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倫敏,嚴再蓉
(1.興義市農業和扶貧開發局,貴州興義 562400;2.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興義 562400)
韭黃不單味道鮮美、口感柔嫩,更有一定藥理功效,是典型的集菜藥于一身的蔬菜品種。
韭黃比韭菜更柔軟、入口感覺更好,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礦物質鈣、鐵和磷等,維生素A原、維生素B2、維生素C和尼克酸及糖苷類含量也較豐富;具有驅寒散瘀,增強體力作用,并能增進食欲。韭黃還能續筋骨、療損傷,但陰虛內熱及目疾之人忌食。
全國各地喜食韭黃的消費者眾多,但韭黃不耐存貯與運輸,即韭黃有明顯的“小區域自產自銷”特征。一般韭黃自采收至銷售時間在10 h之內,或轉運半徑150 km左右品質基本不變。
白碗窯鎮韭黃特征:基本周年生產,主要施用農家肥,不使用生物激素,一般不用化學農藥;當天采收當天出售,供銷半徑小,消費者喜食新鮮的韭黃(營養成分未分析檢測,口感與外地韭黃相較僅表現“新鮮”)。自有當地韭黃后,外地韭黃基本不再進入興義城鄉市場。白碗窯韭黃主要供應興義市場和周邊(貴州省安龍縣、興仁縣、貞豐縣、普安縣、盤縣特區,云南省羅平縣、富源縣,廣西隆林縣等)市場。主要生產區位于大水村、色白村、岔米村及3村結合部等4個自然村寨,常年栽培面積60~70 hm2。年采收5~6批、合計30~35 t/hm2,年產優質韭黃1 500~1 800 t(市場價6~10元/kg),產值900萬~1 000萬元。
興義市位于E 104°51'~104°55',N 24°38'~25°23',地處貴州西南部,是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國土面積2 915 km2,轄30個鄉鎮;海拔637~2 207 m,平均1 356 m,城區1 378 m;喀斯特面積85.4%(巖石裸露面積58.6%),耕地面積8.7萬hm2;年日照時數>1 500 h;氣溫-4.9~34.9 ℃,年平均16.3 ℃,無霜期>320 d;年降水1 300~1 560 mm,汛期降水量占80%~85%;工礦企業不發達,大氣、水、耕地與土地等受污染程度低[1-2]。
白碗窯鎮是興義市30個鄉鎮之一,位于興義市西部,距離市區15 km,轄13個村,人口2.6萬;海拔820~1 864 m,年均氣溫15.3 ℃,年降雨量1 240~1 438 mm(6月上旬-9月上旬降水量占全年85%~88%),國土面積119 km2,耕地面積2 400 hm2,其中旱地為82%,且90%為山坡地,旱地土壤pH 5.7~7.9,土質以黃壤、黃泥鈣質土、黃沙壤、壤土、沙壤土等為主[3]。
韭菜(Chinese leek),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宿根性,耐寒且喜歡在陰濕肥沃的環境中生長,有鱗莖,長有須根和細長的地下走莖。深綠色的葉子細長扁平,呈帶狀,閉合狀的葉鞘形成假莖;葉長10~30 cm,寬1.5~1.8 cm,單葉叢生,由假莖(韭白)中長出。花果期為7-10月,花莖自葉束中長出,總花苞呈三棱形,為頂生傘房花序。總苞片為白色膜質,內有20~30朵小花,花為白色,雄蕊6枚,雌蕊1枚,中間有一子房,花朵由外向內依次開放。果實為蒴果,綠色三棱形;種子黑色半球形,扁平,邊緣具棱。
韭黃對環境條件要求除與韭菜基本相同或相似外,還要適時培土、控制陽光照射與及時采收。
2.2.1 土壤
種植土壤以pH 6.0~7.4、肥力上中等、質地為壤土、沙壤、鈣質土等為好。
2.2.2 溫度
生長期氣溫要求10~32 ℃,適溫15~25 ℃。
2.2.3 光照
葉片生長期需要充足陽光,葉定型后不需要陽光照射。
2.2.4 水分
葉片生長期與韭黃形成期,需要足量的水分,但不耐澇、忌干旱。
2.2.5 礦質營養(肥料)
采取測土配方,以農家肥為主,另加葉菜類專用三元復合肥。
韭菜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疫病、霜霉病及日燒病、旱澇生理性病害。韭菜主要害蟲有韭蛆、潛葉蠅、薊馬、蟋蟀、螻蛄、地老虎、蠐螬等。
優質高產韭黃應從耕地選擇、品種選擇、科學施肥、育苗移栽、合理密度、適時培土、及時收獲、分級分裝上市等環節入手,綜合統籌、協調管理,才能獲得較好效果[4-6]。
選擇離工礦企業5 km以上,公路1 km以內,地勢平坦、土層深厚(>40 cm),水源優質且排灌方便,土壤pH 6.0~7.4,有機質含量高的沙壤土或壤土、黃壤、黃泥鈣質土、黃沙壤等。
整地要求:韭黃苗移栽前5~8 d,深耕(>20 cm),打碎大塊土團,起東西向高廂單壟,全層施足底肥(腐熟農家肥+蔬菜專用“三元”復合肥)。
當前適宜的優良品種有:黃韭1號、791雪韭王、雪韭四號、漢中東韭、北京鐵絲苗等,及興義市地方品種2個——小韭菜和大韭菜。
主要根據韭黃栽培地、黃韭生育期、旱季與雨季等因素確定施肥種類和方式方法。經驗表明:一般施肥為重施底肥(腐熟有機肥25~30 t/hm2+過磷酸鈣2.0~2.5 t/hm2+氯化鉀0.7~0.8 t/hm2),少量多次追肥(每次施清糞水或沼液3~4 t/hm2+適量尿素150~200 kg/hm2);每次收獲韭黃后露出地下種根莖2~4 d,并施1次追肥(施清糞水或沼液3~4 t/hm2+尿素150~200 kg/hm2)。
移栽前25~30 d,做好育苗床并育好苗(營養袋育苗更好),以早春(2月下旬-3月上旬)育苗、春末-夏初移栽為主,也可中秋育苗、晚秋-初冬移栽。
初始移栽密度按3~5株/穴、25萬~30萬穴/hm2標準,穴行距為(15~20)cm×(20~25)cm。移栽行向為南北向(河槽溝壑地或山口地,則與“風向”相一致)。一年后,移出穴內過多、過密的韭菜根莖,每穴保留一次出苗在20~25株“苗芽”。
“韭菜苗”長至15~20 cm時,理順韭菜苗葉,用細土壅培,僅露葉梢2~3 cm;當葉片再次長出10 cm,則培細土沒過韭菜葉片。
旱期(9月中旬-次年5月中旬),適時加強灌溉;汛期或雨季(6月上旬-8月中旬),適時加強排水。
夏季,韭菜苗生長未達到適宜高度、尚不能培土期間,應加蓋黑色遮陽網,提高韭菜苗的“軟化性”和“弱光性”,還要防止夏季日燒病的發生。
主要采取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方法。注意氣候變化,及時遮陰、排澇;施用生石灰15~18 t/hm2進行消毒殺菌,兼調節土壤酸堿度,使之達到pH 6.0~7.4。農業措施包括及時中耕、除草,設置排水溝、遮陽網,加之合理輪作及更換品種等,措施到位后,一般不會發生較嚴重的病蟲害,若局部發生某種病蟲危害,可適當使用安全低毒廣普性農藥,如生石灰液、石硫合劑、多菌靈、速克靈可濕性粉劑、辛硫磷等,嚴禁使用禁限用農藥。促進韭菜與韭黃生長發育,還應結合農業措施防止旱澇生理性病害發生。
對韭菜苗葉“全覆蓋細土”后15~20 d,可一次性全部采收,收獲時扒開培土至地上莖蔸3~5 mm處,用剪刀平剪或鐮刀收割。
將收獲的韭黃清除泥土(外埠出售,不宜用水清洗),按一定標準和規格分級(品種、長短等),用棕櫚樹葉或處理過的稻草等將韭黃捆扎(禁用劣質塑料或尼龍等化學纖維材料包扎)成0.5~1.0 kg/捆的家庭型包裝;用竹筐或硬紙箱(15~20 kg/筐)裝運出售。
一般一次栽培韭菜苗,年采收4~6茬,可連續收獲3~6年。實踐表明:第3年以后,韭菜苗及韭黃,在品質和產量方面會有較大下降,故應建立3年輪作制度,同時應該輪換品種,以確保每茬每年都能獲得優質高產的韭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