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新,楊輝,馬俊
(1.江蘇省洪澤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淮安 223100;2.江蘇省洪澤縣岔河鎮畜牧獸醫站,江蘇 洪澤 223100)
雞腺胃炎及其控制策略
王小新1,楊輝2,馬俊2
(1.江蘇省洪澤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淮安 223100;2.江蘇省洪澤縣岔河鎮畜牧獸醫站,江蘇 洪澤 223100)
雞腺胃炎是一種以雞的腺胃腫大、發炎為主要癥狀,伴隨病雞生長不良、消瘦、整齊度差等明顯外觀特征的一種綜合性疾病。該病發生后,在同群內快速傳播,幾乎全群發病,死亡率極高,治愈率差。目前該病在各地均有報道,雖然總體發生率不高,但發病后幾乎不能及時治愈的特點,給養殖業帶來的威脅巨大。近來,該病在洪澤縣及其周邊地區發生數起,給養殖戶帶來較大損失。特別是基層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對該病了解不夠,說法很多,給養殖戶帶來很大困惑。
雞腺胃炎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主流觀點認為是病毒病。其中最主要的病原為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王玉東等從患有腺胃腫大的病雞病料中分離到冠狀病毒,認為該病是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新病變型[1]。研究發現分離的新型冠狀病毒與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均呈現冠狀病毒的特性,且新分離的病毒可復制出與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癥狀[2]。但是否是冠狀病毒的變異株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至少能說明該病的發生與冠狀病毒關系密切[3]。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病毒也是一種重要的病原。杜元釗從雞傳染性腺胃病分離到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病毒,并利用細胞培養物接種1日齡雛雞,復制出完全相同的病變特性[4]。姜北宇等從病雞血液中檢測到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抗體,證明了雞腺胃病與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病毒有關[5]。眼型雞痘也是引起雞腺胃炎的病因,發病雞往往是先發生了雞痘,然后繼發為腺胃炎[6]。研究發現雞痘和腺胃炎的發病曲線幾乎一致,顯示其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7]。另外在發生腺胃炎的病雞體內分離到的病毒有禽白血病病毒、腺胃壞死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等。肉雞生長過快,飼料消化率高,腺胃和肌胃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和保養,導致腺胃和肌胃功能下降,也可引起腺胃炎[8]。長期飼喂劣質發霉的飼料,飼料內鐮孢霉菌產生的T2毒素可造成腺胃、肌胃上皮粘膜壞死,圓弧酸可造成腺胃腫大,粘膜增生,潰瘍增厚,導致腺胃炎的發生[9]。劣質魚粉、玉米酒糟蛋白等低質量蛋白中含有過量的生物胺類和肌胃糜爛素,可誘發腺胃潰瘍、肌胃糜爛[1]。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季節更替時發病率高,尤以秋季轉冬季時損失嚴重,在我國北方地區十分常見[1]。據報道發病日齡一般為30~60日齡,發病率為15%~60%,平均23%,死亡率為10%~50%,平均為20%[10]。該病可發生于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雞和火雞[11],10~90日齡的育雛和育成雞最易感,此期引起極度消瘦和嚴重死亡[12]。在本地的發病雞主要多為開產前后的青年雞,發病季節為冬春交替時節,發病雞群普遍消瘦,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在50%以上。該病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或經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及排泄物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與感染雞同舍的易感雞通常在48h內出現癥狀;也可經由種蛋、種雞垂直傳播[11]。吳延功等發現發病雞場同時飼養的來自于不同種雞場的雞,有時混群飼養,但僅有來自于有發病史的雞場的雞發病,而來自于另一雞場的雞則不發病[13]。
病雞整齊度極差,大小不一,雞冠發白、消瘦。雞群大致狀態尚可,死亡雞多是由于體質虛弱,打堆休息時死亡,第二天早晨常發現有大量病死雞。部分雞咳嗽,張口喘氣,腫眼,流淚。發病持續時間較長,可達一個月左右。病程的長短與雞群的總體管理水平有關,病程長的多為養殖水平及飼養環境差的養殖戶。使用治療腫眼、流淚及呼吸道癥狀的多種藥物不見效果。
病死雞極度消瘦,體質較輕。剖檢發現腺胃縱軸縮短,腺胃腫至橢圓形,嚴重者腺胃顯著腫大呈球狀,腺胃壁增厚。腺胃粘膜有出血和潰瘍,腺胃乳頭融合,輪廓不清,可擠出膿性分泌物[12]。有的病雞整個粘膜層完全發生壞死,壞死組織和炎性滲出物形成厚層假膜[11]。肌胃柔軟,角質膜上常有潰瘍、易于脫落。病雞腎臟略腫,腎臟和輸尿管均有尿酸鹽沉積。胰腺腫大有血點,色變淡,有的肝臟呈古銅色[3]。 十二指腸呈卡他性腸炎變化[14]。
由于該病發病原因比較復雜,發病后無有效的治療辦法,只能對癥治療,加強飼養管理,采取隔離、減少飼養密度、注意消毒等綜合措施,從而有效的控制該病。
5.1 由于該病的病理過程比較長,發病后雞的死亡率增長緩慢,剛開始不易引起養殖戶的重視,當大批死亡時,病情又比較嚴重導致無法控制。因此建議養殖戶提高警惕,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該病的發病特征比較明顯,剖檢所見也有獨特的表現。只要仔細觀察,即可作出初步診斷。該病一經發現,應立即采取調整飼料、補充電解質、增強抗病力等措施加以控制,不可拖延。早期病例,應用抗病毒、保肝、保腎的藥物。筆者在生產實踐中,依據該病的發病特點,利用附子、升麻、肉桂、陳皮、蒼術、白術、金銀花、蒲公英、款冬花、車前子、枳殼、炙甘草等中藥在早期對該病進行綜合防治取得良好效果。方中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肉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升麻透疹、解毒;陳皮與蒼術、白術配伍健脾行氣、促進消化;金銀花、蒲公英等抗毒殺菌、增強免疫力;款冬花止咳化痰;車前子治眼疾、通小便;枳殼寬腸消結;炙甘草溫中和藥。諸藥配合,同時提高棚舍溫度,改善飼料營養,在發病早期,以藥促食,同時增加多維素,提高抗病力,添加阿莫西林防止繼發感染,明顯降低死亡率,療效明顯。
5.2 做好相關疫病的防疫,特別是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雞痘等與腺胃炎有關的疫病疫苗的免疫。特別是腺胃炎與雞痘和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密切相關性,在高發地區一定要做好這兩種疫病的免疫。雞群發病早期緊急進行油苗的免疫可以減少死亡,并可大大縮短病程[12]。1日齡皮下接種弱的活呼腸孤病毒可產生主動免疫[13]。建議的免疫程序是:在 7~10日齡防疫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和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弱毒苗或15~20日齡時免疫新城疫及傳毒苗時,同時頸部皮下注射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油乳劑滅活苗;在發病早(10日齡)的雞場,在3~5日齡就要防疫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油乳劑苗,蛋雞和種雞在120日齡再免疫一次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油劑苗就可以預防該病的發生,并為雛雞提供母源抗體,使雛雞免于低日齡發病[15,16,17]。
5.3 做好該病的發病追蹤。目前該病在多數地區還處于散發態勢,所以要加強對發病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包括雞的品種、飼料情況、飼養狀況等。建議科研單位要加強與基層畜牧獸醫技術人員的聯系,以便能及時將可疑病例上報檢測,并收集數據資料,從而找準病原,為該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依據。我國獸醫技術體系溝通渠道混亂,政府疫病防控部門技術力量差,加上對動物疫病發生發展的態度是不嚴重不報告;而一些學校及科研機構又是各自為政,沒有協調合作的精神,也是導致我各種動物疫病多樣化、復雜化的一類因素。
5.4 對臨診病例的觀察發現,同群雞大量發病,但同一養殖戶近傍其他養雞戶卻不見發病,這一現象顯示,該病可能由種禽場傳播。由于該病經由種蛋、種雞傳播的可能性,商品雞場雞發病后,要追蹤雞苗的來源,不從發病雞來源場購進雞苗,不從小場或來源不明的渠道購進雞苗。
5.5 保證飼料原料的質量,特別是魚粉的質量應重點保證。小規模養殖戶為節約成本,常使用發霉變質的飼料原料,更應杜絕。合理調配日糧,做到均衡營養,提高抗病力,減少損失。
5.6 由于該病的病因比較雜,至今沒有準確的說法,多數學者都比較傾向于認為可能是多種因子協同作用引起,而并非是某一種單一病毒或因子所致[18]。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原因,一類是由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網狀內皮增生病病毒、腺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一類是因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腺胃炎控制難度較大,主要應在雞苗的來源和相關疫苗的免疫上加以控制。飼養管理方面引起的腺胃炎,通過調整飼料原料、提高環境條件等綜合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
[1] 王玉東,王永玲,張子春,等.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QXIBV)分離與鑒定[J].中國動物檢疫,1998, 15(1):3-5.
[2] 褚艷利,張秀美,胡北俠,等.雞傳染性腺胃炎病毒的分離與鑒定[J].動物醫學進展,2005,26(5):102-104.
[3] 陳雷,林顯華,王麗榮,等.雞腺胃炎及其研究進展[J].飼料博覽,2013(10):50-53.
[4] 杜元釗,吳延功,朱萬光,等.從表現腺胃炎的病雞中分離到1株網狀內皮增生癥病毒 [J].中國獸醫學報,1999,19(5):434-436.
[5] 姜北宇,劉月煥,鄭世蘭,等,雞傳染性腺胃炎病原分離及鑒定[J].動物醫學進展,1999,20(3):152.
[6] 張發福.肉雞腺胃炎的病因及防治策略[J].吉林畜牧獸醫,2014(8):40-43.
[7] 劉國榮,劉文強,劉芳芳,等,雞傳染性腺胃炎的流行及病因分析 [J].中國畜牧獸醫,2014,41(10):257-260.
[8] 李海龍.關于肉雞腺胃炎的一些看法[J].吉林畜牧獸醫,2014(11):45-46.
[9] 蔡金鳳.引發肉食腺胃炎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當代畜牧,2011(11):14-15.
[10] 吳長新.雞傳染性病毒性腺胃炎[J].中國家禽,1998, 20(5):43-44.
[11] 李強華,史秋梅,高光平,等,雞傳染性腺胃炎的研究進展 (綜述)[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15(2)63-66.
[12] 王玉東,王永玲,范根成,等,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綜述)[J].畜牧獸醫學報,2001,32(1),64-72.
[13] (美)B.W.卡爾尼克(高福,劉文軍主譯).禽病學[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1.
[14] 吳延功,杜元釗,朱萬光,等,傳染性腺胃炎組織病理學和超微結構的研究[J].畜牧獸醫學報,2000, 31(3),249-254.
[15] 王玉東,等,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禽病學分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10:183-185.
[16] 王永玲,王玉東,范根成,等,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特點及防制[J].中國家禽.1998,20(7): 19-20.
[17] 蔣貽海,王玉東,張子春,等.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油乳劑滅活苗的研制及應用 [J].山東家禽, 1998(1):8-9.
[18] 王艷豐,張丁華,桂啟勝,等,雞傳染性腺胃炎病因研究進展及協同作用分析[J].家禽科學,2012(10): 44-46.
S858.31
C
1673-1085(2016)04-0042-03
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