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少數民族經濟地域特色明顯,主要表現為基本集中在西部地區、邊緣色彩濃厚、分布廣泛三個方面,這種特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對地域依賴性較強。本文分析了少數民族經濟的地域特色,指出了這種特色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了協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經濟;地域
一、少數民族地區特點與少數民族經濟
1.少數民族地區特點
少數民族地區指的是生活在我國邊遠山區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多在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問題制約了這些地區信息、交通、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整體上來看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發展難度大,而且這些地區的民族關系復雜,較為封閉落后,不論是科學文化水平還是商品經濟觀念都要落后于東部地區一大截。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多位于我國邊境處,政治理念和經濟發展容易受到國內外政治變化的影響。但是,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著自身的優勢:第一,是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第二,與周邊國家接壤,有利于開展邊境貿易;第三,多種文化在這里交流融合,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質;第四,環境保護較好,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
2.少數民族經濟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中,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是社會關注的重點,也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少數民族經濟,指的是不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經濟生活,也即是非漢族人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產活動。由于少數民族多地處山區、高原,交通不便、發展相對落后,其經濟發展多靠地域資源作支撐,從產業角度看,分為原生和次生兩種經濟層次,呈現出了明顯的地域特色。
二、少數民族經濟地域特色
我國少數民族在地域分布上有著大雜居、小聚居、分布不均勻的特點。具體而言,我國少數民族人群多集中在西北、東北及西南各省及自治區內,少數民族的地域分布特點也決定了其經濟的地域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點:
1.經濟發展水平低
少數民族地區多分布在偏遠的山區、低深河谷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地質地貌復雜,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投資大,施工困難,導致該地區的建設速度緩慢,水利灌溉設施差、缺水等問題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難以形成產業規模,封閉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制約了當地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經濟發展大多停留于自給自足狀態。
2.產業結構單一
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多以農林牧業為主,但基本上還是屬于小農經濟、小規模經營水平,經濟效益較低。在畜牧業方面,由于缺乏科技養殖技術的指導,養殖科技含量低,管理較為粗放,抵御疫情災害的能力較弱,制約了農牧產品質量和產量的提高。由于信息相對比較封閉,交通不便,銷售渠道單一,高產量往往會造成低價格反而減收的局。
3.經濟發展多依賴當地資源
少數民族地處偏僻山區,開發力度小,也正是這樣的原因造就了這些地區的秀麗風景和淳樸完整的民俗風情,使得一些青山綠水、茂盛的叢林以及古建筑物等得以保留下來,借助這些資源,一些少數民族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發展起旅游業這種低碳綠色經濟。除了發展旅游業,有些人利用當地氣候條件適合某些動植物的生長的有利條件,開展專門的種植或養殖業,這些都是依賴當地資源發展當地經濟的體現。
4.享有經濟優惠政策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各種基礎設施比較差,政府為了減輕當地人民的稅收負擔,在加大發展經濟幫扶力度的同時,也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給予了經濟優惠政策,以鼓勵當地大力發展多元化產業。
三、加快少數民族經濟區域特色發展的意義
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關系國家各民族間的友好相處、關系到少數民族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的發展,但一直以來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都不是很樂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國家致力于全國經濟協調發展的難點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覆蓋全國范圍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定要跟上,這樣才能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簡言之,加快少數民族經濟區域特色的發展,能夠維護政治的穩定、民族的團結和邊疆的繁榮發展,能夠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推動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向前邁進,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四、協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少數民族經濟發展關系到地區的穩定和諧建設,是我國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國家和政府必須在政策上加大幫扶力度,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1.完善保障措施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自然地理環境制約,交通道路不暢通、信息相對閉塞、工農業的發展落后等等原因,使得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雖然我國從本世紀初就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采取了保障性措施,但從獲取的效果來看卻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當地少數民族通過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所進行的初級市場交易活動并未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鑒于此,國家要通過采取一定的經濟手段來調節高收入人群和貧困人群的收入水平,給予少數民族的農牧民以直接的利益補貼和投入激勵政策相結合,在少數民族地區開發大型工程和資源項目時,除了給予保障性利益之外,以協調不同意義群體的關系,同時還要鼓勵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到區域經濟發展建設中來,讓少數民族人民得到更多實質性的優惠。
2.完善資源項目開發政策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民俗文化以及古文化建筑群,蘊含著潛在的經濟開發價值,在對這些資源項目進行開發時,政府要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能夠分配到相應的經濟收入,以促進當地少數民族經濟的協調發展。比如,針對一些以發展旅游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國家要加大投資力度,以進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旅游產品、旅游線路的推廣,以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于一些可以帶動其他配套產業發展的項目,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將相關的產業鏈延伸、延長,為少數民族地區增加就業機會,增加民眾的收入來源。
3.處理好區域發展與民族發展的關系
GDP和財政收入增長是地區發展的基礎,在此保障基礎上才能實現其他的目標,但不能盲目追求GDP和財政收入增加,同時還要協調好與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兼顧好區域間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少數民族多分布農牧區,對GDP貢獻低,就業率低,在區域經濟發展處于邊緣化地位,若地區經濟的發展沒有起到帶動少數民族聚居地發展的作用,那么少數民族人口就難以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所以,區域發展同時要關照到不同民族的經濟的發展,讓各民族都能夠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利益,比如通過政策手段來保障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同民族經濟的利益和加快少數民族能力和素質發展,積極參與到區域經濟發展建設中來。
五、結束語
我國少數民族經濟地域特色的形成有著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整體上來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對當地資源依賴性強,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著較大差距。在發展少數民族經濟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東部地區的優勢來發揮帶動作用,制定針對少數民族地區保障措施,完善資源項目開發政策,處理好區域發展與民族發展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宋媛.網絡文化對少數民族經濟價值觀的影響[J].中外企業家,2014(34):17.
[2]劉靜.民族地區經濟與少數民族經濟的協調發展[J].商,2013(14):22.
[3]黃健英.論少數民族經濟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J].學術探索,2013(04):34.
作者簡介:德吉央宗(1993- ),女,青海省果洛州人,藏族,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區域少數民族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