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君,陳銀根,吳旭江*,梁麗偉,徐欽輝,楊海英
(1.新昌縣蔬菜總站,浙江 新昌 312500;2.新昌縣農產品安全檢測中心,浙江 新昌 312500;3.新昌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浙江 新昌 312500)
新昌縣地處浙江省東部山區,山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部分山地海拔在500 m以上,當地利用山區晝夜溫差大和不易受澇等自然條件,積極發展山地茄子生產,已形成350 hm2的種植規模,而且茄子營養積累多、采摘期延長(6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具有品質優良和產量突出兩大優勢。筆者通過幾年的摸索,總結出一套山地茄子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現將其具體內容介紹如下。
選擇適宜山地栽培、生長勢強、優質高產、耐熱性好、抗病性優的茄子品種。新昌山地茄子主要供應江浙滬等地區城市,消費習慣主要以長條形、紫紅皮品種為主,選用品種主要為浙茄1號、引茄l號、浙茄3號、杭茄1號、杭茄3號等。
根據山區氣候特點,海拔高的地塊可適當早播,海拔低的地塊應適當晚播,結合市場需求,播種期比傳統播期適當提前,一般播種時間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為宜。
催芽前曬種1~2 d。采用溫湯浸種法,用55 ℃溫水浸種,攪動至水溫降到45 ℃時浸泡1 h,再放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中浸泡15~20 min,防止種子帶菌;然后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30 min,以預防病毒病。種子消毒后要用清水徹底洗凈藥液,然后換溫水浸種4~6 h,甩干種子表皮水分后用濕布包好,置于溫度在28~32 ℃的環境中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1次,經5~6 d即可發芽,待有80%種子萌芽即可進行播種。
采用大棚設施育苗,以利于控制溫濕度。每種植667 m2,用種量約20~25 g,可以采用苗床育苗或穴盤育苗。
2.3.1 苗床育苗
苗床地選用3~5年內未種過茄科作物、避風向陽、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塊,筑畦寬1.2 m,播前整細耙平苗床。營養土配制應選用田園土與充分腐熟有機肥混合,有機肥比例不低于30%,然后加復合肥(15-15-15)2 kg,過篩混勻備用。苗床和營養土用綠亨1號、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1∶1比例混合進行消毒。先澆透苗床,均勻撒播種子,播種量為10 g/m2,播后用木板輕壓,使種子貼實土壤,覆蓋0.5~1 cm營養土(以不見種子為度),覆蓋地膜,加蓋小拱棚并覆棚膜保溫。應防止床土過干影響出苗率,待70%左右種子出苗后,及時揭去地膜。
2.3.2 穴盤育苗
穴盤育苗不僅可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而且出苗整齊、幼苗粗壯,一次成苗、無須分苗等操作,一般采用32孔或50孔穴盤育苗。播種前將育苗基質用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消毒,基質噴灑適量水,手捏基質成形,以不散、不滲水為標準。基質裝盤要松緊適宜,每孔點播1粒,播種后覆蓋1 cm左右的育苗覆蓋料,并在育苗盤上蓋一層地膜,然后放入專用育苗棚內,溫度保持在25 ℃左右。
出苗70%左右時揭去地膜,齊苗及子葉展開后,結合根外追肥進行病害防治,用0.3%磷酸二氫鉀加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百菌清500倍液噴施,可預防苗期立枯病和猝倒病。用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或楠寶(20%啶蟲脒)5 000倍液防治蚜蟲。苗期的生長適溫以白天20~25 ℃、夜間15~18 ℃為宜。一般選擇早晚澆水,適當控制澆水次數,做到營養土不發白不澆水,每次澆水要澆透。苗期要注意防治猝倒病、立枯病和早疫病,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并用58%甲霜靈·代森錳鋅(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同時在病株周圍撒50%多菌靈原粉以防止病情蔓延。另外要注意苗床適當通風,防止過濕,但最低溫度不能低于15 ℃。
苗床育苗需要分苗(假植)。秧苗長出2~4片真葉時即可進行分苗——移入營養缽。宜選擇晴天下午進行分苗,分苗前0.5 h澆1次透水,使秧苗根系帶土。分苗時注意起苗動作要輕,防止傷苗。分苗后澆透水,隨即覆蓋小拱棚保濕3~5 d,以利于緩苗。若氣溫過高,可加蓋遮陽網降溫,棚內保持28 ℃左右,以促發新根。
緩苗后用0.2%尿素加0.3%磷酸二氫鉀混合液進行根外追肥,保持土壤濕潤。定植前5~7 d噴施75%百菌清600~700倍液,做到帶藥移植。苗齡45~50 d、株高20 cm、具6~8片真葉時,即可移栽。
應選擇3年內未種過茄科植物的沙壤土或壤土,也可選陽光充足、土層疏松肥沃、耕層深厚、pH 6~7及排水條件較好的平緩山地。
于定植前10 d左右深耕土壤,結合深耕每667 m2撒施生石灰80~100 kg,并添加一些低毒殺蟲殺菌劑,以減少地下害蟲及土傳病害發生。茄子生長期長,根系發達,需肥量大,要施足基肥。每667 m2施商品有機肥1 500 kg,鈣鎂磷肥50 kg,復合肥(N15-P15-K15)50 kg作基肥,為了提高植株的抗性,還可施鋅肥2 kg,硼肥1 kg。
茄子采用雙行種植,要求做成深溝高畦,溝深約25 cm,溝寬約30 cm,連溝畦寬1.5 m,提早覆蓋地膜增溫。
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進行定植。選擇茄子苗齡45~50 d,具6~8片真葉,節間短、莖粗、無病蟲害的壯苗帶土定植。每畦種植2行,株距50~60 cm,行距70 cm,667 m2栽植1 400~1 600株。定植選擇陰天或下午3時后進行,要求帶藥入大田,打穴放苗;定植深度以子葉露出地面為宜,隨后將定植孔壓實封嚴。定植后澆定根水,可加適量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以利滅菌驅蟲,促進幼苗成活。
5.1.1 水分管理
定植后3~4 d澆1次緩苗水;門茄坐住后加強水分管理,可結合追肥同時進行。茄子植株需水量大,遇旱時,應及時澆水或灌淺溝水;采收期植株需水量最大,應每隔5 d澆水1次。
5.1.2 肥料管理
山地茄子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植株生長前期,穴施尿素2~3次,每667 m2施10~15 kg;開花結果盛期,每隔10 d左右施肥1次,667 m2穴施復合肥10~15 kg加尿素5~8 kg;結果后期,選晴天傍晚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18%愛多收6 000倍液,進行l~2次根外追肥,可防止植株早衰,增加后期產量。
采用二杈整枝法,即只留主枝和第l朵花下第l葉腋的1個較粗壯側枝。當門茄開花后,摘除門茄以下側枝,并及時搭架。整枝要及時,如果過早,不利于發根;過遲則會引起徒長,不利于提早坐果。整枝要在晴天進行,防止傷口感染病菌。整枝時距植株主干外10 cm處插立木桿,將植株主干用細繩以“ ”形縛在架桿上,以防倒伏。及時摘除即將采收的茄子坐果位置以下的老葉、病葉,摘葉程度視天氣、長勢而定,陰雨天氣、植株生長旺盛的可多摘,莖葉生長較差的應少摘。摘除的老、病、殘葉及時清理出園,并進行深埋或燒毀。
茄子花期氣溫低于15 ℃、超過35 ℃或植株營養生長過旺等因素都易引起落花落果。應采用紅茄靈、2,4-D點花保果,用毛筆將藥水涂抹在花柄和花萼處,也可直接浸花。注意使用濃度(濃度高低與氣溫成反比,即高溫時用低濃度,低溫時用高濃度[1]),并防止重復用藥。點花需選擇含苞待放的花朵,有利于提高坐果率。
采取以抗病品種為基礎,生態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增施磷、鉀肥,同時結合使用生物農藥和殺菌劑。
病害以灰霉病、菌核病、黃萎病、枯萎病、綿疫病、白粉病為主。灰霉病、菌核病可用40%甲基嘧菌胺懸浮劑8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嘧霉胺800~1 200倍液噴霧防治;黃萎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2.5%敵萎靈800倍液澆根防治;枯萎病零星發病時可噴灑適樂時(咯菌腈)1 500倍液,或咪鮮胺250 g/L乳油防治;綿疫病用72%克露6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600倍液噴施防治;白粉病防治可用20%粉銹寧1 5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當雨后遇高溫天氣時,白粉病易爆發,應及時噴藥防治,噴施25%金庫(25%戊唑醇)3 000倍液、70%代森錳鋅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主要有蚜蟲、薊馬、紅蜘蛛、茶黃螨等。蚜蟲、薊馬用5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苦參堿6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藥液1 000~1 500倍液等噴霧防治;紅蜘蛛、茶黃螨用73%克螨特2 000倍液、15%掃螨凈1 000倍液,或1%殺蟲素2 500倍液等噴霧防治;夜蛾類蟲害可用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 000倍液,或20%氯蟲苯甲酰胺噴灑防治。
山地茄子從定植到采收需50~60 d,開花到采收l5~20 d。當茄子萼片邊緣果面的白色環狀帶(茄眼睛)逐漸變得不明顯,果實色澤鮮艷、富有光澤,此時為采收適期,應及時采摘。采收宜在上午進行,采收的果實注意防曬,并應立即分級包裝上市。