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江才
?
深入貫徹《準則》、《條例》切實防范審計風險
■焦江才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兩項黨內法規(以下簡稱《準則》和《條例》),是我黨黨內法規建設的偉大變革,《準則》為全體黨員確立了自律的“高線”,《條例》則為全體黨員劃定了不可觸碰的“底線”,是全體黨員必須尊崇和捍衛的金規鐵律。
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一個鮮明特色就是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章這一黨內“根本大法”的紀律規范和原則要求具體化,是“史上黨內最嚴的法紀”。一是遵循黨章大法。《準則》將適用對象由“黨員領導干部”擴大到“全體黨員”,體現了黨章管全黨的根本真諦。《條例》將黨的紀律整合為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是落實黨章關于黨的紀律建設要求的具體措施。二是喚醒黨章意識。修訂后的《準則》和《條例》既要求全體黨員用這把紀律的“新尺子”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更要求重溫并深刻領會打造這把“尺子”背后的“總度量”——黨章,從而喚醒全黨的黨章黨規黨紀意識。三是維護黨章權威。對8 700多萬黨員來說,關鍵是要嚴格按照《準則》和《條例》辦事,把我們黨發出的道德宣示和向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像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一樣言出紀隨,用“史上最嚴黨紀”規范自己的言行,切實維護黨規黨紀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全國審計機關2008年以來發生違紀違法案件共256起,教訓十分深刻,也說明審計機關并非一片凈土,審計人員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因此,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準則》和《條例》,以避免類似案件的再次發生。
新修訂的《準則》堅持正面倡導,“重在立德”;新修訂的《條例》開列負面清單,“重在立規”。把從嚴治黨實踐成果轉化為道德要求和紀律要求,使我們黨對治理腐敗模式達到新高度、新境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創新。以前黨內法規混同于國家法律,黨規黨紀套用“法言法語”。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一是從制度的頂層設計上解決了這一弊端,把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的創新經驗轉化為道德和紀律要求;二是吸收傳統文化的營養,堅持自律和他律相結合,讓德治和規治相得益彰;三是正面倡導立德與負面清單立規相結合,呈現出反腐敗標本兼治的清晰路徑。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主動帶頭,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大力加強自身建設,有效防控廉政風險,著力打造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優、紀律嚴的審計鐵軍,切實做到忠誠、干凈、擔當,維護審計機關的良好形象。
新修訂的《準則》強調“四個必須”,提出“八條規范”,確立了高標準;新修訂的《條例》則劃出了黨員行為底線,是管黨治黨的戒尺。一是紀在法前,對法紀提出明確界定。黨是政治組織,黨規黨紀保證著黨的理想信念宗旨,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底線。法律體現國家意志,是全體公民的底線。原《條例》將適用全體公民的法律作為黨組織和黨員的紀律,實際上是降低了對黨組織和黨員的要求。此次《條例》的修訂,將“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紀嚴于法”作為重要原則。二是“嚴”字當頭,對違紀懲處提出了更高標準。新修訂的《條例》,對不少處分條款進行了“加碼”,倘若今后違紀,責罰的“板子”將打得更重,付出的違紀成本也將更高。三是扎緊籠子,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更高要求。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對黨員禁止行為的事宜范圍進行了調整,內容進行了細化,使文明行為有了遵循,使違紀行為不再有空可鉆。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在嚴格遵守《準則》和《條例》的基礎上,還必須按照《審計紀律八不準》要求,嚴格約束自己。
一是《準則》和《條例》為“四種形態”指明了方向。“讓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成為大多數”、“讓重處分和重大職務調整成為少數”,這既是“四種形態”的具體體現,也是落實《準則》和《條例》的根本舉措。彰顯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把持了政策尺度和量紀幅度。同時,《準則》和《條例》讓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真正明白紀律和規矩不僅是戴在頭上的“緊箍咒”,也是遠離違法犯罪的“安全閥”。二是《準則》《條例》和“四種形態”都體現了從嚴治黨精神。《準則》《條例》和“四種形態”強調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全,要害在嚴,重點在治。“全”不是針對個別人,而是包含全體黨員和各級黨組織;“嚴”不只是抓嚴重違紀涉嫌違法,而是更加注重日常管理監督和輕微違紀的處理;“治”不僅有打“虎”拍“蠅”的懲治,而且有日常監管。三是“四種形態”闡釋了落實《準則》和《條例》的基本路徑。“四種形態”通過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新常態。對“亞健康”“得小病”“患重病”的不同對象提供了分類診療方案。與《條例》明確規定的違反六種紀律的行為及其處分一脈相承,這就要求我們依紀進行監督執紀問責,守住紀律規矩底線,堅持抓早抓小,動輒則咎,以嚴明的紀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近年來,審計人員違紀違法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要求審計機關必須警鐘長鳴,時刻提醒自己。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學習貫徹《準則》和《條例》,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在生活小節和平常小事上守規矩、作表率。
審計風險的防范事關審計事業的發展。審計事業的發展,要由科學的審計理念來指導,而科學的審計理念的創新,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作為靈魂和指南。當前,切實提高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是審計事業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
本人以為審計風險是指審計組織或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使審計結論與客觀事實發生背離;或由于審計人員作出錯誤的審計評價和審計結論,從而受到有關關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種損失的可能性。由此,風險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財務、財政報表本身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風險;另一方面是審計人員審計后認定財政、財務報表并不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風險。也就是說,審計風險是客觀的存在和主觀的努力的結合。
如何規避和防范審計風險,如何使審計風險降到最低,審計機關和全體審計干部都要切實增強防范審計風險的意識,充分認識防范審計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充分認識這些風險對審計工作帶來的影響,緊緊抓住審計質量這條生命線,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范審計風險。如不嚴格遵守《準則》和《條例》,就會廉政意識淡薄,紀律觀念松弛,就不能規避審計風險,如會出現在審計中發現問題不報、瞞報、漏報,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違紀違法現象,審計執法也會出現偏差,甚至會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準則》和《條例》及“審計紀律八不準”為防范審計風險提出了警示:一要堅持依法審計。法律程序具有獨立的法律價值。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機關違反法定程序實施的行政處罰行為沒有法律效力,不受法律的保護和支持。審計機關是行政機關,審計監督行為是行政行為,只有依法履行法定的審計程序,才能確保審計監督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否則,審計監督行為就不合法,就會帶來要在行政訴訟中敗訴的審計風險。因此,審計監督工作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這是確保審計監督合法、有效的基本要求,任何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都不能在程序方面出問題。二要加強質量控制。對審計工作來講,加強對審計過程的有效控制是提高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只有強化審計過程的控制力度,根據情況及時采取必要的調節和控制措施,才能盡可能地保證存在的問題能夠查得出來,查出的問題報得上去。三要建立“跟蹤機制”。審計監督的目的,概括起來就是“查錯糾弊、促進規范、加強管理”,核心就是加強審計整改,使被審計單位存在的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問題得到有效糾正,這是審計機關落實審計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的必然要求,也是題中應有之意。四要規范審計操作。審計證據必須是與事實相關聯,不能與所需證明的事項相割裂,無關的審計證據起不到支持審計結論的作用;審計證據必須完整、到位,形成封閉的證據鏈條,能夠全面反映審計事項的全貌,不能因為有被審計單位對問題的認可,而不做深入的檢查取證;審計證據的取得還要符合法定程序和要求,違法取得的審計證據沒有法律效力。要進一步加大對違紀違規問題的查處力度,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案件線索,確保問題查深查透,要切實規范審計操作,慎重對待審計結論和處理,使審計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五要健全審計復核、審計質量檢查和審計質量責任追究等規章制度,確保審計工作質量。審計復核是審計法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審計質量內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是審計質量的最后一道關口。審計復核應該成為審計項目的必經程序,任何審計項目都不能有例外,要健全審計復核、審計質量檢查和審計質量責任追究等規章制度,確保審計工作質量。
(作者單位:進賢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