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博,羅 旭,張宏雁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醫教部,重慶 400038)
?
變革技術創新模式 推動醫院轉型發展
陳博,羅旭,張宏雁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醫教部,重慶 400038)
隨著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醫藥衛生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和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醫院的挑戰不斷升級,加之當前市場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醫院面臨著必須轉型才能發展的嚴峻現實[1]。如何解決好醫院發展過程中積聚的深層次矛盾問題,確保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醫院管理者面前的一個考驗[2]。醫院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核心技術和競爭力,依靠技術創新驅動,找到醫療業務新的增長方式、診療技術新的發展方向、學科建設新的發展空間,有力推動醫院轉型發展[3]。
1醫院轉型發展對技術創新的要求
1.1技術創新是推動醫院轉型發展的基本要求醫院作為技術密集型單位,隨著戰略布局調整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只有進行深刻的轉型發展,才能適應充滿著變化和挑戰的外部環境,而技術創新則是醫院轉型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依靠技術創新驅動,提高醫院整體診療水平,搶占醫療領域的至高點[4]。醫療技術充分體現了醫院的救治能力和水平,是醫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5]。
1.2技術創新是推動醫院轉型發展的核心動力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醫學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醫院轉型發展不僅面臨著外界環境政策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著內部各種利益關系和固有工作模式的壓力,通過臨床技術創新來充分釋放“技術紅利”,即強化診療能力、優化病種收治、打造優勢平臺、帶動學科建設、提升醫院品質[6]。調整已經不能適應醫院發展需要的固有工作模式和以“藥占比”為代表的利益關系,提升醫院“技術服務貢獻比”,推動醫院健康、協調、可持續地轉型發展。
1.3技術創新是新時期醫院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國家醫學科技“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這就要求醫院在新時期必須進行轉型發展,深化創新舉措,全面對接國家創新戰略需求,醫療技術創新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體現醫院創新發展的最直接體現,有什么樣的醫療創新技術,就有與之匹配的醫院發展模式,新時期的醫院發展需要技術創新做支撐[7]。
2以技術創新來推動醫院轉型發展的主要做法
2.1以臨床牽引,構建診療創新技術平臺平臺的搭建,有利于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醫院的轉型發展需要構建良好的創新平臺和氛圍[8]。醫院緊跟醫學科技前沿發展領域,經過充分調研論證,結合自身實際,明確了以生物、信息、工程等前沿技術發展為導向,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大力推進前沿技術向醫學應用的轉化。(1)打造臨床高新診療平臺:在診斷平臺上,本院在國內較早引進雙源CT,為冠心病的診斷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標準;引進國內第1臺新一代3.0T MRI,開展早期肝癌核磁篩查新技術。在治療平臺上,本院是國內第3家啟用手術機器人系統的單位,為微創外科技術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實施生物興院工程:醫院建有標準的GMP實驗室,成立生物治療專家委員會,成功獲批CIK免疫治療臨床應用資質及眼科干細胞臨床研究資質。構建基因工程、干細胞工程、組織工程三大前沿科技平臺。(3)打造臨床創新孵化平臺:成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臨床醫學評價中心,構建重慶市醫學倫理研究委員會。是國內第5家通過SIDCER/FERCAP醫學倫理國際認證,為臨床研究提供了倫理支持的單位。建成年容納標本量2萬余例的院級腫瘤標本庫,為開展研究提供了病理樣本支撐;建成覆蓋18個學科的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為各學科規范開展臨床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4)建立協作創新平臺:與重慶市大渡口區合作建立醫院生物科技園,為科技興院奠定了堅實基礎;與中國物理工程研究院建立物理與生物醫學交叉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先后與西班牙拉瓦那大學醫學院建成姊妹醫院,與英國劍橋大學、中央蘭開夏大學和美國NIH等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醫院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4項。
2.2以機制驅動,突破傳統發展模式壁壘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強化創新驅動建設,突出以自主創新力為核心的創新機制建設,不斷提升醫院創新引領能力,實現醫院創新良性發展[9]。(1)建立海外新技術引進機制:選送青年骨干醫師至國外高水平醫療機構進行創新技術的學習和研究,實現醫院臨床新技術與國際接軌。(2)建立海歸人才交流機制:定期邀請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醫師進行學術和經驗交流,促進臨床創新發展,開拓創新思路。(3)建立轉化發展機制:設立專項基金,打造燒傷和生物治療等轉化醫學中心。(4)建立創新激勵機制:設立臨床創新基金等制度,獎勵做出突出創新成績的醫務人員,充分調動創新的積極性。
2.3以信息化協同,實現技術創新跨越發展運用數字化手段和方法,有效整合技術力量,優化診療流程、提高技術實施效率、提高技術開展的智慧化程度[10]。(1)以數字化體系建設強技術創新根基:通過升級改造,形成了以醫療流程全數字化為特征、全面覆蓋醫教研等院內工作數字化體系,為技術創新提供了資源一體化的信息支持。(2)以區域醫療體系建設優技術創新協作。以信息化“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為支撐,積極探索構建區域數字化體系,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合作研究、技術交流的重要條件。(3)以先進平臺建設促技術創新實施:醫院積極建設提供實時醫療數據和服務的“云”醫療平臺,積極研發基于巨量資料分析處理的“大數據技術”,為技術創新的開展實施進行了科學的信息統計,提供了有效參考決策。
3思考與體會
3.1協同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式技術創新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綜合回顧醫學技術的創新發展不難看出,影響力大、覆蓋面廣、認可度高的創新技術大多是通過學科交叉、領域跨界、國際合作產生,個體創新及小團隊協作產出的創新成果偏少,影響力偏低。通過實踐證明,本院10余項技術是院內外協同創新的成果,例如在全腹腔臟器移植項目上,整合肝膽外科、普外科、消化外科等12個科室聯合攻關,有效提升了推進效率;在干細胞治療研究上,有效整合婦產、內分泌、輸血等學科,同時與西班牙拉瓦那大學合作,建立了高水平的細胞生物治療中心;在產前診斷技術上,打造了集婦產科、超聲、檢驗、放射、病理、兒科等多學科聯合的產前診斷中心,無創產前診斷病例和胎兒鏡手術例數國內最多,構建了全國最大的畸形胎兒病理標本庫;同時醫院與多家國外著名院校建立合作機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4項。
3.2主觀能動是技術創新的動力之源[11]醫療技術實施主體是醫務人員,通過對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診療操作方法的研究,以及診療儀器設備的升級換代來進行技術創新,不斷提升診療質量和效果。只有充分調動醫務工作人員的創新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創新協作氛圍,使得其主動探索、主動作為、主動合作,才能創新出更多的臨床診療技術,才能帶動診療技術創新水平的不斷提高。本院在技術創新工作開展中,通過制度機制的調整、技術平臺的打造、人才團隊的培養等舉措充分調動了全院人員的創新積極性,近3年開展實施臨床新技術近300項,其中協作創新、自主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的技術項目占一半以上,有效提升了醫院技術品牌實力,促進了整體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
3.3信息整合是技術創新的持續推動目前,信息化手段在醫療技術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通過信息整合,可以將繁雜零散的醫療數據集中呈現在醫務人員面前,從而通過科學統計的“大數據”分析,更加客觀的發現疾病診療中存在的敏感問題,及時總結臨床技術實施療效[12]。便于為臨床技術的創新找到新的切入點及實施路徑,提高優勢醫療信息資源轉化為優質臨床技術的可持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春生.以內涵建設為抓手推動軍隊醫院轉型發展[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3,20(1):1-3.
[2]王其玲,顧國煜,鄭樹森.以科技創新促進醫院持續發展[J].中國醫院,2005,9(9):48-50.
[3]蘇義,楊國斌,劉玉秀,等.醫院臨床技術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11):23-25.
[4]楊國斌,李永昌,易學明.以技術創新驅動醫療服務質量新躍升[J].中國醫院管理,2011,31(10):23-24.
[5]熊利澤.以“三個創新”提升研究型醫院建設水平[J].中國醫院,2013,17(9):15-17.
[6]陳黎明,劉國祥,羅長坤.臨床新技術的特征及評價研究[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0,17(3):1-4.
[7]李景波.轉變醫院發展方式 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1,18(12):1114-1115.
[8]秦銀河,文德功,郭旭恒.創建研究型醫院-“301”醫院管理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88.
[9]張勤,周典.論醫院技術創新與非技術創新的集成[J].中國醫院管理,2009,29(10):23-25.
[10]盧長偉,吳昊,張宏雁,等.醫院研究型管理探索與思考[J].中國醫院,2013,17(10):11-12.
[11]羅旭,吳昊,姬軍生,等.實踐創新發展戰略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J].重慶醫學,2012,41(1):93-94.
[12]劉志成.移動醫療發展與醫學科技創新[J].醫院院長論壇,2015(1):15-18.
作者簡介:陳博(1984-),講師、醫師,碩士,主要從事醫院管理工作。
doi:·衛生管理·10.3969/j.issn.1671-8348.2016.16.043
[中圖分類號]R0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348(2016)16-2286-02
(收稿日期:2015-11-01修回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