近大眾生活的潮流趨勢,“Insight就是跟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吃住行玩,要能夠洞察民眾的流行趨勢和熱點現象。大的Insight只有幾個,但從這幾大類中又可以細分出很多小的Insight,最終演化為各種多元化的節目模式。”
“為什么當年《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會突然火起來,它的Insight是80后、尤其是80后的爸爸們對孩子照顧比較少,很多家庭依靠爺爺、奶奶照顧孩子。而當爸爸的角色是明星時,由于工作繁忙,他們對孩子的照顧更少。因此,采用明星爸爸照顧孩子作為模式,節目就會迅速火起來。“任何一個節目形態的‘火,都來源于抓住了一個Insight。”姚小瑩稱。
那么,音樂節目的Insight是什么?“為什么2016年市場一股腦兒地做音樂節目,因為從大眾心理需求看,音樂是跟大眾生活最息息相關的領域。人們在娛樂時,最喜歡、最常見的方式是卡拉OK。音樂是最貼近民生的內容,這就是音樂節目的Insight。只不過大家的切入點不同,模式不一樣而已。”姚小瑩告訴記者。
以《音樂大師課》為例,它的Insight來源于兩點:節目組調研時發現,小朋友們現在喜歡唱流行歌曲,比如《小蘋果》類的口水歌,或是情情愛愛的歌曲,音樂老師教唱兒歌或老歌時,他們會認為很土或者沒意思;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家長會把小朋友送去藝術培訓,學習聲樂。“將這兩種Insight結合,我們決定從音樂教育角度切入,于是就有了《音樂大師課》這樣一種模式。”姚小瑩說。
因此,她認為音樂節目的模式變化不能稱為升級,但可以認為是電視人勇氣和創新的升級。《超級女聲》時,電視人采用了觀眾最容易接受的比賽形式,到《中國好聲音》又是一種新的突破。其實國外很早就開始流行真實娛樂節目(即戶外真人秀),但國內電視人早先認為,這一類節目不可能在國內流行,因為當時仍然以演播廳節目為主。“很多案例表明,是觀眾的審美水平發生了巨大改變嗎,當然有這種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電視人更加敢想、敢做了。”
綜藝與音樂,誰消費了誰
近幾年,優秀的原創音樂作品嚴重缺失,音樂節目也面臨反復翻唱經典、曲庫匱乏的狀況。如果不能產生更多的原創歌曲,僅靠選手和模式的翻新,音樂綜藝能否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有待商榷。
高軍告訴《綜藝報》,“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音樂節目在消耗音樂產業。不斷翻唱經典歌曲,也確實面臨曲庫匱乏的狀況。但本質上我們無法代替音樂產業,因為音樂節目沒有承載創作歌曲的能力。”
換個角度,越來越多的音樂綜藝出現,也對音樂產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高軍舉例說,幾年前做音樂節目請樂隊伴奏,給吉他手的酬勞,拿一個信封裝點錢就可以,但現在肯定不行了。“音樂綜藝正在幫助音樂產業完善其產業鏈,給音樂人提供更多養分,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搞創作。”高軍表示。
李宇認為,未來音樂綜藝會向原創類方向發展。“從整體來說,音樂綜藝對產業的作用是良性的,音樂節目至少起到宣發、推廣的作用,如部分歌曲就是經過《我是歌手》節目的翻唱才重新火起來的。此外,《中國好歌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它的思路就是挖掘原創。”
陸偉表示,音樂類節目從專業性向娛樂性轉變,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歌手資源和素人資源日積月累的消耗所致。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專業性音樂節目非常依賴成熟的音樂產業,目前國內音樂產業整體底子還比較薄弱,這也是音樂類節目開始走娛樂化路線的深層原因。
近幾年,優酷土豆推火了很多“口水歌”,例如《小蘋果》《大王派我去巡山》等,李宇對此很有感觸,“目前,行業環境偏浮躁,很少有人靜心去寫一些好歌。能寫好歌的原創音樂人,苦的時候有創作靈感,現在生活富裕了,創作的動力和保持的高度都在下降。近5年冒出的新原創音樂人,往往只有第一張專輯好聽,后面基本回歸平庸。”
“這并非音樂領域的獨有現象,與整體社會環境有關。”樂視音樂首席執行官尹亮說,“這不是一個高產并且盛產經典作品、大師級人物的時代。”他認為,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創作者需要更多的理想與情懷支撐,需要更努力地摒棄浮躁,需要比常人更耐得住寂寞。
音樂創作需要有洞察力和藝術功底,二者缺一不可。中國缺乏日韓、歐美成熟的音樂產業體系。“中國音樂產業鏈不完整,斷點太多。”李宇表示,“《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都是造星類節目,后續藝人的包裝、運作、發行等環節沒有跟上,導致鏈條是斷的,所以很難走得長遠。”
音樂原創歌曲不僅僅是量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產業整體比較孱弱。“這里當然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因,導致原創的智慧投入和實際收益不成正比。但音樂產業本身難以實現新生力量源源不斷地推出和消化,難以實現像影視產業那樣巨大的影響力,都是問題所在。”陸偉認為,音樂綜藝如果能夠推廣新人、普及新歌、引導觀眾去欣賞和接受一些全新音樂類型的節目,那就會對音樂產業有促進作用。如果消耗的都是老人老歌,那本質上還是一種資源消耗行為,對產業本身無利好。
音樂綜藝的未來趨勢
隨著音樂綜藝數量增多,市場競爭加劇,2016年能否出現新的“爆品”節目,業內人士看法不一。
在李宇看來,音樂綜藝未來一定會出“爆品”,但2016年很難。“如果音樂綜藝市場的盤子是100%的話,或許優質節目會占據10%以上的份額,弱勢一些的節目占據3-5%左右,很難再出現幾年前2-3家獨大的情景。像當年《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兩家獨大的局面,不會再出現。”
姚小瑩也認為,未來音樂節目有可能產生“爆品”,但首先要有好的制作團隊,另外需要新穎度很強的節目模式。
未來幾年,88后至00后會成為音樂市場的主流消費群體,“他們的審美和70后、傳統80后完全不同,他們聽的音樂類型是電子、獨立、嘻哈。音樂綜藝未來一定會出爆品,如果玩法夠牛,再加上好的原創音樂、好的歌手、好的創作人,一定會吸引眼球。”李宇說。
目前,音樂綜藝市場不是進入了成熟期,而是進入了瓶頸期。各大衛視如果為了收視率而不敢顛覆創新,那么或許很難有大的突破。未來優質的原創類音樂綜藝節目,很可能出自網生內容。互聯網的屬性是拉近觀眾和內容的距離,首先可以在賽制上保持全透明;其次,網生音樂節目具有幾大天然能力:第一,長期運營的能力,節目開播前,候選歌手就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視頻網站、A站、B站等陣地自我營銷,擁有大量粉絲。如果再有好的歌曲,其關注度會更高。第二,網生內容最強的屬性就是互動,用戶參與度高,可以完成造星的整個過程,節目的爆發力也會非常強。
“我很看好今年的超女回歸,因為超女的品牌價值非常大。具體表現有多好現在很難下定論,但超女的回歸一定會對音樂綜藝市場帶來較大沖擊。”李宇表示。
“一直以來,我們制作的音樂節目都比較偏向專業性,《中國好聲音》主要發揮尋找優秀歌手的作用,《中國好歌曲》主要發揮尋找原創歌曲的作用。而《中國之星》是嘗試做一檔風格相對上更小眾化的專業音樂節目,《蒙面歌王》則是走大眾化娛樂路線。我們希望嘗試音樂領域全類型節目的制作和銜接。”陸偉說。
現在判定音樂綜藝進入3.0時代還為時過早,數量越來越多的音樂節目,能否與音樂產業良性互動,產生更多更好的原創作品,才是音樂節目與音樂產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