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蕾
?
論義烏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環境利用
◎賈曉蕾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當地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義烏學習漢語,吸引他們的最主要原因必定是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因此,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合地方文化教學,消除留學生初來乍到時的文化緊張心理,縮短他們的文化適應周期,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到來,義烏大力發展外貿經濟,吸引了外國留學生來此學習漢語,義烏特有的地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思維、行為和言語方式與異域文化發生激烈碰撞,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漢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交際過程十分注重語境的作用。“綜合利用地方文化語境,盡快幫助學生熟悉并融入自己所處的地方文化語境對緩解留學生的文化緊張心理、縮短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激發他們的漢語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綜合利用義烏語言環境,解析其中的積極和消極因素,為漢語學習者營造良好的漢語學習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漢語學習者的語言環境可以分為課內和課外環境。本文提及的“環境利用”主要指課外環境的利用。課外語言環境包括人文和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指的是地方文化特色以及由此衍生的思維、行為和言語方式。自然環境指的是留學生在課外接觸的語音、聲像、書面語材料,包括廣告語、指示牌、街道名等等。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性因素,而“課外目的語環境主要關涉學習者的情感因素”。
(一)樹立方言和地方文化意識
1.樹立方言意識
隨著義烏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口數量的增多,普通話
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義烏方言與普通話不斷融合、共生發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義烏普通話——用普通話的發音去詮釋方言的詞義,如棒冰(冰棍)、兩公婆(夫妻)、快活(開心)、談天(聊天)、掉頭(轉彎)、調回來(換回來)、倒水(裝水)、忘掉了(忘記了)等等。筆者將這些語言項目做成調查問卷,發放給中、高級班的留學生,在“你是否認識這些漢字”一欄,平均有92.3%的學生打鉤,而在“你是否知道詞義”一欄,平均值則只有15.6%。義烏方言屬于吳方言,不同于北方方言區,它與普通話的差異較大。這就給留學生在課外語言環境中的漢語使用造成了阻礙。因此,教師應在教授普通話的同時,適時地穿插一些常用“義烏普通話的”教學,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提高留學生在真實交際場景中的會話能力。
2.推廣地方文化
熟悉和了解地方文化,有助于消除留學生的文化緊張心理,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語言知識欠缺能取得目的語社會的原諒,而若“外語說得既正確又流利,卻違背了外語文化的交際規則,母語國家的人就會本能地極為反感,文化誤解甚至文化沖突就極易產生。”義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在這樣的文化背景里生活的人們有自己特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義烏地處浙江中部,土地資源貧瘠、生產資源稀少。早期的義烏農民比全國一般貧窮的農民還要貧窮。為了提高土地生產力,義烏農民將雞毛等動物毛發碾碎后與人畜糞便等混合,作為肥料,這就是“雞毛換糖”的起源。窮則思變,義烏農民走出了多條謀生道路。然而,義烏農民多種經營模式的最終目的只是維持小農經濟的循環,他們更傾向于用資本購買更多的田產,而不是拓展經營規模,義烏人的血液當中既有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精神,也有保守、低調的特性。初到義烏的外國留學生對于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常常持否定態度,他們覺得義烏人每天悶頭賺錢,生活節奏太快,錢財多用于置辦房產,不懂得享受生活。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應提高文化意識,在傳授漢語知識的同時,融入對當地文化的介紹,讓留學生熟悉和了解當地文化,“達到感其所感,信其所為”,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有效利用和合理規范自然環境中的語言
外國流動及常駐人口的逐年增加,為方便他們在義烏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義烏當地在外國人聚居區設置了含有多種語言標識的路牌、街道名等,一些商店、娛樂場所的廣告牌也采用了多種語言,在為外國人所熟知的商貿區、賓王夜市,一些中國商人會用簡單的阿拉伯語和英語與外國人溝通交流。
留學生應有效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對照語言標識中的母語,識記一些常用的生活詞匯和句子。同時,他們還可以借助方便的語言環境,深入熟悉義烏當地的風俗文化、擴展自己的交友圈,消除自己的文化緊張心理。
作為當地政府來說,還應再擴大和規范語言標識。義烏當地的語言標識大多在外國人口集聚的區域,若能在更大范圍內將醫院、政府服務機構、商業活動場所等納入標識范圍,便能為外籍人員提供更為便利的生活環境。此外,語言標識的規范度也有待提高。在一次教學過程中,一位外國留學生問老師“concert”是不是“音樂匯”,老師指出應該寫成“音樂會”。于是這位留學生拿出了手機給老師看圖片,照片里顯示一家量販KTV的名字就叫“音樂匯”。商家為了商業目的,修改了里面的漢字,中國人都能理解其緣由,但對于這位留學生來說卻容易造成誤解。類似的錯誤諸如“仃車”、把停車場(parking place)翻譯成“parking this way”。語言標識大多為民間自發的行為,缺乏政府的有效監管,有關部門應就存在的這些問題,聘請專業人員指正不規范現象,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三)推進“課內+課外”互補式教育
相比在國外學習漢語的學習者,在華留學生有著得天獨厚的語境優勢。課內他們接觸的是老師設定好的語境,是課本現成的詞匯、課文和句式,同學之間的對話練習也是在固定的主題框架下進行的。而在課外,他們接觸到的卻是鮮活的、交際價值極高的語言。“課外語言環境是學習者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具體語言技能、實現知識和技能大循環的重要場所。”因此,我們應將課內語言學習和課外交際能力訓練相結合,在保證目的語輸入數量的同時,提高留學生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管軌,語言作為文化本身,與文化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留學生對于當地文化的接受度和語言環境的利用率越高,他們在當地的生活與學習便會更順利,語言能力的提高也會越快。
參考文獻:
[1][2]程書秋.地方文化語境的綜合利用與對外漢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2).
[3]張崇富.語言環境與第二語言獲得[J].世界漢語教學,1999,(3).
[4][5]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
[6]沙宗元.課外語言環境對留學生漢語習得的作用和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4).
[7]王文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環境利用[J].世界漢語教學,1988 (3).
[8]張崇富.語言環境與第二語言獲得[J].世界漢語教學,1993 (3).
(賈曉蕾浙江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