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青
【摘 要】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主政的前奏,是人性解放的運動,也是藝術發展的高峰。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變革,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條件是文藝復興的基礎。
【關鍵詞】意大利;社會;藝術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251-01
14世紀至16世紀以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處于歷史的動蕩時期,各種勢力的交錯、新舊思想的沖突,帶來了文化的變革。以繁榮的經濟為基礎,藝術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宗教思想的外衣、貴族生活的展示以及華美建筑的裝飾,得到快速的發展。恩格斯高度評價文藝復興:“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社會
(一)商業的繁榮,是文藝復興發展的經濟基礎。意大利處于海上絲綢之路的要塞,是歐洲的門戶。東方的絲綢、瓷器、茶葉源源不斷地進入歐洲,意大利得天時與地利。威尼斯、羅馬等眾多經濟發達的城市迅速成為歐洲的資本市場。大量的手工業者融入,帶動了制造業的發展。行業的分化,促使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加速了社會的分化。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資本的力量開始顯現。新興的資產階級逐漸成為新的貴族,為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與舊制度下的權貴產生了不可調和的沖突。意大利壟斷了歐洲的商業市場,成為歐洲經濟貿易的掌控者。其他歐洲列強虎視眈眈,紛紛以不同的形式進入,分取利益。資產階級迫于形勢,以人文主義為指導,統一大眾的思想和行為。
(二)多民族的進入,匯聚了歐洲的先進文化。意大利吸納了各方面的外來文化,詩人、哲學家、建筑師、印刷師、插圖員和其它各種職業的工匠,又提升了意大利的文化和技術;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等,為文明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古希臘雕塑被發掘、研究和整理,點燃了文明的導火索。意大利原本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交匯的中心,保存了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幾世紀以來一直是歐洲的文明中心。同時,意大利還是東方文明進入歐洲的窗口,東方文化的精髓在歐洲被接納和吸收,始終處于文明進程的最前沿。
(三)政治的動蕩,是文藝思潮的契機。1921年至1906年十字軍八次東征威尼斯,拜占庭帝國滅亡,藝術家、學者帶著書籍、希臘藝術品逃往佛羅倫薩城。政治動蕩使百姓長期處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需要精神的慰藉和靈魂的安慰。思想的嚴重分化,于國家的統一不利。佛羅倫薩的統治者美第奇家族出于政治的需要,重用人文主義者,體現人文關懷的理念。各種政治勢力爭相效仿、籠絡民心。到了15世紀50年代,在各種因素共同的積極推動下,文藝復興運動形成。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與中世紀舊體制的較量,以恢復被宗教所扼殺的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為口號,以尊重人性、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文化為導向,所掀起的一場意識形態領域的革命。
二、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藝術傳統
(一)解放人性思想是宗教改革的目標 。在中世紀神學里,兩種新舊思想的斗爭一直存在著:人是被動做上帝的羔羊,還是可以有主動追求上帝的能力。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其目的只是希望“發掘懺悔圣禮的真理”,反對教堂發行“贖罪券”替代懺悔之道,倡導人人都是教士、是自由的主人翁、取消教會。這種革命性的行為刺痛了教會的權貴,帶動了宗教改革。其結果是,宗教人學思想得到了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期秉承尊重人性、解放人性的思想,和中世紀倡導的宗教神學中的人學思想一脈相承。路德的主要思想是上帝在心中,每個人可以憑借內心的力量追求上帝,強調人內心精神的強大,這就是人學思想,文藝復興思想的人本主義就是繼承這種思想文化來源。
(二)延續并發展中世紀繪畫的傳統。文藝復興早期,意大利仍未擺脫中世紀宗教畫圖式傳統的影響,人物形象是單一的圣經中形象,呆板而毫無表情;不在意人物的真實結構,而按照地位的尊卑定人物的大小比例,缺乏明暗對比和立體感。這種平面化的手法和人物排列順序與中國或者日本的人物畫類似。這一時期風俗畫得到發展,作品描繪具有公共性、宏大的和榮譽感的場景。這是從中世紀哥特式繪畫演化出來的,擴充了表現內容。至15、16世紀,由教皇與統治者這樣的少數資助人發展成各級政府機構與公會競相贊助畫家從事公共藝術的創作,成為一種盛況,以裝點教堂和廣場、宣揚權勢、歌功頌德為目的,極大地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藝術發展。
(三)回歸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的宗旨 。當日耳曼人攻占了拜占庭之后,大量的學者逃亡意大利,將古希臘的文化典籍一并帶回,受柏拉圖、亞里土多德等人的思想啟發,尊重自然和科學。意大利的藝術家發現了透視學原理,并且使之自覺地成為了意大利畫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的一種“思維方式”;其次,古希臘人在雕塑中尊崇的“古典美”的理想典范,也是意大利藝術家在作品中所要表現的藝術法則。和諧、靜穆成為意大利人美的理想。
參考文獻:
[1]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瑪格麗特·L·金.歐洲文藝復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彼得·伯克.意大利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與社會[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