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體變量包括“功能意圖、人際關系、傳介方式”三個維度,不同語體類型具有不同的變量組配方式。現代傳媒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新聞報道的語篇形式和語言特征發生了變化,語體變量組配關系有所改變,其中電視直播的現場報道即為典型之一。電視新聞直播報道在三大基礎變量上分別表現為:“單方面設定敘事、描寫”“平等、不對等交互一對多、正式性低準備度”“口說、電視、現場性時間、處所、指示性成分”。
關鍵詞:新聞直播報道 語體變量 變量組配
一、引言
劉大為(2013)認為,語體是由一系列語體變量組配而成的雙層結構體。在這個結構體中,語言變異層中的語言特征會在功能動因層的驅動作用下發生相對應的變化,后者的構成因素即語體變量,即“語體變量是導致一種語體形成的功能動因。”①根據言語活動實施時所必須涉及的幾個維度,我們可以歸納出“功能意圖、人際關系、傳介方式”三個基礎變量,其下各自細分出子變量。這些大小變量通過不同組配關系可以構造出豐富多樣的模式。換言之,不同的語體類型具有不同的語體變量組配方式。本文將著重分析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報道的語體變量組配關系。
隨著近代工業社會的興起,新聞迅速發展為一門社會事業,有關新聞語言的研究在近十幾年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逐漸提出“新聞語體”“新聞語言”“報道語體”等近似稱呼(本文統一采用“新聞語體”的稱呼)。新聞報道的種類多樣。從形式上看,既有報紙、雜志等紙媒形式,也有廣播、電視、網絡等音媒、視媒手段;從內容上分析,則可列舉出消息、社論、特寫等次語體。新聞直播報道用語言記錄事件,用圖像還原現場,其“最高理想之一就是對現場感的追求,也就是力求通過各種物質媒介讓受眾能夠身臨其境地置身其中”,②同時也最大化體現新聞的“時效性”與“真實性”,在賦予受眾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和參與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從紙媒到音媒、視媒,新聞報道語篇由靜態轉為動態,語義呈現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功能動因層子變量的相互作用,最終映射在語言變異層。傳統新聞語篇為紙媒報道,礙于其本身的物理屬性,對事件只能做平面敘事,即使賦予字體變化和圖像穿插,讀者也僅能從視覺感知渠道獲取信息。現代傳媒廣泛運用音視頻手段,充分挖掘文字、圖案、聲音、畫面等媒介的傳播功能,使語篇呈現出視聽意義上的動態性,閱讀者需綜合調動多方面感官渠道才能獲得全面立體的感受。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新聞的語言特征和體裁形式也發生著變化,其具體語體變量也悄然改變。
下面將分別從“功能意圖、人際關系、傳介方式”這三個基礎變量出發,分析新聞現場直播的變量組配關系。
二、功能意圖
功能意圖是最為復雜的基礎變量,它既可以雙方共同設定,如協商、辯論等;也可以單方主動設定,如敘事、報道、評價等。關于電視現場直播,我們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其功能意圖是由單方面設定。報道者在進行敘述時,并未直觀感受到來自對方的壓力,不管是紙媒報道還是現場直播,當它呈現出來時就已經是不可變更的定局,即一個已經完成的語篇。因此,受話人只能以同意、惱怒等心理反應或贊同、抗議等簡單言語方式配合對方。具體可以細分為兩個方面:
(一)敘事性
19世紀80年代,西方新聞學界首先提出新聞應具備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這五個基本因素。進入20世紀,隨著調查性報告的興起,第六要素“如何(how)”也被納入其中,概括起來就是某人某時于某地如何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這實際上與記敘文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六要素相契合。可見,新聞語篇實際上是記敘的一種,是時間流中的經驗表達,其目的在于告訴受話人某一事件從何處開始,經過怎樣的一道程序,終于何處,具有敘事屬性(王燕,2003)。新聞直播報道也不例外。例如:
(1)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汕尾市市中心,現在距離臺風登陸大概還有一個小時左右,而臺風登陸點距離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大概三十公里。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風已經非常大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方,①水務局的牌子已經從樓上吹到了樓下;而那個位置可以看到,②樹已經被刮下來全部壓倒車上。而剛才我們也看到有一些鐵皮屋,直接③從那邊刮到了這邊。③
在該報道中,時間是“現在”,地點是“汕尾市市中心”,原因是“臺風登陸”,事情的經過是“臺風登陸”所引起的系列事件,具體包括①②③項。整段報道具有十分明顯的敘事屬性。
(二)描述性
電視現場直播中,為了進一步實現報道的“現場感”,也為了讓觀眾獲得更為準確詳實的信息,報道者會將自己在現場所見所聞的直觀感受或其他第一手資料通過語言表述出來,這種語言往往具有一定的描述性。例如:
(2)我現在身處在湛江的觀海長廊上,現在呢是早上的七點十幾分,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臺風黑格比的威力,狂風夾雜著急雨一陣一陣的覆襲而來,打在臉上呢非常得痛……④
三、人際關系
劉大為(2013)提出權位關系、交互性、正式性等變量,其中交互性的子變量有對等與否、交互的數量關系情況。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相關理論,納入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等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一)社會權位
人際關系中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社會權位,即報道者與觀眾之間的地位關系,是低高、高低還是平等,具體體現在新聞直播中就是報道者與觀眾之間所成的角度。在有關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論述中,Royce(2007:72)曾指出:
The high angle forces the viewers to look down on the RPs(represented participants,筆者注), which is suggestive of a superiority to them,or of their significance.A low angle forces the viewers to look up to them,which is suggestive of the viewers inferior position,or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rtrayed participant(s).An eye-level angle is suggestive of a sense of equality between the viewer and the RPs.⑤
對圖像閱讀者而言,俯視RPs表征出他們的權勢或重要性;仰視體現其卑微或處于不利地位;平視則表明雙方處于平等地位。大量實證觀察顯示,報道者目光平視,通常與觀眾處于同等高度,表示二者處于平等的地位。
在新聞現場,報道者以采訪者、目擊者或參與者的身份,采用紀實的方法報道現場情景。由此可知,報道者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不僅是觀察者、體驗者,更是引導者。在這多重角色下,報道者必須將新聞事件客觀實在地呈現,并以平等的姿態向觀眾敘述。與此同時,水平視角還可看作客觀真實的表現,表明所傳達信息的真實可靠。
(二)交互性
人際關系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交互性與非交互性,也就是交際的一方會根據另一方的具體反映調整自己的語言表述或其他行為活動,即說話人對受話人反饋的依賴性(劉婭瓊,2012)。這種交互可以是對等的,也可以不對等,可以是一對一的,也可以是一對多的或者多對一。顯然,新聞現場直播在這里的組配變量為不對等的一對多交互。
巴赫金曾說,語言的本質是對話,當其中一方缺席時,另一方可以通過假設、想象等手段自行構建完整的話輪。新聞現場直播便是其中的典范。雖然沒有直接的交際對象,但是顯然身處“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早已被納入了受話范圍。而探討報道者是如何將觀眾帶入到現場則是重點所在,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具體例子從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兩方面進行驗證。
1.語言形式
在語言方面,比較明顯的特征是第一人稱復數詞“我們”的使用。
第一人稱復數“我們”的活用是一種常見的語用移情手段,其目的在于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使對方更傾向于接受自己的觀點、看法或提議。現場直播中報道者對“我們”的頻繁使用所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將受話人置于和自己相同的步調,共同體驗事件的發展變化。在例(3)中,“我們”共出現了8次,其中明顯體現交互性特征的有5處。
(3)在我的一邊就是蘆山縣的這個縣醫院,此時此刻雖然已經來到了凌晨的零點四十五分,但是縣醫院里面可以說是一片忙碌。通過這邊我們能夠看到(額)依然有很多救護車是不斷地在進入到我們的縣醫院里面,因為我們是看到了從成都那邊呢是來了很多這個的救援力量,來到了我們這個蘆山縣人民醫院,他們現在要完成的一個任務是在這個地方轉移還需要送往成都方向的一些需要急救的一些重傷員。而另外一邊其實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縣城一條路上,來,我們看看這邊。嗯,整個現在縣城已經來到了深夜時分了,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這個地方仍舊是一片忙碌,因為有很多救援車輛還在來到我們的現場,幫助這個地方需要轉移的一些傷員能夠及時地轉移回我們的四川成都,進行更進一步的治療。⑥
其次,是祈使句的運用。祈使句表命令、請求,電視現場直播中報道者對這一形式的使用目的在于引導觀眾注意到具有關注價值的場景,并希望后者確實履行某行為動作,比如例(3)中的“來,我們看看這邊”,簡單的祈使實際上是對觀眾的邀請,即邀請對方共同見證親歷當前所發生的事件。又如:
(4)那么現在呢大家隨我這邊身后來看,目前在這里進行善后的一些處理的工作人員已經是比較少了……⑦
觀眾視角是現場直播的另一個著眼點。電視現場直播中通常假設聽話人的存在,通過“你”和“您”等第二人稱制造面對面的談話效果,借助于鏡頭將具體時空所造成的隔閡連接起來。例如:
(5)我現在的位置是在雅安市蘆山縣的龍門鄉,這個位置就是我們之前地震的震中地區,大家可以看到經過七級地震之后的我身后這個房屋,你看到沒有,我身后的這個房屋……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在現場呢第一呢是維護著現場的秩序,第二呢是在搶修著,您看,是在搶修著這個災民安置點……⑧
2.非語言形式
在體現交互性方面,電視新聞直播的非語言形式具有其他新聞體裁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尤其是相對于紙媒報道而言。非語言形式的交互性分析可以從接觸和社會距離兩個要素進行。
前者主要是指目光接觸,即圖像人物與閱讀者的眼神交流。現場直播中并不存在言語的直接交際對象,但報道者卻透過攝像機將眼神、表情傳達給鏡頭之外的一端:是慶典開始前的喜悅,還是臺風來襲的擔憂,亦或是不露聲色的平時陳述,這些還需觀眾予以進一步解讀。適當的目光接觸既可以拉近報道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增強報道的現實感。
而后者社會距離則是指圖像角色之間或圖像角色與閱讀者之間的遠近,反映了關聯雙方的親疏關系。具體表現為人物在圖像中所顯露出的身體部位范圍:僅顯示頭部和肩部為個人近距離,腰部以上為個人遠距離,整個人為社會近距離,整個人全身呈現并距離畫面三四米則為社會遠距離。電視現場直播中的相關聯的雙方即報道者與觀眾,主要為個人遠距離和社會近距離。這正是一般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所有的正常距離,既不過分親昵使人不適,也不因相距太遠而顯得難以親近。如下圖:
(三)正式性
交互場合的正式性也是人際關系中的一個子變量。場合的正式與否直接影響著交際雙方的表現形式,是莊重嚴肅還是輕松隨意亦或是戲謔調侃,而與之相關聯的則是參與者的準備度以及話語的粗糙度。在這一點上,新聞現場直播是復雜的。從例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報道者的語言比較粗糙,用詞不準確,口誤和語法錯誤偶有發生,并帶有一定的個人色彩,比如例(3)中的報道者用“來到”接續時間短語,“整個現在縣城”中詞序錯誤。此外,現場報道者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話語標記“呢”“額”“嗯”等的使用。例(6)的一段報道總共只有兩百個詞中,其中“呢”出現了6次,這個頻次是非常高的。從以上方面來看,現場直播的正式性并不太高。然而,新聞事件的重大性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決定報道者必須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從這角度分析,它又是正式的。可見,正式性和準備度的是否充分并非簡單變量相關,其中還可能涉及許多其他因素。如:
(6)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呢離事故的第一現場大約是五百米左右的地方,那么現在呢大家隨我這邊身后來看。目前在這里進行善后的一些處理的工作人員已經是比較少了,那么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六節的已經報廢的車廂呢全部都原封不動的放在地面上,還有呢像比如說這些工程車、挖掘機目前呢已經是處于停止的狀態。那么我剛剛呢從指揮中心了解到,在今天上午十點半的時候呢,相關的職能部門已經緊急地召開了一次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⑨
四、傳介方式
傳介方式這一基礎變量要做三層理解,分別是:符號序列組構時所采取的物質形式、傳播時所依賴的物質媒介及傳播空間。
根據《新聞傳播百科全書》對現場直播的定義,“在某些事件或活動發生和進行的同時,通過對現場音響,圖像及主持人或報道者現場解說的即時組合,然后經由電子傳輸設備直接播放出去的一種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形式。”j我們不難分析出電視現場直播在傳介方式上的變量組配,在三個層面上分別為口說的、電視的、現場性的。這里我們將著重分析第三點。
現場性是指言語活動參與者對事件發生的時空環境的直接感知度。現代傳媒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得多種符號體系在現場還原方面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從而大大延伸了“現場”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的范圍,將其從事件所發生的具體某個點擴展到電視信號所覆蓋的各個角落。電視現場直播以幾乎同步的速度傳遞事件的發展狀況,其優勢就在于它高度的“現場感”,具體表現為時間成分、處所成分以及指示性成分的使用。
(一)時間成分
點明與言語事件相關的時間信息,包括時間副詞“正在”“馬上”,時間名詞“現在”“明天”“昨天晚上和今天凌晨”,以及短語“此時此刻”“凌晨的零點四十五分”“距離臺風登陸大概還有一個小時左右”等。如:
(7)昨天晚上和今天凌晨的這場強降雨啊使得我們這個很多路面呢出現了很多積水,那現在我站在這個路口,大家通過鏡頭呢也可以看到,這個積水呢已經淹過我的腳背面,差不多我們目測一下最深的地方有十公分左右。k
(二)處所成分
現場報道中處所成分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用地名,如“汕尾市市中心”“國家會議中心”等;另一種則是參照描述性,在該類型中報道者以畫面中某個較為明顯的事物為參照物(通常是報道者本人),附上方位詞或其他語言成分,共同指稱目標地點,如“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我身后這棵大樹”“離事故的第一現場大約五百米左右的地方”“另外一邊”等。兩種成分相互配合,分別從宏觀和微觀上進行定位,將受眾帶到新聞現場。
(8)我們現在呢是在安順市的大灣村,這里呢是光照水電站旁邊的一個鋼筋場,這里呢也是距離事故現場最近的一個待命點,大約呢距里面有五公里的距離……比如說現在這個現場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信息的保障車、武警、交通、消防、電力保障,以及在我們的右后方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貴州的實時應急指揮車,在上面除了就是有實時的……l
(三)指示性成分
指示性成分是現場報道中常用的手段,主要用于突出指稱需要關注的事物,往往配合報道者的身勢、手勢等。紙媒報道往往以簡明精確的語言描述出新聞的來龍去脈,層次清晰,重點突出,讀者稍加瀏覽即可提取關鍵信息。相比之下,現場直播所構建的新聞語篇是集音視頻于一體的動態語篇,它所呈現的信息是豐富繁雜的,倘若排除報道者解說則將陷于雜亂,指示性成分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這里”“這個(地方)”“那個(位置可以看到)”“(從)那邊”等。例如:
(9)……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方,水務局的牌子已經從樓上吹到了樓下,而那個位置可以看到,樹已經被刮下來全部壓倒車上。而剛才我們也看到有一些鐵皮屋,直接從那邊刮到了這邊……
畫面的復雜性對信息造成干擾而使新聞重點變得模糊,指示性成分則是將其從中辨識出來,使動態語篇的語義信息得到最大化示現。
五、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對新聞現場直播報道的的語體變量組配關系的概括如下:
功能意圖{電視現場報道、單方面設定敘事、描寫}
人際關系{平等、不對等交互一對多、正式性低準備度}
傳介方式{口說、電視、現場性時間、處所、指示性成分}
有關語體變量的論述并不局限于“功能意圖、人際關系、傳介方式”等相關變量分析,還有許多可待挖掘的部分。比如基礎變量是否僅局限于此三者,語體變量可否進一步細化并建構起一個系統的框架,語體變量能否以更為量化、客觀的手段衡量,這些仍有待我們繼續深入研究探討。
注釋:
①劉大為.論語體與語體變量[J].當代修辭學,2013,(3):11.
②聶絳雯.圖像化變量與新聞播報的語體變化[J].當代修辭學,
2014,(3):15.
③http://www.iqiyi.com/w_19rr7e13dp.html
④http://www.56.com/u12/v_MzgwNzg1Njk.html
⑤轉引自Jesu's Moya Guijarro,Compositional,interpersonal
and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s in a childrens narrative: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40):1604.
⑥http://baidu.56.com/kan/s8vK/CDI7?fr=v.hao123.com/search
⑦http://tv.sohu.com/20110724/n314378542.shtml
⑧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304/d166dd47-7e97-
4891-85e8-758d765f2699.shtml
⑨http://tv.sohu.com/20110724/n314378542.shtml
⑩知網百科:現場直播,http://epub.cnki.net/kns/brief/
default_result.aspx
khttp://v.pps.tv/play_38K8A3.html
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n2nnl-uY-g/#http:
//www.tudou.com/programs/view/4p qYwVAJYeQ/?FR=LIAN
參考文獻:
[1]劉大為.論語體與語體變量[J].當代修辭學,2013,(3).
[2]聶絳雯.圖像化變量與新聞播報的語體變化[J].當代修辭學,
2014,(3).
[3]曾方本.多模態符號整合后語篇意義的嬗變與調控[J].外語教
學,2009,(6).
[4]王燕.新聞語體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5]劉婭瓊.電視現場報道的語體特征淺析[J].當代修辭學,2012,
(6).
[6]Jesus Moya Guijarro,Compositional,interpersonal and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s in a childrens narrative: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
(蔣婷 湖北武漢 武漢大學文學院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