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云霞
?
小品文教學與學生發展現狀關系分析
◎齊云霞
筆者在教育實習中遇到了這樣一件事,班上的一名小學生拿著自己的作文對筆者說:“老師您看,我的這篇作文得了高分!其實故事都是我編的?!狈_作文,筆者發現文章確實寫得“真切感人”,但這竟然是硬生生編造出來的作文,什么時候我們的學生已經到了說假話不露痕跡的程度?再調查班里其他學生寫作文的感受,他們的回答幾乎一模一樣:寫作文時找不到那么多生活素材,有時候寫真事,作文得分卻比較低,下次寫作文就會“謹慎挑選、組織”事例了。
學生作文中缺少生活氣息與真情實感已是大家所熟知的語文通病,但這一事件還是讓筆者陷入了思考:這冰山一角之下的是什么呢?學生處于什么樣的發展現狀?語文教育又能為學生做些什么?
國家教育政策為學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學生的發展狀況又是國家制定教育政策必不可缺的依據之一。從這個意義上看,國家教育領域的大政方針可從宏觀層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
隨著1977年高考制度的正式恢復,我國教育事業迎來新的春天。1985年我國考試制度發展史出現了一個轉折點:美國標準化考試制度被引入,經過四年的試點研究,國家教委于1989年頒發了《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標準化實施規劃》,決定在全國逐步推行標準化考試。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標準化考試制度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作為一種評價方式,標準化考試制度憑借其優越性對我國的人才選拔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它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應試教育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象,就是標準化考試制度下最具代表性的產物,它是異化的考試,歪曲了標準化考試的本質內涵,掩蓋了標準化考試的真實價值,但卻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大行其道。
素質教育的提出就發生在應試教育的弊端被人們逐漸認識之后。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這是“素質教育”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此文件的施行又推動素質教育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國家教育政策的頒布總是為了完善當下教育,既要適應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對當下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改革之前教育中的種種弊端??梢哉f,一種教育理念提出后,我們若站到它的反面去觀察去思考,就極有可能發現之前教育中之所缺,當前教育之所需。所以素質教育的呼聲越高,黨和國家越重視,就越代表了它在當下教育中的缺失和被需要。直到今天,各地語文教學改革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都未曾撼動過應試教育的霸主地位,而素質教育的呼聲也依舊存在。
實證研究有助于更加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發展現狀?!拔覈袑W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真的在逐漸下降呢?為回答這個問題,研究采用‘橫斷歷史研究’這種特殊的元分析方法,選取1992年至2005年間107篇采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研究報告,分析了111925名中學生在該量表9個因子上得分隨年代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表明……1992至2005年間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在緩慢增加,即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緩慢下降?!盵1]
無論是讀者還是筆者,身邊都不乏正在上學的孩子,我們很容易觀察到他們在校、在家的成長環境,也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學校教育的態度。拼接身邊的實例就會看到這樣的一幅教育素描:學生面對著狹小單調的發展環境、簡單粗糙的發展過程和過于功利化的發展目的?!爱斒侄螠S為目的而目的淪為手段時,對目的的異化也就成為現實?!盵2]
當前教育處于一種緊張、躁動的狀態中,學生也陷入了緊張、躁動,應試教育這個大“烤爐”,幾乎把所有學生都“烤”成了一個模子。我國正處于現代化轉型期,出現這樣的教育現象,其中不免有社會、歷史等方面的原因,而且,教育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面對如此的現實,教育者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政府頒布政策法規,更應該積極發揮主動性,審視、思考身邊有無有助于改善當前教育環境的可利用資源或可開發途徑。
筆者以為,增加小品文教學就是可選擇項之一。
林語堂是現代小品文的領軍人物,他創辦《論語》
雜志后,一批作家開始以此為陣地進行小品文的實踐創作和理論研究,這批作家被稱為“論語派”?!罢撜Z派”和林語堂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現代小品文的文壇地位。20世紀30年代左翼陣營作家和京派作家均對論語派進行了或重或輕的批判,特別是左翼作家群體,其與論語派之間的激烈論爭,已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公案;在大陸,一直到80年代,“反動文人”的帽子都緊緊扣在林語堂頭上。論爭中孰是孰非、對林語堂該如何評價定位,至今未有定論。這反映在語文學科中,就說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建國前后至80年代,現代小品文在語文課本中幾近絕跡,直到今天,小品文選文在教科書中的比重也非常小。
同時,小品文在文學史中被提到的次數非常少,即使提到,對它的評價也不多、不高。實際上,縱觀小品文的整個發展歷程,橫向上,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獲得與當時“大品”相提并論的地位;縱向上,在后人的研究中它也未獲得過像唐詩、宋詞等那么多的關注,小品文在文學研究史中的生存環境也非常狹小。
然而盡管生存于夾縫之中,作為一種客觀的文學存在,小品文依然沒有中斷堅持走到了今天。小品文濫觴于先秦兩漢的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魏晉南北朝時期創作走向自覺,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成篇的作品。經唐宋兩代的發展,晚明時期達到了頂峰,涌現出大批小品文大家,并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小品文精品。清代雖日漸式微,但20世紀30年代的文藝界和出版界掀起了“小品文熱”,使得小品文在現代文壇上一鳴驚人。此時的小品文融合了中國古代小品文、西方散文隨筆和日本俳句和歌,它的流行成為小品文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黃金時期。小品文不但源遠流長,還出現過兩次發展的黃金期,它的藝術魅力必然是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甚至有人說“中國散文之文學價值,主要正在小品文。”[3]
從論語派的研究史和林語堂的研究史來看,兩者經歷了大致相同的研究階段,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末、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均成為兩者研究的轉折點,與此同時,學界對兩者的研究態度越來越客觀,研究內容也越來越寬、越來越深。比如杜運通先生把林語堂研究分成了四個時期,在不同的研究時期表現出了不同的研究特點:“一、批評期(1925~1949年);二、沉寂期(1950~1978年);三、突破期(1979~1989年);四、拓展期(1990年以后)?!盵4]事物的價值必然會受縛于特定的時代、政治,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一些事物的真實價值也會隨之展現在世人面前。不斷被接受的研究現狀,越是歷史給予論爭和林氏的最好回復。
“文”與“質”逐漸通過了文學上“考察”的小品文,能否為當下教育所用呢?
明末和20世紀30年代分別是古代小品文和現代小品文發展的巔峰期,分析小品文在這兩個典型時期的發展狀況,我們便可大致看出小品文是否適合在當下教育的這片土壤上生長。
明代文學發展呈現鮮明的回歸態勢:從明初文壇到臺閣體,再到茶陵體和前后七子,以及最后出現的公安派和竟陵派,后者無一不是為驅前者之弊而產生。公安派和竟陵派高舉“性靈”大旗,這已為學界所公認,它的產生背景就是復古派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使當時的創作思想與創作形式受到鉗制,文學界、思想界陷入了一潭死水。且不細論公安派和竟陵派對“性靈”的闡釋是否一致,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看,兩者所提倡的“性靈”都是對墨守程式規范的否定與抗議,都是對自我、真我的肯定與宣揚。古代小品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獨抒性靈、表達真我,或許可以為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模板化培養”中打開一扇窗。每個生命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就是要挖掘每個學生的特質并幫助他發展這種特質,教育像幫助植物的自然發展而非使礦物固化。這都是以學生勇于表達真我為前提的。
同時,明中后期是我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時期,新舊價值觀不斷沖突碰撞,這與我國當下的社會大背景有很大相似之處。既然文學是時代的產物,那同一類型的文學在前一社會環境中被接受并獲得良好發展,它在后一相似的社會環境中必然也應如此。
除繼承了古代小品文獨抒性靈的文學品質外,現代小品文還具有閑適、幽默的精神氣韻。當年論語派遭受猛烈批判時,絕大多數矛頭都是直指閑適與幽默的。時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學創作觀念與評價觀念。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民族危機當中,以魯迅為首的左翼作家自然重視文章中的政治訴求,認為寫出來的文字需是“投槍”是“匕首”,需是“新時代的工具”,以此為出發點,對論語派的批判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現在時代不同了,“閑適”,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的。我們一方面要求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但學生在狹小單調的發展環境和簡單粗糙的發展過程中,如何能夠發展得全面、自由?有了相對閑適的外在環境和內在心境,學生才能有空間、有底氣地全面自由發展。偷得些許時間,讓學生在文字中感受前人閑適的精神風度,至少可以幫助他們舒緩些平日里一直緊繃著的那根弦;效果更好的話,還能促進學生良好心境的養成。
幽默,是一種較高層次的人生智慧,對中學生來說還很難掌握,這里就不作論述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面對當下的學生發展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小品文教學是非常有益的。
注釋:
[1]辛自強,張梅.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09,(1).
[2]李忠.標準化考試的實質及引發的教育問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
[3]錢穆.中國文學講演集[M].成都:巴蜀書社,1987.
[4]杜運通.林語堂研究歷史、現狀與前瞻[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5).
參考文獻:
[1]“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2).
[2]劉朝暉,危中平.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性[J].
課程,教材,教法,2005,(10).
[3]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倫信.我國標準化考試的引入與初步發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1997,(2).
[5]楊學為,廖平勝.考試社會學問題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萬平近.林語堂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7]王兆勝.林語堂與中國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8]施建偉.林語堂研究論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9]俞王毛.論語派研究述評[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2).
[10]莊庭蘭.中國古代小品文論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11]胡根紅.古代小品文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12]歐明俊.現代小品文理論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2005.
[13]馬美信.論公安派與竟陵派的分歧[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5).
[14]熊禮匯.略說竟陵派對公安派性靈說的修正[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15]呂若涵.20世紀30年代“小品文熱”的文化學透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16]陳琳琳.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幽默、小品文論爭的再思考[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17]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關于林語堂及“論語派”審美思潮的價值思辨[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4).
[18]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9]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齊云霞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