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
摘 要:"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于"十七大"會議中所提出,但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基于保障性住房建筑、發展的基礎上其仍然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影響到了居民整體生活質量,因而在此基礎上我國政府部門在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著重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且從改善侵占生態綠地現象等途徑入手來滿足人類日常生活需求。本文從保障性住房選址作用分析入手,并詳細闡述了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創新策略,旨在其能推動住房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住房;選址;創新
前言: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影響著居民整體生活質量,為此,政府部門在建設保障性住房過程中應綜合考慮限定標準、供應對象等影響因素對住房所處區位進行合理規劃,且以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等的供應形式來滿足居民住房需求。此外,為了保證保障性住房選址的合理性,我國政府機構應出臺住房供應體系及政策,以此來推進住房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以下就是對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及創新思路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代城鎮化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
一、保障性住房選址作用分析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保障性住房選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的實施指日可待,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迎合當代社會發展需求,應逐步推進保障性住房選址工作的開展,并以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的途徑來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其整體生活質量;第二,保障性住房選址工作的開展亦有助于迎合城市經濟結構、規模、發展規模等層面的轉變,且凸顯“以人為本”服務思想,并與城市交通、居民生活質量達成統一性,形成人與環境和諧的發展局面;第三,合理利用城市空間、推進產業發展亦是保障性住房選址優勢的凸顯,因而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應強化對其的有效落實[1]。
二、當前保障性住房選址過程中凸顯出的主要問題
(一)選址行為不當
選址行為不當是保障性住房選址過程中凸顯出的主要問題之一,即部分政府機構在住房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應以城市優質區位作為住房選址核心的認知誤區,因而在此基礎上逐漸呈現出開發成本投入過高的現象,且形成保障性住房擁擠的局面。此外,部分選址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認為應將保障性住房建設于土地價值不高的地段,但由于此地段時常處于城市郊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居民購物、出行不便利的問題,同時影響到了其整體生活質量。因而在此基礎上為達到合理化保障性住房選址狀態,要求政府機構應充分考慮收入狀況、生活狀態、配套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為居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且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2]。
(二)空間分異
基于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開展的基礎上空間分異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即基于收入狀況存在差異性的基礎上,群體在地理層面上也呈現出隔離的狀態,而導致此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歸咎于隨著城市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外來務工人員逐漸增多,同時城市功能也隨之改變,繼而基于人類具備自主選擇權利的基礎上呈現出空間分異的現象。此外,就當前的現狀來看,我國住房政策、城市低收入社區“空間化”策略等領域仍然處在探索階段,因而基于無法發揮其價值、作用的基礎上誘發了不合理空間分布問題。另外,基于成本投入因素的限制下,政府部門在保障性住房建設過程中時常秉承著“遠郊興建”思想,從而造成了群體分化現象。為此,我國政府部門在實施管理工作過程中應注重發揮自身干預能力,最終由此緩解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3]。
(三)配套設施不健全
保障性住房選址過程中配套設施不健全的問題首先體現在部分特殊住房在建設過程中基于實物配租、政策性補貼等因素的限制下導致其技術、經濟等層面呈現出薄弱問題。其次,由于部分保障性住房興建于遠郊地區,繼而其公園綠化水平、健身設施等與中心城市相比呈現出較為落后的局面,同時由于交通不便利等因素的影響降低了居民整體生活質量。再次,交通工具選擇性小,即公交車次較少等問題亦是配套設施不健全問題的體現,因而在保障性住房選址工作開展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結合居民生活需求對配套設施設置問題進行改善。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配套設施缺乏問題關注度低也是其建設過程中凸顯出的主要現象[4]。
(四)侵占生態綠地
基于社會不斷發展的視角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就當前的現狀來看,保障性住房在選址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侵占生態綠地的現象,即部分項目開發商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以隔離綠帶、占用城市綠地空間等的形式來擴大自身住房建設規模,贏得更大經濟效益。但是此問題的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當代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例如,當前商品房的建設等均存在著侵占生態綠地的現象。此外,由于國家政策的實施對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提出了相應的任務規定,繼而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侵占綠地現象。如,青島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設過程中為了完成建設任務,將70000m2的生態林地用于住房建筑用地,繼而影響到了整體建設水平。為此,為實現耕地、綠地的保護,2013年政府機構出臺了建設用地遏制政策[5]。
三、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創新策略
(一)堅守合理安排理念
美國政府于1973起倡導利用“需求方”政策及市場機制來調整居民住房問題,同時為緩解中低層收入居民的壓力,發放補助券、住房補貼等,繼而由此來調動居民房屋購買欲望,同時為其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為此,我國政府在保障性住房選址過程中應強調對美國政府成功案例的參考,同時賦予家庭住房選擇權利,并結合家庭學習、工作等層面的要求實現就近住房供給狀態。此外,在保障性住房選址、建設過程中應確保其與其他收入群體基礎設施的共享性,即采取醫療、教育、環衛等層面的開放措施,繼而由此滿足不同收入階層居民的生活需求。另外,在當代保障性住房選址過程中應嚴格遵從“自成小區”的建設原則,從而由此緩解不同收入階層思想觀念等領域的差異性問題,達到最佳的城市規劃狀態[6]。
(二)借助城市空間優勢
基于人口逐步增長的背景下,為了滿足人類住房需求,要求當代政府部門在住房建設過程中應借助城市空間資源,即在距中心城市8-20km的區域內開發新的居住空間,同時保障交通、購物等配套設施的完整性,繼而由此吸引更多的中心區居民轉移到新開區生活、學習、工作,最終由此緩解中心城市交通擁擠、歷史文化保護等問題,且就此達到保障性住房選址擴展目的,滿足中低層收入人群居住需求。此外,在保障住房選址外擴過程中為了確保其建設環節的合理性,應注重規劃市區、外擴空間功能領域的合理分工,同時以配套設施完善的形式來擴大保障性住房選址、建設的招商宣傳,繼而以此來達到最佳的建設狀態。從以上的分析即可看出,在保障性住房選址過程中借助城市空間資源是非常必要的,因而應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7]。
(三)完善調研環節
調研環節的開展是保障性住房選址的關鍵,因而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在實踐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對此環節的完善,即配置人力、財力、物力等層面的資源,在保障性住房選址規劃過程中針對“居民房屋戶型、配套設施、數量等的要求”展開相應的調研活動,且整合調研數據,最終全面掌控保障性住房選址的基礎條件。例如,南京市六合區在保障性住房建設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建設水平,即針對保障性住房需求量展開了調研活動,并結合保障性住房群體住房意愿對住房選址計劃進行了調整,繼而由此達到了最佳的住房建設狀態。此外,在保障性住房選址調研環節開展過程中將教育、醫療、交通出行等內容納入到調研范圍內亦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應強化對其的有效落實。
(四)規劃長遠發展策略
在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緩解過程中倡導長遠發展策略的實施有助于提升整體建設水平,為此,應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對策略進行規劃:第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城市在建構過程中逐漸朝著轉型的方向發展,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保障保障性住房選址的合理性,應將其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解決當前選址問題。例如,杭州地區在保障性住房選址過程中即將其融入城市規劃范圍內,繼而為應屆畢業生營造了良好的租賃房居住環境;第二,在保障性住房選址過程中政府部門應注重利用經濟、教育水平等較為發達的城區帶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的開展,同時針對人們就業問題、交通問題等調整城市長遠發展規劃,且引導低收入人群積極參與到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中,實現人與城市環境的和諧發展[8]。
四、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案例分析
據2013年濟南不完全數據統計表明,濟南市中低收入家庭約為32萬戶,同時住房困難的家庭約占據25%,且僅有2.1萬戶低收入家庭基于租賃住房補貼的條件下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此外,就濟南市發展現狀來看,其隨著外來務工人群的逐步涌入,保障性住房選址、建設問題隨之逐步凸顯出來,同時基于大中專畢業生逐年增多的背景下人們的住房質量受到了相應的影響。為此,基于銷售均價在4500元/m2的基礎上,濟南市政府機構針對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展開了調研活動,同時就調研結果得知,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據了總調查人數的75%,2000-4000的人數為19%。即大部分居民屬于低保家庭,因而在此基礎上濟南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設過程中結合調查結果對區位出行方式、配套設施等層面進行了改善,同時基于低保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下實施住房政策,最終由此為其營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且將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納入到城市發展范圍內,推進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提升居民整體生活質量[9]。
結論:綜上可知,保障性住房在選址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侵占生態綠地、配套設施不健全等現象影響到了整體建設水平及居民生活質量,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迎合當代社會發展需求,創設良好的居住環境,要求政府部門在實施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對此問題展開行之有效的處理,且從規劃長遠發展策略、完善調研環節、借助城市空間優勢等途徑入手來緩解傳統選址模式下凸顯出的相應問題,并結合居民對住房區位滿意程度等信息實現對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的逐步創新。
參考文獻:
[1]林太志,朱秋詩.土地儲備視角下的保障性住房規劃機制[J].規劃師,2014,24(12):25-29.
[2]程卓,肖勇.我國保障性住房空間選址研究[J].規劃師,2015,11(S1):254-259.
[3]唐焱,關長坤.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給效率評價研究——以南京都市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3,18(06):123-128.
[4]柳澤,邢海峰.基于規劃管理視角的保障性住房空間選址研究[J].城市規劃,2013,14(07):73-80.
[5]邢佳林.大型保障性住房項目的規劃實踐——以西善橋岱山西側經濟適用房項目為例[J].城市規劃,2011,12(S1):157-160.
[6]許丹艷,劉向南.保障房用地規劃現存問題影響因素分析[J].城市問題,2012,12(02):97-101.
[7]徐苗,楊碧波.中國保障性住房研究評述及啟示——基于中外期刊的計量化分析成果[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10):108-118.
[8]濮勵杰,張潤森.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儲備機制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0,21(09):23-27.
[9]董世永,張丁文.基于三方博弈的保障性住房選址機制研究——博弈失衡與角色重構[J].現代城市研究,2014,20(11):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