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拼音在初級漢語教材中有著重要的“拐杖”作用。為生詞注音,有助于學習者了解其發(fā)音;為課文標注拼音,有助于學習者了解漢語語法、培養(yǎng)漢語語感。本文擬以三套代表性教材為例,分析教材拼音標注問題的現(xiàn)狀,并提出拼音標注規(guī)范性的設想。
關鍵詞:漢語教材 拼音標注 規(guī)范性
二語學習通常始于語音輸入,并通過語音輸出體現(xiàn)學習效果,如果語音部分出現(xiàn)問題,就不能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要么自己聽不懂別人所說,要么別人聽不懂自己所言,從而影響交際效果。初級階段是語音體系建構階段,只有熟練掌握了漢語語音基本知識和漢語普通話流利、正確的發(fā)音,才能為日后的交際打下基礎。
對于初級階段學習者而言,正確獲得語音知識的兩個途徑,一是來自于教師,二是來自于教材。對于自學者特別是海外學習者而言,教材的作用更為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教材或者說不同出版社的教材拼音標注的方法不盡相同,有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教材的正確使用。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華語教學出版社是最早出版對外漢語教材的三家出版社。《新實用漢語課本》(以下簡稱《新實用》)、《博雅漢語》(以下簡稱《博雅》)、《當代中文》(以下簡稱《當代》)是其頗具特色的拳頭產(chǎn)品。我們以此為案例,剖析教材中涉及的語音問題,并就語音的規(guī)范化做初步探索。
一、拼音在漢語教材中的作用
德國學者柯比德(2003)曾總結了拼音的幾大作用:一是幫助學生訓練和掌握漢語語音系統(tǒng),并掌握漢字的正確發(fā)音;二是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漢語語法教學可以開門見山地顯示漢語本身的各種語法形式和結構,比如注意到拼音的分寫、連寫規(guī)則,可以更容易地掌握“詞”這個基本詞匯和語法單位,另外也可以更容易分析出詞與詞之間的各種語法關系;三是學習生詞時,漢語拼音能提供漢字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如分詞連寫、標調不標調、某些多音字的讀音等;四是用拼音查詞典相對于部首查字法更簡便易用……六是電腦輸入中文時用拼音是最快、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從另一個角度,這幾方面也可以看作是拼音在漢語教材中的作用。
可見,對于漢語學習者而言,漢語拼音在初級漢語教材中有著重要的“拐杖”作用,為生詞注音有助于學習者了解其發(fā)音,為課文標注拼音有助于學習者了解漢語語法、培養(yǎng)漢語語感。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根據(jù),更是學生學習、模仿的范例。如果課堂教學能通過面對面解決語音問題的話,對于漢語學習者特別是自學者來說,教材的規(guī)范與否,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關涉學習者能否掌握第二語言的語音特征。
二、漢語教材中拼音標注問題現(xiàn)狀
拼音標注部分涉及注音問題和拼寫問題。由于語言的最小單位是詞,所以用漢語拼音來書寫漢語時,除了給單個漢字注音的情況外,大多數(shù)場合最理想的辦法是以詞為書寫單位,因此本文主要討論拼寫問題。關于注音問題可參見陳亞川(1991),楊德峰(1996、1997),李寶貴(2004)等相關論述。
關于拼音拼寫,目前有兩種方案:一是按字標音,只標本調。這實際上是一種標準式標音方式,即不論處于何種語法結構之中,只標每個字在字典中的拼音。二是參照《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以下簡稱《正詞法》),分詞標音,兼顧語流音變,標變調。這實際上是一種描寫式的標音方式,即按照實際語流中字的發(fā)音進行標音,主要體現(xiàn)為拼音分詞以及“一”“不”和輕聲的變調處理。顯然,對于漢語學習特別是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而言,方案二更接近漢語實際,更貼近生活。據(jù)筆者調查,對外漢語教材拼音拼寫主要以方案二為主,拼音拼寫的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分詞、輕聲、標點符號等方面,我們以上述三本教材為例略做說明。
1.分詞
分詞是拼寫問題的重中之重。《正詞法》明確規(guī)定:拼寫普通話基本上以詞為單位。
這里所說的詞并不僅限于語法詞,也包括一些具有詞的作用的結構單位。雖然學界普遍認可以《正詞法》為標準進行拼音拼寫,但對何時分、何時連的處理不盡相同。
無疑,上述教材對“打車/的”“上課”“看病”的離合詞性質是認可的,但如何處理,意見是不統(tǒng)一的。《新實用》的處理方法是:生詞注音時連寫,標注詞性;課文拼寫時連寫。《博雅》的處理方法是:生詞注音時分寫,不注詞性;課文拼寫時連寫。《當代》的處理方法是:生詞注音時連寫,不注詞性;課文拼寫時連寫。我們認為,《新實用》和《博雅》的處理方式更便于揭示離合詞的特點,《新實用》更科學系統(tǒng),而《博雅》更簡潔直觀。
其次是由于對“具有詞的作用的結構單位”(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可以把“具有詞的作用的結構單位”視為語塊)的認定不同,導致分詞處理上出現(xiàn)差異。例如:
在對“中國人”“北京人/北方人/廣東人”的切分上,《新實用》和《博雅》的處理是“中國|人”“北京|人/北方|人”,《當代》的處理是“中國人|”“北方人|”。就語流中的實際而言,《當代》的處理更能體現(xiàn)漢語語音面貌。
在“×月”的切分上,《新實用》是“×月”,《博雅》是“×|月”,《當代》是“×|月”。《正詞法》拼寫為“×|月”,所以《博雅》和《當代》更符合《正詞法》的規(guī)則。
在“V+了”的切分上,《新實用》是“V了”連寫,《博雅》是“V了”分寫。前者與《正詞法》是相一致的。
教材是學習者模仿學習的工具,不同教材對分詞處理的不同,一方面會影響學習者對詞的掌握,甚至可能阻礙其對語法關系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學習者對普通話節(jié)律的掌握,從而影響其語音面貌。我們知道,如果二語學習只是孤立地操練聲、韻、調,就掌握不了普通話的節(jié)律,也學不到地道的現(xiàn)代漢語(吳潔敏、朱宏達,2001),只有在語流中學習,才能真正擺脫“洋腔洋調”,而準確、科學的拼寫體系無疑是對外漢語學習者可走的最佳途徑。按詞或語節(jié)劃分書寫單位,可以使?jié)h語拼音的書寫單位長度適中,容易辨識,有利于閱讀和理解。
2.輕聲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凡例,上述各例中的“進來”“出去”宜標為“jìnlai”“chūqu”。
而據(jù)《正詞法》,單音節(jié)的動詞或形容詞與單音節(jié)補語組合的結構,不論兩者之間緊密程度如何,都應連寫,雖未說明如何標調,但例子為標本調。可見,《現(xiàn)漢》和《正詞法》本身就有不一致,因此這也造成了教材處理的不一致。輕聲本來就是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難點,不同教材對此處理的不一致勢必會給學習者帶來困擾,影響對漢語語音節(jié)奏特別是輕重音的判斷。
3.標點符號
三套教材中都有標題為“你家有幾口人”的內容,處理方式則各不相同,有的加了問號,有的沒加,這不僅與拼音拼寫相關,也與文字表述完整與否有關。關于拼音拼寫中頓號的使用,《正詞法》中建議用逗號代替,亦可用頓號,因其沒有強制規(guī)則所以出現(xiàn)不同教材不一致也可以理解。關于省略號,《正詞法》明確規(guī)定使用“……”,部分教材并未予執(zhí)行。一般來說,初級漢語教材中涉及的標點符號不會影響到學習者對語句的理解,但不同教材對同一標點的處理方式不同,難免影響對教材科學性的評判。
三、拼音標注規(guī)范性探索
初級漢語教材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主要憑借,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對象。趙元任曾提出“一失音成千古恨”,漢語教材應格外重視拼音標注問題。結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加強拼音標注的規(guī)范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應注意執(zhí)行相關的規(guī)范標準。為生詞注音可以參考《現(xiàn)代漢語詞典》,拼寫課文應以《正詞法》為據(jù),以便更好地體現(xiàn)詞語的整體性、關聯(lián)性。另一方面,標注詞語的實際讀音,便于拼讀,也便于理解。
其次,應該樹立拼音標注的原則,應按照語流實際為課文標注拼音,重視語流音變。在日常生活中,交際多是通過一連串的語流實現(xiàn)的,漢語學習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讀單個字的時候發(fā)音特別標準,但是讀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的時候,雖然每個字讀音都對,但聽起來卻感到別扭。如果漢語教材正確地體現(xiàn)了語流的實際面貌,就能引導漢語學習者關注漢語語音的特點和規(guī)律,從而為流暢自然的交際打好基礎。
再次,加強規(guī)范性研究。規(guī)范化程度是評判教材科學與否的重要標準,在個別問題的處理上,不同的規(guī)范性文件之間有不一致之處,這無疑會影響規(guī)范的執(zhí)行力度。
參考文獻:
[1]柯彼德.漢語拼音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運用[J].世界漢語教學,2003,(3):67-72.
[2]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寫.新華拼寫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陳亞川.漢語教材注音拼寫法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1):64-72.
[4]楊德峰.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注音和拼寫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96,(1):95-101.
[5]楊德峰.試論對外漢語教材的規(guī)范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3):17-29.
[6]李寶貴.語言文字規(guī)范與對外漢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4,(6):28-32.
[7]吳潔敏,朱宏達.漢語節(jié)律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31.
(賈鴻杰 北京大學出版社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