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偏正式復合詞是現代漢語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合成詞,在整個詞匯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顧名思義,這類詞的組成往往是修飾限制成分在前,中心成分在后的。但漢語中有一類復合詞的構成語素在保持彼此間修飾與被修飾關系的前提下組合順序卻正好相反,出現異序的現象。本文分析了這類復合詞的一些特點,試圖對這一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
關鍵詞:語素異序 前正后偏 中心 語用
在現代漢語的詞匯系統中,偏正式復合詞是在數量上占有優勢的一類合成詞。據統計,有約43%的復合詞可以被歸為定中結構,約7.72%的復合詞屬于狀中結構,二者合起來能占合成詞總數的一半,數量可謂龐大。[1]在由兩個語素構成的偏正式復合詞中,后一語素被前一語素所修飾和限制,居于中心地位,詞義的主要部分體現在后一語素上,這是通常的情況。不過也有一些詞比較特殊,即兩個語素的組合順序與通常情況恰恰相反:中心語素在前,起修飾限制作用的語素在后,構成前正后偏式的復合詞。這種語素異序的現象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下面分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對此進行探析。
一、前正后偏式復合詞的存在
在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四版)上冊中,有這樣一段關于偏正型復合詞的闡述:前一詞根修飾、限制后一詞根。例如:A.人流 氣功 冰箱 熱心 小說;B.密植 游擊 騰飛 傾銷 篩選 火紅 蔥綠 蠟黃 雪亮 筆直。A組為定中關系,B組為狀中關系。[2]筆者認為這里把“人流”作為定中關系的偏正型復合詞的例子是欠妥當的。“人流”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的釋義有二:一是像河流似的連續不斷的人群,二是人工流產的簡稱。[3]如果按釋義一去理解這個詞的含義,那么明顯“流”是修飾“人”的,“人流”指的是“人”而不是“流”,所以并不符合教材中前一詞根修飾限制后一詞根的說法;如果按釋義二理解,那么這里的“流”指的就是動作行為,“人流”就應該被歸入B組的狀中關系里去。因此無論采取哪種解釋,都不應該把“人流”看作定中關系的偏正型復合詞。事實上,類似“人流”這種結構的復合詞還有很多,同是以“流”為結尾的詞就有“車流”“水流”等,除此之外還有“火舌”“氛圍”“浪花”“下江”等,這些復合詞都無一例外地屬于后一詞根修飾限制前一詞根的情況。由此可以認為,漢語中前正后偏式的復合詞是普遍存在的,有些甚至還相當常用。
二、前正后偏式復合詞的分類
雖然無法從語素之間的結構關系方面對前正后偏式復合詞進行區分,但這類復合詞內部在形象色彩方面還是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依此可以將它們分為兩類。其中一類的比喻色彩較濃,如“火舌”指比較高的火苗;“云?!敝笍母咛幭峦麜r平鋪在下面像海一樣的云;“浪花”指波浪激起的四濺的水;“車流”指道路上像河流似的連續不斷行駛的車輛。在這一小類的復合詞中,前一語素可以理解為比喻中的本體,后一語素則相當于喻體,兩個語素通過前正后偏式的組合,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另一類的說明色彩較濃,如“氛圍”指周圍的氣氛和情調;“韭黃”指在黑暗、溫濕條件下培育的顏色淺黃的韭菜;“宅院”指帶院子的宅子。這一小類的復合詞并沒有比喻的意味,后一語素通過說明前一語素在某方面的特征來對其進行修飾限定,在數量上也遠不及比喻色彩較濃的前一類。從整體上來看,這種前正后偏式復合詞的中心語都是名詞性的,即處于定中關系中的一類偏正式復合詞會出現語素異序的現象,處于狀中關系里則不會。因此借用句法學的術語,我們可以把偏正式復合詞中的語素異序現象稱為定語語素后置現象。
三、對前正后偏式復合詞的認識和理解
既然通常情況下表修飾限制關系的語素順序都是前偏后正的,那么這種前正后偏式的組合為什么會產生?如何正確地看待和理解這一語言現象?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對“偏”和“正”的理解。按照傳統的解釋,“偏”指的是修飾限制成分,“正”指的是中心成分,這一點并沒有問題。不過“中心成分”的說法過于籠統,它還可以被分為兩個方面:結構中心和語義中心。前者處于靜態的形式層面,后者處于動態的實際運用層面。在大多數情況下,偏正式復合詞的結構中心和語義中心是一致的,即結構上處于中心位置的語素同時也是語義上強調的重點,是說話者希望聽話者加以注意的地方。可是當說話者想強調事物的某方面特征而不是事物本身時,就會把修飾描述性的語素相應后移,把習慣上處于“偏”的位置的語素移到“正”的位置上來,造成結構中心與語義中心不一致的情況,也就是定語語素后置的復合詞。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這種體現尤為明顯。如在“激起朵朵浪花”“陣地上打成一片火?!薄盁o盡的人流涌向廣場”等用例中,“朵朵”“片”的語義指向分別是“花”和“?!?;“涌”是相對于“流”而言的,“涌流”本身就是一個詞(指急速地流淌)。這些用例中的量詞或謂語動詞的選定,其主要依據都是相關名詞中的修飾性成分,這充分說明了被后置的定語語素在語義表達上的中心地位,是說話者想要突出的焦點所在。當然在結構層面,這些被后置的定語語素所起的作用仍然是修飾位于它前面的中心語語素,這一點并沒有改變。如“下江”不是指“下面的江”,而是指“長江下游地區”。
在古代漢語的語法中,無論是詞法層面還是句法層面,將修飾限定性的定語成分置于中心成分之后的做法都更為常見,目的也是為了突出定語所表現的內容。在詞法層面,上古漢語有一種“大名冠小名”的現象,如《禮記》中說“魚鮪”“蟲蝗”;《左傳》中說“鳥烏”;《孟子》中說“草芥”。這類復合詞在今天看來都屬于前正后偏式的,它們對現代漢語在詞匯構造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句法層面的例子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上述例子中的“利”“強”“可使報秦”“鏗然有聲”作為定語成分,全部置于它們各自修飾限定的中心語之后,突出強調的意味得到加強。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盡管句法與詞法并不處在同一層面,但現代漢語構詞或多或少地受到古代漢語句法的影響,并且兩者通過變換常序的方式來突出定語成分的構造原理是一樣的。由此我們可以認定,漢語中前正后偏式復合詞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時原因和認知原因。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漢語中的前正后偏式復合詞有了一個大致的理解和把握。筆者認為這類復合詞最終的定位應該劃入偏正式復合詞中,只不過它是一種中心成分在前,修飾限制成分在后的特殊的偏正式。語素順序的調換只是單純出于語用的需要,并不妨礙句法和語義關系的認定。也就是說,這類前正后偏式復合詞的兩個構成語素之間依然是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這一關系不會因為語素順序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沒有必要在復合詞的分類中另設一種“正偏式”。正確理解這種語素異序的現象,既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詞義,也有助于我們深入探索語素義和詞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周薦.漢語詞匯結構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
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曲亮 遼寧沈陽 遼寧大學文學院 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