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現代文明的涌入,農村原有的經濟結構與生活方式被逐漸打破,村官作為一個村子的典型代表,成為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重點表現對象。本文選取了新世紀以來的幾部優秀電視劇,對農村電視劇村官形象做了分析,并指出不足之處與個人意見。
關鍵詞:農村;電視劇;村官形象
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逐漸升溫,成為當下電視劇中的收視熱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劉老根》、《鄉村愛情》系列、《喜耕田的故事2》、《馬向陽下鄉記》等等。在2006年央視黃金時段的電視劇中,收視前三的均為農村劇。而2014年農村劇《滿倉進城》更是力壓其他熱門大劇成為收視冠軍。于農村來說,現代文明不斷融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傳統的耕作方式及生活方式也在悄然轉變,隨之而來的各種矛盾與焦點給電視劇的創作者提供了靈感和素材。于觀眾而言,農村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電視機的普及都催動著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貼近農民生活的影視作品成了一種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非農村觀眾群體也在關注這類電視劇以尋找在冰冷的城市里缺失的溫情和趣味。
一、村官形象的分類
傳統的分類是:“土生土長”的村官和“上山下鄉”的村官兩種。
第一種是指在村中土生土長,對本村的人情關系、日常生活比較了解的村官。村官是村民的父母官,村官可以帶來創收、停止紛爭,但也有負面影響,村民們聽從他,甚至有些崇拜,這對決策會產生一定干擾。第二種村官一般是由國家指派進村協助工作的人,對村務村民了解不深,開展工作也磕磕絆絆,塑造外來村官在這方面就更有看點。這些村官的到來有益于農村進行現代化改革,但知識分子在理論和實踐水平上存在偏差,如經濟利益、人情世故等都不統籌于知識領域,所以也問題百出。如《馬向陽下鄉記》中的周冰,她一心一意想在大槐樹村推廣高產育苗,希望能在二叔的地上開辟試驗田,卻沒有考慮到村內的一些現實矛盾。在搞土地流轉時,她力主將土地承包給本村大戶劉玉斌,認為可以給本村人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但卻沒有考慮到長遠的經濟效益分配問題,最后也失敗了。
村官形象作為藝術創作的載體,被賦予了很多象征意義,也傳達創作者對于現實農村生活的理解與期望。農村題材電視劇村官形象的多元化,使其從一個符號轉變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飽滿的圓形人物,那么就必須要將人物角色放入復雜的社會生活背景中去鍛煉與考量,因此有了以下幾種村官形象:
其一是在情感與理性中抉擇的村官形象。人是復雜的社會動物,人身上往往同時貼著多個社會標簽,而且這些不同的標簽之間有時還會發生沖突。如電視劇《父子村官》中的姚愛農,其父是村主任,治理村務有著傳統的見解,姚愛農作為農業大學的大學生有著許多現代化理念。如姚愛農希望建無公害大棚蔬菜,而父親不同意。在父親的心中,兒子聽從父親是天經地義,在家族觀念較強的農村,大多數長輩都持有相同的態度,而姚愛農則更希望做更為理性而正確的選擇。
其二是經驗與創新中抉擇的村官形象。經驗是人類社會生活賴以存續的要素,在農村,春播種、秋收糧、夏引水、冬防霜處處都是祖輩積累的經驗,這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但古語亦有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創新是十分必要的。在村官角色塑造中,這兩種思維模式所產生的矛盾從側面反映了當代村官所面臨的客觀問題。在國家大力倡導農村改革的背景下,創新日漸重要,經驗與創新這對矛盾在村官形象塑造中十分常見。
其三是“候鳥型”與“筑巢型”抉擇的村官形象。對于大學生村官而言,繼續留在農村城市還是回歸城市,矛盾如此突出。如在電視劇《大村官》中的孫浩然。女朋友希望他能在城市,這是婚姻和良好工作的保障。而孫浩然在經過了與村民長期的相處后卻決定留在農村繼續工作,他不能放棄自己的職責與理想。這無疑是對當下主旋律的一種聲援,引導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危機來臨時選擇扎根農村,腳踏實地。
二、多元化村官形象產生的原因
一是與其他類型電視劇的雜糅。新世紀以來,電視劇創作理念不斷創新與進步,農村題材電視劇在原先單一類型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其他類型的元素,如加入家庭倫理、西部劇的元素等,這使得電視劇更加飽滿,也使得劇中人物角色塑造有了更多種的選擇與搭配,多元化的村官形象從而應運而生。
二是新時代社會背景要求。一部好的電視作品,其主題應是緊貼時代的。村官角色塑造上也應遵從這一規律。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2007年十七大將大學生村官工作政策作為重大戰略決策等都是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加強對村官形象塑造是大勢所趨。多元化更能全面而客觀的展現村官形象,他應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欲的人物形象,也總是包含著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思考和見解。
三是觀眾審美訴求的改變。觀眾的審美訴求決定著市場的需求,而市場的需求決定著經濟利益,這無疑是角色塑造多元化一個最大動力。要想讓作品脫穎而出,在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營造出一個多面化的人。另一方面,人們接觸農村題材電視劇首先想到的就是平房、田野、小路等,對比都市劇缺少視覺沖擊,所以村官形象多元化也是對農村題材電視劇素材和劇情單調的一種彌補。
三、新世紀農村劇村官形象塑造的得與失
總的來說,新世紀農村題材電視劇中的村官形象塑造是比較成功的。如演員選擇的青春偶像化,在20世紀的農村劇中,村官這一形象都顯得“老成持重”,而實際上,國家也在推行干部年輕化,如大力培養大學生村官等政策佐證了這點。所以,農村題材電視劇在選取演員時偏年輕化和偶像化也并未脫離實際。對于觀眾而言,劇中人物塑造的青春偶像化更容易接受,除了賞心悅目,這樣的角色塑造也更加契合觀眾心理。如在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中,村書記就是由當下廣受追捧的偶像吳秀波來飾演,墨鏡、短褲、探險帳篷、山地自行車等裝備讓觀眾看到的就是一個時尚前衛的都市人,不靠譜的外表與其工作性質的強烈反差讓觀眾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期待。
再如立體化的村官形象塑造。立體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個性、語言、社會關系等,如若是刻畫其中一個方面,那么這樣的人物形象塑造就稍顯呆板。
在村官形象塑造的創新與探索中,同樣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
一是泛娛樂化。電視劇有娛樂的屬性,還具有教化、反映現實生活等其他屬性,如若過度追求娛樂,則有舍本逐末之嫌。過度的追求喜劇效果,導致了一些電視劇對農村發展深層次的理解缺失,對現實方面往往蜻蜓點水,從而喪失了農村生活直觀而鮮活的體驗,村官形象塑造就存在著這方面的問題。如電視劇《一鄉之長》中對反面人物胡家兄弟的塑造,創作者并沒有讓他們惡貫滿盈,也沒有讓觀眾看了恨得咬牙切齒。更多的是在他們的行為上添入娛樂元素,讓觀眾對他們的行為感到好笑。這樣的設計給整個電視劇增添了看點,但卻在是非觀和價值觀的問題上模糊化了,在進行社會教化的職能上不夠全面客觀。
筆者認為,娛樂元素在當下農村題材電視劇村官形象塑造中仍不可缺少,但是應該注意把握其中分寸,以真實刻畫、現實表達為主,娛樂元素為輔,做到讓人物形象生動有趣的同時,不喪失現實生活的嚴肅性。
二是部分村官形象塑造同質化嚴重。雖然國內新世紀農村題材電視劇中村官形象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仍有部分農村題材電視劇村官形象塑造出現同質化嚴重的情況,其原因一是劇本創作的創新性不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內電視劇創新乏力的普遍問題。二是因為對村官這一形象理解不夠深刻,所以形成不了對村官形象獨特的見解。在筆者所選取的幾個電視劇文本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同質化的問題。尤其是在地域相同的電視中。
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在文本創新方面下工夫,只有在創作中保持創新,形象塑造方面才能形成獨特的風格。其次,創作者應該深入農村,收集更多真實、客觀的人物素材。只有在能夠深刻的了解一個角色的時候才能夠塑造出這個角色的靈魂。
四、結語
新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社會結構和生活狀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村官作為基層與國家政策連接的最后一環紐帶,面臨著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等多個二元對立問題,村官這一形象在當下社會背景下,變得更為負責。從承擔意識形態和國家政策宣傳的具象化呈現,轉變為一個兼具意識形態傳達和個人情感的飽滿人物,這是在中國電視劇類型融合背景下所產生的變化,以鮮活充滿情感的形象淡化意識形態宣揚的生硬,兼顧娛樂性和政治性,用觀眾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實現這一任務,是電視劇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簡介:賈秋匯,1990.7,女,河北科技大學影視學院電影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