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燁
明代學者陳獻章曾說:“學貴有疑,疑則進也,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無疑則無進。”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質疑能力,可以看做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是過于依賴教師,只有教師的講解才能讓學生理解教材知識,而這一點正是學生缺乏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表現。敢于質疑和善于質疑不僅有利于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好奇心 ,增強他們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所以,針對學生英語學習質疑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有很大作用。
一、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性
1.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擁有質疑精神,則會使學生在質疑過程中學會提問,進而學會自己解答,這是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2.開拓思維能力。
質疑能力是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果時刻抱有質疑的心思看待學習,便能夠從中找到多種解決方法,從而開發自己的思維。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避免學生在質疑過程中提出無法解答的問題,從而喪失尋找答案的興趣。
3.提高創造能力。
學生的創造力是學習成果的一種表現,創造能力是在日常學習中的思考、質疑和解答中逐漸養成的一種能力,創造力是學生愿意主動探索、發散思維的心態,所以在質疑能力的帶動下為提高創造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培養質疑能力的必要性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在50名學生中間做了一次問卷調查。九成學生認為質疑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學生若具備質疑能力,就會逐漸形成自主解疑的能力,從而擴展學生的學習思維。但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會質疑,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質疑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學生提到的會在一些英語活動中進行質疑,筆者就這些活動,專門進行課堂設計并采取措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水平。
三、提高質疑水平的措施
1.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質疑。
(1)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質疑,無論是對教材的疑問、教師的講解還是學生的回答,如果有質疑就要鼓勵其說出來。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民主環境、營造皆可發言的課堂氛圍。學生的質疑可以分為三種情況而定:第一種質疑成功,在課堂上學生針對某一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質疑想法,教師要積極鼓勵、激發學生質疑的熱情;第二種質疑失敗,在課堂上如果學生提出來的質疑不是問題,或被學生輕松化解,也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同時表揚其他學生的回答,這樣也會促進其他學生的解疑能力。第三種如果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拋磚引玉,引導學生把問題重點提出,并讓其在小組討論中解答。經過長時間的培養與訓練,學生的學習氛圍和活躍程度都會有明顯提高。
(2)采用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質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以4-6人為一個小組或者自由組合成一組,圍坐在一起,由組長帶領,組員輪流發言、補充發言,共同討論,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質疑,都有發言的機會,大家在學習中互相幫助,共同質疑,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做好質疑示范,引領學生質疑。
教師需要做好質疑的示范,從課堂教學中就要巧妙地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可以理解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己設定疑問,然后引導學生對疑問進行質疑,通過分析、解釋,找到疑問的正確答案。例如在教授8AUnit 1 語法形容詞比較級時,講到sad這個詞的比較級是sadder,筆者順手在黑板上寫下mad和bad,并打一個問號。當即就邀請學生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答案,一位學生毫不思考寫下mad比較級madder, bad比較級badder。而筆者在第一個答案劃了一個大大的√,第二個答案后劃了一個×。學生當即怔住,這就形成了一個學習“懸念”,然而,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查資料。這樣不但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而且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3.授之以漁,教會學生質疑。
(1)從閱讀中的關鍵詞、關鍵句著手進行質疑。《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畢業學生能讀懂相應水平的讀物和報紙、雜志,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比如曾經有一篇閱讀理解,要求學生歸納文章大意。文章從第二小節開始到第五小節結束,每一小節都出現明顯的關鍵句:第2小節In old Rome,……(在羅馬時代……),第3小結In 1905,……(在1905年……,第5小節Today,……(如今,……)很明顯文章是以時間線索進行發展的,那么學生在閱讀時著重找出關鍵句,就很容易提煉出整篇文章都是在講 “棒冰”的歷史。
(2)從語法中的疑難點著手進行質疑。學生面對一篇英語閱讀材料,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總有不相適應的地方。由于知識面不廣,往往會弄不懂。這是課文的疑難點,也是學生難以理解之處。如筆者會提問“The number of the giant pandas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能否改成“The number of the giant pandas is getting fewer and fewer”?這個問題不再停留在表面,它涉及“the number of...”的意思,number是數字的意思,數字能講大小,但不能說成多少,因此是不能采取后者的說法。于是筆者接著提問,除了number的用法外,還有其他類似的用法嗎?學生于是討論開,搜腸刮肚找到七年級學過的表示“價格”的用法也是如此,以此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緊扣這些疑難點質疑,就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進入搜索的情境,以點帶面,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從而達到自我提高的境界。
(3)從寫作中的語用能力進行質疑。現代英語學習要求學生根據提示獨立起草和修改作文,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并報告結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總結學習方法。在每節作文課時,筆者都會選取多篇學生作文進行實物投影,邀請學生做“小老師”一起學習、對比、修改、評價,通過閱讀、討論、自我完善提高寫作水平。如有學生寫:I like Maths best because Maths is very interesting.在此基礎上,學生就會進行拓展和加工,使語句更優美。有學生改成另一種表述:My favourite subject is Maths because Maths is very interesting.還有學生進行美化: I like Maths best because Maths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it makes me work hard.I get good grade in Maths.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質疑是創新之源,疑問是創新之母,任何思維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為終。學生有了質疑才會探索,有了探索活動才會有創新。
質疑是一種精神狀態和精神境界,讓我們從“質疑”開始起航,用親切、真誠的態度與學生平等相處。在教學中緊緊扣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三大環節,把課堂空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地感受問題、發現問題,大膽地提出問題,主動地運用已有知識和審視態度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